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PS观测的张渤带区域地壳形变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括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简称张渤带)在内的首都圈区域是我国东部构造活动强烈地区之一,自有记载以来曾发生过M≥463的地震11次。因此,利用GPS区域站数据资料研究现今地壳形变状态和张渤带的形变趋势,对于中长期地震趋势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引言前不久,多名意大利科学家因为“预测地震失败”获刑6年。这在国际科学界引发了强烈震动,多家国际大报和科学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引言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发生的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是日本观测史上记录到的最大(震级为M9.0)的海沟型特大地震。地震时,宫城县栗原市观测到的烈度为7度,而烈度为6度强的区域
连续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已成为监测地壳形变的主要手段之一,遍布于全球的数千个GPS台站为研究板块运动、断层滑动、强震形变场等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在GPS位置时间序列中还包含了时、空相关的噪声,与构造活动造成的位移混叠在一起,难以分离。
2012年8月5—10日,第34届国际地质学大会(InternationalGeologicalCon-gress,IGC)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会展中心召开。来自112个国家的6012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口头报告3712
本专题由地震学、地震地质学以及历史地震学3个专业委员会联合举行。交流会由许力生、曹学锋、杨小平和于贵华共同主持,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张勇对交流作了认真的记录。此专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49篇,考虑到提交论文的参会作者多为青年学者,专题召集人为了让青年学者有更多锻炼和交流的机会,决定分成两个会场,两个分会场共进行了22个口头报告,内容涵盖了中
现代大地测量技术(VLBI,GPS,InSAR,海洋测高,以及重力卫星等)的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可以监测到同震变形,例如,位移、重力、大地水准面和应变等。这些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信息可用来研究震源机制、地球内部构造、断层反演、大地测量结果解释以及确定震源参数等。而这些研究需要建立在精细
本专题紧紧围绕着大震预测的方法与技术这个主题,首先就当前的大震预测技术与方法对新疆的大震形势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随后回顾了大震预测方法进展,分析了大震预测面临的困难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