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出远门(组诗)

来源 :四川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84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凌晨四点,纽约地铁
  凌晨四点,一个女诗人独自乘地铁
  横穿纽约
  一件标着汉字的易燃易爆物品
  如此快速地在黑暗中潜行
  头顶上方,钢铁的乘法和混凝土的函数
  模拟强力意志
  一个闪烁不定的巨大电路板
  一部分正睡去,一部分正醒来
  哈德逊河梦游至布鲁克林大桥下
  自由女神在打盹或假寐
  华尔街将天空挤成一条窄缝
  星光像汇率一样漏进来
  百老汇曲终人散,仍无法从戏返回人生
  当黑人醉汉在细雨中踉跄,对非洲泛起乡愁
  大都会博物馆的木乃伊忽然打了个哈欠
  双子塔两个大土坑,无语问苍天
  敏感地觉察到一架飞机,像找寻亲人一样
  找寻着肯尼迪机场
  三一教堂用尖顶探测着耶稣的行迹
  认为自己才代表人类盘旋上升的绝对高度
  带着找不到地平线的苦闷,钻入大苹果腹腔
  陶瓷马赛克编绘出来的站牌
  在忍受之中爱上了纸屑、易拉罐和果皮
  那些涂鸦隐约着天使或撒旦的影像
  百年管道裸露,平台空旷,进入异域空间
  一只格林威治村的猫咪窜过轨道
  走的是太空步
  将悲伤携带出境,越过大洋、时区、体制和种族
  一直带到这个全世界的十字路口
  如果徘徊,就在曼哈顿徘徊
  如果迷路,最好迷失在42街
  走投无路时,请登顶帝国大厦
  凌晨四点,女诗人独自乘地铁穿过纽约
  双肩包里有一份自我放逐令
  和一本难念的经
  在迷惘和垮掉之间,在速度造成的恍惚里
  她重新爱上了生活
  在梭罗墓前
  这个新英格兰小镇
  有着春天的加长版
  整个世界静悄悄
  沉睡谷公墓里的人们在沉睡
  太阳加大了油门
  这世上最亮的灯盏
  也无法照进墓穴
  天空蓝得虚无
  云仿佛从中世纪壁画里复制
  树阴、草地、花丛都安居着灵魂
  坡度起伏得和缓优美
  似乎死亡也可以充满感恩
  背面的小山坡
  梭罗和他的朋友在另一世界
  依然可以相遇
  離霍桑五米,离奥尔科特二十米
  离爱默生五十米
  一簇开黄花的白屈菜引领我
  来到一块极小极简的白石碑前
  仅16开本杂志大小
  竖插进平地
  只比旁边散落的松果高出如许
  它有十九世纪的表情
  时光的斑驳和渍迹
  使之看上去像一本发霉的旧书
  省掉一切文字,只刻:Henry
  拱出地表的硕大树根
  接触过那坚定之躯
  透过土壤倾听过耳语
  这里埋着一位哈佛毕业生
  和他的肺病
  这里埋着一位大自然的亲兄弟
  采浆果远足队队长
  和他又大又深的蓝眼睛
  他写诗,写散文,写不服从的文章
  批判哮喘的火车
  讥讽砍树的斧头永远砍不下云朵
  他教书,制作铅笔,造玻璃纸
  又担忧四肢生锈而迅速逃离
  最终他做成了
  睡莲、龙胆花、白桦、酢浆草的秘书
  东鸫鸟、斑鸠、狐狸、松鼠、鲈鱼的经纪人
  他为这片土地加上圈点和批注
  为一条河流立传
  他栽树,搭篱笆,盖木屋,种豆子
  并打算一辈子都用来种豆子
  他工作一天,休息六天
  从离群索居和清贫里赊出自由
  仰望写满真理的银河,给田野没完没了写情书
  用强健双脚向大地表达敬意
  他有过一次非典型恋爱,一次疑似恋爱
  终生未婚
  他过最简单的生活
  直到把它过成了哲学
  他44岁辞世,前半生简洁有力
  后半生干脆省略
  整整一个晌午,我找寻他的墓
  仿佛找寻他的另一座小木屋
  这最后居所
  跟鼹鼠洞穴一样隐蔽而卑微
  容纳他的倔强和孤独
  我站在这个美国人的墓前
  用汉语背诵了
  《瓦尔登湖》中的一段
  来自诗人徐迟的译本
  我站在这个美国人的墓前
  内心充满歉疚
  这个终生热爱独处的人,躲到坟墓里
  也没能躲开我的造访
  我站在这个美国人的墓前
  喉咙里涌动元音和辅音
  一双皮鞋从中国一直穿过来
  沾着孔子家乡的尘埃
  太 湖
  天空和湖泊都用面积来表达自我
  面对那么大的天,湖只有竭尽全力铺展
  天低矮下来,原谅湖的有限
  冷雨和暮色交融,共同定义人生
  我把自己缩小成逗点,躲进命运的一角
  灰云穿着丝绒的跑鞋
  水边芦苇枯干,风吹着一排排不甘,一簇簇永不
  在这个严重时刻,世界收拾残局
  列着清单
  蚕在太湖南岸的丝绸博物馆吐丝
  我在潞村吃艾团喝青豆茶
  十一月只剩下了四天
  我把十一月的尾巴带到了湖州
  身患甲减,随时会睡着,梦见自己并没有来
  两个省张开双臂把一个湖合抱
  一个湖被两个省宠爱
  此刻坐在它的南端
  才到达一天半,就开始想家
  家要向北,再向北,湖对面遥遥对着的
  只是无锡
  一个人出远门,空着手
  已经去过未来,如何还能生活于现在
其他文献
丝绸是柔软的,它的幽雅与奇幻,色泽与纹理,代表了精致、富庶、高贵、江南、水以及摇曳斑斓的理想生活。它是古代中国的一个世俗符号,让一辈辈的先人们趋之若鹜,渴望衣锦而行,吹气如兰。丝绸也是坚硬的,当它从中国南方的蚕桑之地一跃而起,掉头北向时,一种神秘的意志与情怀便贯注其中,于是它就成了拓荒、西进、光荣、牺牲、开放和胸襟的代名词。它腋下生翼,高挂于北斗之上,由此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一根生动的血管,一条脊椎
