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源丁酸梭菌DSY-1产芽孢高密度发酵条件优化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yager4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获取丁酸梭菌芽孢高密度发酵工艺,以丁酸梭菌DSY-1为试验材料,以芽孢数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碳源、氮源、接种量、初始pH值、培养温度和正交试验,并通过5 L发酵罐进行中和剂选择。结果表明,菌株DSY-1以C6H12O6 30 g/L、酵母提取粉10 g/L、NaCl 5 g/L、乙酸钠 5 g/L、K2HPO4 3 g/L、MgSO4·7H2O 0.3 g/L、L-半胱氨酸酸盐 0.5 g/L为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为6.5,培养温度为35 ℃,接种量为2.5%,5 L发酵灌发酵使用12.5%氨水作中和剂时,菌株 DSY-1 芽孢数最大,达9.3亿CFU/mL。
  关键词:丁酸梭菌;正交试验;芽孢生物量;发酵工艺
  中图分类号:S1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16-0148-05
  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模式已经转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为了减少病害,人们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虽起到了促进动物生长的作用,但也造成了抗生素的滥用。我国每年约8 000 t的抗生素被用于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1]。在禁抗大背景下,禁抗替抗已成为养殖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和食品安全的重点话题。近年来,益生菌作为替抗产品,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已被广泛应用于养殖业中[2-3]。
  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属于梭菌科梭菌属,为革兰氏阳性厌氧杆菌,具有耐胃酸、耐胆盐特性。自1933年,日本Miyairy博士首次从粪便中分离出丁酸梭菌便引起了科学家广泛关注。目前,丁酸梭菌被广泛应用于养殖行业中。研究发现,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抗氧化性能[3-4]、改善肉品质[5-6]和肠道组织形态[7-11]、抑制肠道中有害菌群、提高有益菌群丰度[11-12]。
  目前,制约丁酸梭菌微生态制剂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制备过程中菌体量和芽孢量过低。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和5 L发酵罐培养优化,探究对丁酸梭菌芽孢产量的影响,为丁酸梭菌芽孢的高密度发酵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丁酸梭菌DSY-1由笔者所在实验室筛选获得。
  1.1.2 培养基 种子液:蛋白胨10 g/L、牛肉膏 10 g/L、葡萄糖5 g/L、氯化钠 5 g/L、可溶性淀粉 1 g/L、乙酸钠3 g/L、L-半胱氨酸盐酸盐0.5 g/L。pH值7.0±0.1,121 ℃灭菌20 min。
  LB液体培养基:胰蛋白胨10 g/L、酵母提取粉 5 g/L、NaCl 10 g/L。固體培养基加20 g/L琼脂。121 ℃灭菌20 min。
  LB固体培养基:胰蛋白胨10 g/L、酵母提取粉5 g/L、NaCl 10 g/L、20 g/L琼脂。121 ℃灭菌20 min。
  活化培养基:同种子液,加20 g/L琼脂。pH值 7.0±0.1,121 ℃灭菌20 min。
  芽孢计数培养基:下层为TSC培养基 5 g/L琼脂,上层:18 g/L海藻酸钠 30 g/L TSC培养基。121 ℃灭菌20 min。
  基础发酵培养基:C6H12O6 30 g/L、蛋白胨10 g/L、NaCl 5 g/L、乙酸钠 5 g/L、K2HPO4 3 g/L、MgSO4·7H2O 0.3 g/L、L-半胱氨酸酸盐 0.5 g/L,pH值6.4±0.1,115 ℃灭菌20 min。
  1.1.3 试验药品 蛋白胨、牛肉膏、酵母粉、可溶性淀粉、琼脂(BR),广东环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K2HPO4、MgSO4·7H2O、C6H12O6、NaCl、乙酸钠、L-半胱氨酸盐酸盐、海藻酸钠(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TSC培养基,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1.1.4 试验仪器 雷磁pH计(pH-3C),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厌氧袋(C-11),日本三菱公司生产;鼓风干燥箱(DHG-9246A),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生产;恒温培养箱(DNP-9052),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生产;高压灭菌锅(YXQ-LS-100S),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生产;显微镜(CX-23),日本奥林巴斯;电子天平(ME204E),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生产;超净工作台(SW-CJ-ID),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1.2.1 菌种活化及种子液制备 吸取于-80 ℃甘油管保藏的菌种DSY-1 1 mL,接种于液体种子液中,并置于厌氧培养箱中37 ℃培养24 h。
  1.2.2 发酵培养 将培养24 h的种子液按3 ∶ 100(体积比)接种于装有100 mL发酵培养基的250 mL三角瓶中,置于37 ℃厌氧培养箱中培养48 h。
  1.2.3 芽孢计数 芽孢计数方法与李雯静等的方法[13]相同。
  1.2.4 不同因素对菌株DS-1芽孢产量的影响 为了探究菌株DSY-1最佳碳源,选取淀粉、乳糖、蔗糖、麦芽糖来替换基础发酵培养基中的葡萄糖,添加量均为1%;在最佳氮源选择试验中,选取牛肉膏、蛋白胨、尿素、硫酸铵来替换基础发酵培养基中的氮源,添加量均为3%;为了研究接种量对菌株 DSY-1 芽孢产量的影响,分别以体积分数为1.0%、1.5%、2.0%、2.5%、3%的接种量将种子液接入发酵培养基中;为了探究初始pH值对菌株芽孢产量的影响,利用3 mol/L HCl或3 mol/L NaOH调节培养基中的pH值至5.5、6.0、6.5、7.0、7.5;上述试验接种量均为2.5%,置于37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 h。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探究不同培养温度对菌株DSY-1生长的影响,将发酵培养基置于25、30、35、40、45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以上所有试验均进行3次重复。   1.2.5 正交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菌株DSY-1产芽孢最佳条件。本试验选取初始pH值(A)、培养温度(B)、接种量(C)3个对菌株产芽孢影响较大的因素,对其进行3因素3水平试验,以确定上述3因素对菌株DSY-1产芽孢最佳组合,其正交试验设计见表1。
  1.2.6 5 L发酵罐发酵试验 在“1.2.5”节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配制培养基,装液量70%,接种量3%,转速50 r/min,培养温度为35 ℃,培养时间为48 h。发酵过程不控制pH值自然发酵;发酵过程中前 24 h,用12.5%氨水将pH值维持在6.5±0.2。
