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s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13例确诊的DR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发病年龄为(14.69±4.01)岁(10~27岁),病程6月~16年.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步态、姿势异常及震颤,症状日间波动明显,容易误诊为脑瘫、帕金森病、神经症等.服用小剂量多巴制剂有显著而持久的疗效.结论 DRD患者具有症状多样及日间波动的特点.对儿童及青壮年本病患者可首选小剂量左旋多巴试验性治疗。

其他文献
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防治进展的重要里程碑,大量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用于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可明显减少死亡、心肌梗死和血管重建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近年来已得到广泛应用。缺血性脑卒中虽然常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并且常同时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由于曾有观察性队列研究显示低胆固醇水平与出血性卒中的危险相关,担心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水平可能增加脑出血危险,可能是认识上的主要误区之一。
尖锐湿疣为常见性病,它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其中HPV6、11、16、18是引起尖锐湿疣的最常见亚型.其临床表现为乳头瘤样增生,易于复发.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Ⅱ,topoⅡ)是一种基本核酶,直接参与DNA的复制,与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本研究分别用免疫组化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尖锐湿疣导致的良性增生过程中,DNA拓扑异构酶活性、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rol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