摘 要 当前,在我国的职教教师教育体系中,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和新教师入职培训无疑是受关注程度最高、成效也最为显著的两类教师教育举措。基于上海市业已实施的这两类工作实践,因其所具有的教育实施主体和教育对象同一性、教育目标一致性和教育内容交叠性等特征,在教师教育新格局下探索“双轨”教育模式,应加强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把握招录和招生环节、制定统筹性教育方案和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挖掘各自优势,打造协同联动
我小时候住在小县城。小县城不大,四四方方的。我家在最北边,火车站在最南边,之间有一公里的距离吧。方向很正,我家在正北,火车站在正南。也不光是这样,我家也算正对着火车站。从我家出来,一路南去,别偏离,走到头就是铁路货场。这一路没有通直大道,南北走向倒尽是些弯曲肮脏的小胡同。不过别偏离,把住心中那条直线往南走,就是说,如果你正走着的胡同往东或者西斜出去了,你记着下一个胡同再走回来。这样一路向南,再横穿
在德国文学的伟人祠里,布莱希特的位置高高在上。-兰尼基(注1)  布莱希特是德国,也是世界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戏剧家。他还创作了不少诗歌、小说、散文及理论文章。他的“叙事戏剧”理论和实践标志着戏剧走向现代化。  布莱希特对于中国人而言,太熟悉了。至少是他的戏剧及戏剧理论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翻译介绍到了中国。他的戏剧理论对于中国话剧创作和演出具有重要影响。他的剧本《四川好人》在1985年竟同时出版了两个
摘 要 学习成果是国家资历框架及其资格标准构建的核心要素,深入探究学习成果分类理论及其在成果维度划分中的作用机制是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的前提和基础。通用KSC分类法是目前国际上认可程度较高的学习成果分类理论,以欧洲地区的资历框架为例,该分类理论分别从水平与垂直两大维度对资历框架的资格标准进行维度划分与资格描述上的规范与指导,表现出整体趋同化和个体差异化的应用特点。从多国资历框架的构建实践来看,厘清学习
摘 要 已有关于中职学校文化的研究多关注宏观的现实结果和政策建议,缺少对具体中职学校文化建构的微观考察。通过对L县M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深度访谈及其日常工作和生活、师生互动、学校活动等的观察发现,中职学校文化中内含着监管、激情、拯救等突出特征,学校的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感官、身体和情感的多重训练,包括一些介入日常生活的细密管理与规训、不断调动和激活励志情绪的各类活动,以及试图打破对中职学生的刻板
新月  在坍塌的城堡上铺开它所有的细腻  断砖忽明忽暗  拱门的黑暗又加深了一层  新月迈开温柔的步子  在静夜重建它们的秩序  把风暴铆进第七个裂隙  没有人觉察到这惊骇的伏击  作为一种危险终结得悄无声息  随时准备从执着里脱轨  什么都不必了  不必向尘世致歉  维护一只兽的动物性  如爱护自己的发肤  那些令人战栗与惊惧的东西  是最不能背叛的爱与野心  在清晨坚持一颗雾起之心  在夜晚给
摘 要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教育规划纲要》实施十年来,职业教育战线在发展规模、体系建设、类型特色、服务贡献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职业教育在中职在校生规模、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深度、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亟待解決的问题。建议完善“职普比大体相当”政策、加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乡下文人  小时候,老家有两个文人。上世纪60年代,农村的中年人能识字的都很少,文人就更是不必说了。很多村千多号人,一个文人都没有。我们队几十号人,竟有两个,算是奇迹了。  我说的文人不是上过几天扫盲班识得几个字那种,是懂得古典诗词,可以吟诗作对,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的。  两个文人一个叫相府丞,一个叫欧治安,名字就很有文化味儿。不像其他的人,如李开财,向有田,欧开地之类的,不是一股钱味儿就是泥巴
1  老吴是我原单位的领导,一把手。  先说说我这个原单位——实际上就是我们市的艺术学校。可这个所谓学校却不同于我所见过的任何学校,它没有固定的校舍,没有固定的师资,没有固定的专业,甚至没有固定的校名,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校之初叫艺专,“文革”中叫过样板戏学习班、新鲁艺、“五七”艺校,拨乱反正后又叫艺术职业学校,其间好像还叫过艺干班、戏专什么的,多得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常说部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