  1.2.7 不同中和剂对菌株DSY-1芽孢产量的影响 在上述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的基础上,以12.5%、25.0%、50.0%氨水,3 mol/L NaOH、3 mol/L Ca(OH)2、3 mol/L KOH调节pH值。
  1.2.8 数据分析 使用Excel统计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25中的One-Way ANOVA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Turkey多重比较法对处理间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P
其他文献
摘要:为获得经济实用的育苗基质并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将玉米秸秆粉碎腐熟后添加不同体积比的风化煤、牛粪、蛭石组成复合基质,替代草炭用于番茄育苗;并测定复合基质的理化特性及养分性状,研究复合基质对番茄出苗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腐熟玉米秸秆和风化煤复合基质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在10%腐熟玉米秸秆、30%风化煤、10%腐熟牛粪、50%蛭石组成的复合基质下番茄幼苗出苗率达100%,番茄幼苗地上部
摘要:为达到减肥及改善土壤性质的目的,选用环保型蚓粪有机肥进行研究。通过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设置8个处理,包括在2个减氮水平下(10%、15%),施用3种用量的蚓粪(3 000、4 500、6 000 kg/hm2),在小麦季取样测定作物的性状及土壤理化性质,来探究在减氮条件下施用蚓粪对土壤性质及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对照相比,短期施用蚓粪对土壤的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及pH值的改善效果不大
摘要:为探明根部浇施(RF)和叶面喷施(FF)钼肥对黑果枸杞幼苗生长及荧光参数的影响,选出适合幼苗生长的施钼方式和施钼浓度,为黑果枸杞小浆果产业及荒漠化盐碱地治理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以黑果枸杞幼苗为试验对象,采用室内模拟试验,设置钼浓度为0、5、10、20、30、40 μmol/L,用RF和FF等2种施钼方式探究黑果枸杞幼苗根长、株高、生物量、叶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荧光特性指标变化。RF和FF适
摘要: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防病治病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了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药用植物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连作障碍问题也愈发突出,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根据近年来药用植物连作障碍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其危害,从土壤、植物、微生物3个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总结了目前常用的防控措施,主要有合理施肥、改良耕作制度、品种选育和土壤灭菌,同时提出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今
摘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紫菀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部位的紫菀酮含量,探索药用植物紫菀中紫菀酮积累的时空动态规律,为解析紫菀酮合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紫菀酮含量差异显著,紫菀酮主要在根茎中积累,不定根和根状茎紫菀酮含量均高于地上各部位,含量表现为根>根状茎>芦头>叶片>叶柄,叶片中有大量紫菀酮合成,并最终在根中积累,叶柄中没有紫菀酮积累,只参与叶片中紫菀酮向下运输过程
摘要:从鸡肠中分离得到严格厌氧共生菌,筛选出适合禽类生产的益生菌株,探讨其益生性,为其应用奠定基础。通过采集鸡肠黏膜,特定厌氧培养基分离纯化肠道厌氧共生菌。根据抑菌活性筛选得到口乳杆菌,随后,对其进行生物学基本特性分析,包括生长曲线、酸耐受、胆盐耐受、溶血性、细胞毒性分析等。结果显示,口乳杆菌的对数生长期为24~60 h;对酸和胆盐有优良的耐受力;不具有多重耐药性;不具有溶血活性;对小鼠腹腔巨噬细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高素质、创新型、专业技术型职业农民培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环。针对职业农民如何培养的问题,本文就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建立实施的可行性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利用高校专业技术课程建设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设立针对“职业农民”培养的MOOC教学模式,分析该方式在提高职业农民专业素质、增强创新能力方面的可行性,并探讨MOOC教学模式在职业农民培养系统性,多样性,互动性方面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农民培养体系的建设及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摘要:质体色素的降解变化是烟叶香气物质形成的基础之一。为解决烟叶烘烤调制过程中质体色素无法快速准确测定的问题,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的优势,利用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釆样法(CARS)进行光谱特征波长选择,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构建了烟叶烘烤过程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动态变化模型。结果表明,CARS-PLS模型能获得较全谱偏最小二乘(PLS)、连续投影偏最小二乘(SPA-PLS)、遗传算
基于贵州省各地州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农村金融影响绿色发展的3个机制,并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度绿色发展,探讨绿色发展与农村金融各机制之间的空间自
摘要:PRKAG3是影响畜禽肉品质的关键基因。为研究PRKAG3基因在鸡不同部位肌肉中的表达及其与肌纤维类型的相关性,以隐性白羽肉鸡为研究对象,用ATPase碱孵育法对不同部位肌肉肌纤维类型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RKAG3基因在这些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并将其与肌纤维类型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PRKAG3基因在Ⅰ型肌纤维比例相对较高的比目鱼肌和缝匠肌中表达较低,在Ⅱa型比例较高的髂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