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吴与弼自我教育思想述评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bcn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我教育是明儒吴与弼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道德修养角度提出了自我教育的目的、原因和方法等,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自我教育思想。其自我教育思想对今天的自我教育活动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吴与弼 自我教育 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
  
  吴与弼(1391-1469)字子傅,江西抚州崇仁人。是明初重要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开创了“崇仁之学”,据黄宗羲所编《明儒学案》,《崇仁学案》被列为《明儒学案》开篇第一卷的原因正如黄宗羲本人所说:“微康斋,焉得后世之盛哉?”可见吴与弼在明代心学教育思潮的地位,他可称得上为明代儒学和心学的开山祖师。
  吴与弼的父亲吴溥,官至国子司业。其父对他要求严格。吴与弼十二岁那年第一次随伯父到太学见父亲,听教曰:宜努力进学,期于成人。由于学业用工不力,曾受到父亲严责,永乐十八年(1420)第二次省亲京师,竟受拒见,不得不抱痛而还。吴与弼出生这样的家庭,对他的思想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他自述道:“吾六岁入小学,七岁而学对句,十有六岁而学诗赋,十有八岁而习举业……”可是,对吴与弼的思想产生决定影响的是在他十九岁那年,他从父亲的同事杨文定先生那里得到朱熹所编《伊洛渊源录》,“睹道统一脉之传,不觉心醉。”读完之后大为感动,明白圣人虽然了不起,但只要自己肯努力学习,奋发上进,终有同样的一天。于是立志要追求圣人的大道,不再打算求功名、做大官了。“谢人事,独处小楼,玩《四书》、《五经》诸儒《语录》,体贴于身心,不下楼者二年。”吴与弼抛开一切琐事,一个人独居在一间小阁楼上,每天与《四书》、《五经》和前代大儒的著作为伴,仔细研读并加以深刻反省,就这样足不出户地渡过了两年的光阴。此后,他把全部精力放在学术研究和读书授徒的活动上,过着耕读相兼的生活。
  从吴与弼的生平经历来看,他的学术思想主要靠本人自学体悟得来。黄宗羲称:“先生之学,刻苦奋励,多从五更枕上、汗流泪下得来。”吴与弼的自学经历体现了他自我教育思想。他把这一思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读书、授徒活动之中。在古代,自我教育思想就是主体把外在的的道德规范或道德目标内化为自己的道德素养,再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自我教育是一个悠久的历史性话题,不同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都会从不同侧面论述自我教育问题。在中国,最早论及自我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孔孟。吴与弼继承了他们的衣钵,从人的道德修养角度,提出了自我教育的目的、原因、方法等,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自我教育思想,其自我教育思想对今天的自我教育活动仍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1 自我教育目的
  吴与弼认为,自我教育的目的就是主体能够修养成为圣贤。他说:“圣贤之学,舍圣何归?”“学者所以学为圣贤也”。吴与弼19岁时读《伊洛渊源录》,知道程颢、程颐二程也是通过刻苦学习而成为圣贤的,从而抛弃了过去那种认为圣贤“非人力可勉”的思想,“思自奋励”,“誓必至乎圣贤而后已。”从此,他一生都坚持这一目标。
  吴与弼主张学为圣贤,实质上就是按照理学家的标准,培养有封建伦理道德的士子。吴与弼认为“君子之心,必兢兢于日用之间,何者为天理而当存,何者为人欲而当去,涵泳乎圣贤之言,体察乎圣贤之行。”实质上,“道德践行”也是就是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一件具体事情上去践履。圣人是这样做的,作为“学为圣贤”的人,也应当这样做。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这样评道:“先生上无所传,而闻道最早,身体力验,只在走趋语默之间,出作不息,刻刻不忘,久之自成片断?——一切玄远之言,绝口不道。”可见,吴与弼重视在日常生活中道德的践履,认为这是做圣贤的行为标准。
  2 自我教育的原因
  圣贤为什么要开展自我教育呢?吴与弼作了一定的分析。其主要观点是:
  2.1 自我教育是营造社会道德风尚迫切需要
  吴与弼所处的年代是一个政治专权的黑暗时代,他深知当时明朝统治的专横与腐败,在当时的皇帝英宗下诏书礼聘他到京师去当官的情况下,他都加以恳辞。当时的社会风气是追求“功名利达之效”,人们不注重修养道德,人人见利而为,见义而不为,世风日下。吴与弼深感忧虑。他指出:“世患不读书,读书者又患不能以正而入于邪。”又说:“世之志于学者,孳孳于早暮,不可谓不勤也。其所求言语文字之工、功名利达之效而已。志虽益勤,学虽益博,竟何补于身心哉!是则非圣贤志学之旨矣。”吴与弼认为这种一心追求功名利达的士人虽然博学,但是对他们的身心道德修养却无济于事。这并不是学圣贤的人立志要追求的。因此,他主张培养有封建伦理道德的士子。为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风尚,吴与弼主张整个社会要重视自我教育。在为答谢当时皇帝的提拔之恩而作的《陈言十事》中,主要有以下政策建议:以立志、圣学和圣德为行为目标,突出君治民应爱百姓为基本原则,教育以先为主、刑治为辅的治国方针;使百姓互师,形成互相尊敬和学习的活泼气象;以德为法,广吸民众和大臣的意见;君臣互相信任,勿猜忌,上下一德同心。吴与弼认为只要人们自觉地修养自身,就可以切实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修养,就可以切实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2.2 自我教育是完善学生道德素养的内在需要
  吴与弼在道德教育上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其道德自觉性。当学生胡九韶谈到人生在世做好人很难时,吴与弼开导说:“见人之善恶,无不反诸己。”吴与弼认为,凡事都应当反省检点自己,看是否符合道德仁理规范。在这方面,吴与弼坚持身体力验。他不仅向学生提出要求,而且自己起到了表率作用。在他的《日录》中,随处可见他的反省体悟之语。“早枕思处世不活,须以天地之量为量,圣人之德,方得恰好。”既然道德是學为圣贤者自己的自觉活动和能动活动,那么只要自己“于贫贱患难上立得脚住,克治粗暴,使心性纯然,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物我两忘,惟知有理而已。”自觉地去努力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能得到完善,成为“圣贤”就很有可能了。
  3 自我教育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为圣贤者”的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仁德,吴与弼主张采取下列方法:
  3.1 读书
  “学为圣贤者”要想提高道德修养,就要学习前代大儒积累的道德知识和道德经验,所以吴与弼重视读书。但他所倡导的读书,其主要目的不是积累知识而在于“反求吾心”,即在于对个体内在之心的本体体悟。他说:“心是活物,涵养不熟,不免摇动,只常常安顿在书上,庶几不为外物所胜。”他认为读书只是为了使心安顿在书上,以排除万物的干扰,达到收敛、涵养本心的目的。
