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利用浙江省2019年初中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对初中学校进行聚类分析,并对不同类型学校进行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初中学校呈现均衡发展、高分重负、整体薄弱和欠
【机 构】
: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 310009;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31001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浙江省2019年初中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对初中学校进行聚类分析,并对不同类型学校进行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初中学校呈现均衡发展、高分重负、整体薄弱和欠缺活力四种类型,高分重负型和欠缺活力型较多,其次是整体薄弱型,均衡发展型最少.四类学校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均衡发展型学生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高分重负型以学生高成绩、高负担为典型特征;欠缺活力型学业成绩优于整体薄弱型学校,但教师专业发展最差,专业活力不够;整体薄弱型各方指标都比较落后.基于每类学校的特征,提出要基于学校的类型特征精准施策,才能促进初中提质强校.均衡发展型应重点提升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高分重负型学校应着力于转变学教方式,端正质量理解;欠缺活力型学校,应该致力于推动管理转型,唤醒师生成长意愿;整体薄弱型学校应树立信心,改善学习体验.
其他文献
基于证据持续改进是改善实践、优化教学的重要路径。为了解小学教师的循证素养现状,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运用整群抽样法,对上海市静安区15所小学的1616名专任教师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小学教师循证素养总体达到中上水平,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不同学历、不同教龄、不同职称的教师循证素养存在差异。根据调查结果,本研究提出推进循证教学及专业反思、增强循证实践的专业支持、提升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启“线上+线下”学习模式等建议。
网络欺凌是一种新型欺凌行为,青少年学生是网络欺凌事件的高危群体。青少年网络欺凌具有表现形式多样、发生行为普遍且隐匿、危害后果严重等特点,是青少年个人因素、家庭及校园环境因素、网络媒介特性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青少年网络欺凌的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家需要营造多元共治的社会环境,学校应强化教育与监管职能,家庭则应更多地介入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监管,自上及下的多维治理体系方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网络欺凌事件的发生。
选择若干版本科学(生物)教科书,从编写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检讨中小学科学教科书上的“非典”学习内容,审视我们的科学防疫教育。研究发现:科学教科书上涉及“非典”学习内容的版本不多,内容比较零散、不够全面;教学目标处于较低水平,以记忆和领会水平为主;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讲授法为主。建议修订课标,重视“非典”内容的学习;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情知统一,高阶学习;优选方法,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