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周期注水的实质是油水井工作制度的合理调整与优化。大量的矿场试验表明,随着油田综合含水的上升,周期注水效果逐渐变差,同时由于周期注水方式的不适应,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东部过渡带四条带周期注水试验从92年到目前已进行10多年,范围从初期5口井逐步扩大到整个四条带27口井,并结合四条带实际情况,进行了多个周期多种停注方式的试验,从而延长了中、低含水采油期,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2002年在总结四条带周期注水试验的基础上,对二、三条带也实施周期注水,进而推广到整个水驱,取得了一定效果。通过对历年周期注水试验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以周期注水原理为依据,研究出适合萨北开发区过渡带高含水后期的周期注水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周期注水 过渡带 停注方式
1 东过地质概况简介
东部过渡带萨、葡主力油层于1969年投入开发,1992年,水驱进入特高含水开采阶段,经过水驱井网加密、四条带调整两次大的调整,采用四点法面积井网注水开发方式,井距为173-300m,截至目前为止,东过水驱共有油水井438口,其中注水井175口,采油井263口。全区地质储量4803.7×104t,目前累积注水14716.2047×104t,累积采油2067.0503×104t,累积注采比1.01,采出地质储量的43.03%,区块综合含水94.44%,为萨北开发区综合含水最高区块。
2 周期注水试验历程及取得的认识2.1 周期注水试验历程
1992年首先在东部过渡带四条带开展先导性的试验,试验区有注水井8口,采油井20口,采用不规则交替注水方式。试验历时180天,试验后累计节约注水2.20×104m,增油0.62×104t,少产水1.18×104m,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3年、1994年试验区,油水井数扩大到36口,其中注水井10口,采油井26口,仍然采用交替注水方式,停注周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或缩短,但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5年试验区规模继续扩大,注水井增加到14口,采油井增加到32口,仍然采用交替注水方式。由于停注方式不合理(两侧水井先停,中间水井后停,交替注水)导致主力油层始终注水过多,虽然产液量下降,但含水一直上升,产油下降。试验效果不好。这期的周期注水试验证明:随着含水上升速度加快,确保主力油层停注是搞好周期注水的关键。
1996年针对1995年出现的问题,采取了新的停注方式。试验区中间水井停注了1個周期30天,两侧水井交替停井3个周期,停注时间30~45天,试验后累计节约注水11.71×104m,增油0.33×104t,少产水2.63×104m,效果较好。
1997~2001年周期注水试验规模扩大到整个四条带,2002~2004年扩大到全区,并做了以下的调整工作:一是周期注水方式由交替注水改为间歇注水;二是对间注周期进行了大范围的试验;三是加强注水调整,恢复注水后,加强中低含水层注水,控制高含水层注水,既弥补停注层段注水,又控制恢复注水阶段含水上升速度,从而使过度带开发效果得到改善。
从1997年起开始采用大面积的全井同步停注的周期注水方式。随着含水的上升,这种方式的周期注水效果逐渐变差,平均单井累计增油由1997年的24.5t降低到2004年的9.3t。同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区块地层压力逐年下降,2004年都部过渡带部分井区出现了成片低压区。说明高含水后期阶段,大面积全井同步停注方式已不适应油田开发的现状,需要探索出新的周期注水方式,满足油田开发需求。
3 特高含水期周期注水做法
2005~2008年东部过渡带采取了小范围的(以井组为单元),有针对性地开展周期注水工作。
3.1 周期注水选井
(1)以治理层间矛盾为主要目的。针对层间矛盾日益突出,小水嘴层增多,影响全井注水量。按停层不停井的原则,周期为60天。
(2)以降压为主要目的。针对井区压力不均衡,高压井所占比例高,。按照井组的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停层或停井的原则,周期为120天。
(3)以降压为主要目的。对高含水井的高含水层段实施周期注水,同时加强接替层注水,使油层动用状况得到改善,周期为60天。
3.2 周期注水效果分析
2005年-2008年的周期注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2007年末开展的层间周期注水为例。
周期注水试验从2007年11月15日开始,到2008年3月15日结束,关井36口,停4 6个层,6 8井次,控制层累计减少注水17.4233×104m3,加强层累计增加11.5736×104m3,累计减少注水5.8497×104m3。
2007年末开展的冬季层间周期注水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周期注水改善了注水状况,提高了油层动用程度。
层间间注的36口水井恢复注水后注水压力由12.30MPa下降为12.18 MPa,下降0.12MPa,日注水量从2744m3上升到2765m3,上升了11m3,平均单井视吸水指数增加0.11m3/(MPa·d),说明间关后注入井的吸水能力增强,缓解部分井注入困难的问题。统计周期注水前后监测资料,5口同位素吸水资料表明,吸水层数增加9个,砂岩和有效厚度分别增加了16.9与22.7个百分点个,2口环空资料显示动用层增加1个,动用砂岩和有效厚度增加5.1和1.4个个百分点,说明周期注水缓解了油层平面矛盾,改善了小层动用状况,缓解了油井的层间矛盾,提高油井动用程度。
(2) 周期注水井区产水量下降、含水上升减缓,取得较好稳油控水效果。
对比36口层间周期注水井周围71口无措施受效油井生产数据,在周期注水期间日产液减少117t,日产油增加1.6t,含水下降0.39个百分点,周期注水结束时日产液减少149t,日产油增加0.3t,含水下降0.44个百分点。周期注水井区累计少产水1.1673×104m3,说明周期注水控制了产出水量,减缓了全区含水上升速度。
(3) 是地层压力基本稳定。
统计周期注水井区6口井资料,平均地层压力12.73MPa,总压差1.03MPa,与周期注水前相比仅下降0.08 MPa。
4 结论
(1)周期注水可改善油层的动用状况,提高油田采收率;减少产水量;节约注水量。
(2)周期注水对"地层压力高,含水高,流压高,注水井注入压力高"的井效果较好。
(3)高含水后期阶段,大面积全井同步停注方式已不适应油田开发的现状,采取了小范围的(以井组为单元),有针对性地开展周期注水工作,可以避免地层压力大幅度波动,使油田开发状况保持稳定,是高含水后期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余庆东.1998.周期注水时机与适应性研究.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8(5)
[2] 计秉玉.1993.垂向非均质油层周期注水力学机理研究.石油学报,1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