  3.2 自省
  所谓“自省”,就是主体要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省察,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修正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他说“日夜痛自点检且不暇,岂有工夫点检他人?责人密而自治疏矣,可不戒哉!明德新民虽无二致,然己德未明,遽欲新民,不惟失本来先后之序,岂能有新民之效乎?徒尔劳攘成私意也。”吴与弼认为,人每天深切地自我反省都来不及,哪里有工夫去指责他人的过错呢?如果整天只顾着去指责别人,恐怕就顾不到自己的进修了吧!这可要当心啊!修养自己和提升别人,本来都是求学的人应该去做的事,因为这两件事的目标都要人德性完善。只是如果自己的品德还没有修养好,就急躁地要提升别人,不仅失去求学的先后秩序,恐怕也达不到提升别人走正途的目的吧!那也只不过是拿自己的成见去跟别人争执罢了!吴与弼还说:“学圣贤无他法,求诸己而已。”可见,他十分重视自省的自我教育方法。
  3.3 自讼
  “自讼”也是吴与弼所倡导的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所谓“自讼”,就是主体要经常自觉地与自己的不良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勇于揭露它,以便自己的言行符合仁、礼、义、廉、明、忠、孝、弟、谦、宽、信、惠、敏、温、恭、俭、让、刚、毅、木、讷等等。吴与弼在《日录》中记载了不少自讼的话语,比如“遇逆境暴怒,再三以理遣。”“平生责人,谬妄多矣,戒之,戒之!”吴与弼认为,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并坚持改正,这也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法。
  3.4 立志
  立志就是主体要在思想深处确立人生目的和远大理想,确立明确的努力方向。在吴与弼看来,学者所立的志向应该是当圣贤。在立志方面,吴与弼继承了朱熹的读书法。朱熹曾提出:“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对此,吴与弼有切身的体会,他年少时也曾立志不坚定。自己一心想学圣贤,却招来世人非笑。学之累时,行与时违,乃与时违,乃不得不一改初衷。后来在严父的教育和师友的开导帮助下,才得以持志。因而,吴与弼很重视立志,认为“事必有志而后可成,志必加厉而后不怠。”在吴与弼看来,学者立了志后,就有了一种向善行仁之心,并以此自我激励,约束自己,以达到圣贤的境界。
  吴与弼的自我教育思想总结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其中有些观点和思想在今天的道德建设和教育实践中仍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为培养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提供了借鉴方法,同时也对反思型教师的成长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卷一.崇仁学案.中华书局.
  [2]杨鑫辉,李才栋主编.江西古代教育家评传[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
  [3]《康斋集》《四库全书》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
  [4][清]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师说.中华书局.
  [5]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
  [6]邹建锋,吴坚.人间正道的宏扬:吴康斋先生“外王观”的政治学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
  [7]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四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6.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高度信息化、瞬息万变。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更好的观察世界、认识生活,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是初中语文教育的一个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以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于创新的素质和能力为主要目标.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想搞创新
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一个人一旦有了数感,他便能将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
美术是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性教育活动。学生通过绘画、美工等操作性活动,不仅加深对美的理解,也发展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作为美术教师,要善于开发学生的这种创
课堂收尾能起到画龙点睛、巩固知识、启迪智慧、诱发兴趣、训练思维等效用.本文概述了英语课的收尾的效用、原则,重在联系具体的教学案例,归纳7诸如,首尾呼应、歌曲共呜等收
依据新课标要求,初中平面几何突破难点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突破代数语言向几何语言的转变,学会用几何语言和图形表达形式来由已知条件推理论证去解决几何问
何葆国小小说语言特色明显,艺术结构多样,叙事方式多元.视野开阔,题材广泛,以小见大,走笔从容,将立意隐藏其中,像广角镜一样,向深处挖掘,往宽处拓展.
期刊
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高校的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在俄语课堂中同样需要素质教育,本文在分析素质教育的历史背
本文研究了用最小路集法求一般网络可靠度问题,提出了使用代数法完成最小路集不交化的三个简化规则,从而可迅速求出网络可靠度。本算法简单、有效,不仅适用于简单网络,也适用
摘要大学里作弊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有些课程的作弊问题还特别严重。本文试图用博弈论的知识,建立一个关于学生作弊与教师监管行为的博弈均衡模型,来解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学生作弊、教师监管的现象。从博弈角度引出学校在教育、监管等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作弊 师生博弈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作弊日益严重,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利益冲突。面对学生作弊,各高校校都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