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杀人鸟食火鸡:洞房花烛时依然离不开打斗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infeng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火鸡是世界上体型排行第三的大鸟,仅次于非洲鸵鸟和澳洲鸵鸟,它们生活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的森林深处,数量远远少于大熊猫,属于极度濒危动物。与鸵鸟的怯懦相比,食火鸡是当之无愧的勇猛斗士。
  食火鸡脚上长有12厘米长、像匕首一样锋利的脚趾,在对付狗、猪等动物时,只需一击便可致命。因此,《吉尼斯世界纪录》在2007年将其列为“世界上最危险的鸟类”。
  
  众所周知,非洲鸵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鸟类,它的近亲澳洲鸵鸟和美洲鸵鸟则分别排在世界第二和第四位。至于季军的位置,则属于鸵鸟的远亲——食火鸡。
  食火鸡的学名叫做“鹤鸵”,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森林深处。虽然名字里带了一个“鹤”字,但它却没有一丝鹤的美丽或优雅——它们是桀骜不驯的杀手,以其12厘米长、匕首一般锋利的脚爪而闻名于世。
  将利爪与强有力的腿结合,食火鸡能够瞬间钩出动物内脏,甚至在对付猎狗这样的“小家伙”时,只需一击便可致对方死命。
  
  “秃顶”的大个子
  桀骜不驯的森林猛禽
  说到危险的鸟类,人们首先往往会联想到在天空中翱翔的雄鹰,或是在林间捕鼠捉蛇的夜枭——这两种鸟类虽然凶猛,但也能为人类所驯化。而在澳大利亚东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的森林中,却生活着一种不为人知的鸟类——食火鸡,它虽然不会飞,却远比鹰和夜枭更为凶猛,并且桀骜不驯,对人类的驯化毫不领情。
  食火鸡与鸵鸟同属鸵鸟目,外表上也颇有些相似:都是颈长、头小、腿长、翅短,同时食火鸡也继承了鸵鸟的“大个子”——成年雄性食火鸡身高能达到2米,体重将近70公斤。鸵鸟的两翼退化严重,不能飞行,而食火鸡的两翼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翅膀又短又小,甚至羽毛的羽轴都已退化成了硬棘。
  成年食火鸡的羽毛散发着蓝黑色光泽,呈钢针状下垂,细密而蓬松,像一把羽毛扇子披在身上,但质地却比羽扇坚硬,能保护食火鸡在繁枝密叶的森林中奔跑而不被树枝刮伤。与鸵鸟一样,食火鸡双足非常发达,非常善于奔跑,速度能达到每小时50公里——在鸟类里仅比非洲鸵鸟略逊一筹。此外,食火鸡也很善于跳跃,可以越过两米高的障碍物。
  食火鸡是个“秃顶”,头和颈部都没有羽毛,头部皮肤呈蓝紫色,颈部之下的肉垂则是非常艳丽的红色——乍一看,这个样貌与京剧脸谱里蓝脸红须的窦尔敦有几分相似。澳大利亚土著相信,或许是因为食火鸡吞食了太多的火炭,脖子上的这块肉垂才会呈现鲜红色。事实上,食火鸡肯定不会去吃火炭,但它们确实经常啄食小石子、碎贝壳之类的坚硬物,以增大食物在食囊中的摩擦力,从而帮助消化。
  食火鸡的头顶有一个高而扁、呈半扇形的褐色角质盔,这顶“皇冠”使食火鸡看上去更加高贵和桀骜不驯。当然,这个角质盔的作用不仅仅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当食火鸡在密林中奔跑时,它能拨开前方的树枝。根据科学家最新的研究结果,食火鸡的角质盔还是一个神奇的“信号接收器”,这种巨大的走禽能发出一种人类听觉无法察觉到的极低频率次声波,食火鸡头顶的角质盔便是这种次声波的接收器。
  
  孤僻而善斗的“杀人鸟”
  “洞房花烛”时仍斗个不停
  凶猛的食火鸡在澳大利亚被当地人称为“杀人鸟”,它的双足就是一件伤人利器。食火鸡双足粗壮有力,不仅善于奔跑和跳跃,踢腿的爆发力也相当惊人——能一下踢穿几毫米厚的铁板,足以使任何当地动物毙命。
  成年食火鸡的脚上长有3根脚趾,比“亲戚”鸵鸟多了一根,这些脚趾长达12厘米,如匕首一样锋利,能轻易撕开许多动物的腹部,并将其内脏瞬间钩出。如此锋利的脚爪再加上有力的双足,使食火鸡在与对手对阵时,常常能一击致命。
  虽然生性凶猛,但食火鸡并不嗜血,平时主要以植物果实为食,偶尔也吃些昆虫、小鱼、小鸟和鼠类,它们的好斗主要表现在领地意识上。食火鸡领地意识极强,警惕性很高。如果有其他动物闯入其领地,食火鸡先会狂奔逃窜,在远处观察对方动静:如果感觉自己受到威胁,就会变得异常凶猛,对侵入领地的敌人发动“先发制人”的猛烈攻击,甚至在对方逃出领地后依然穷追不舍。因此,当地人都对这种猛禽敬而远之。
  在人类与食火鸡相处的历史上,彪悍好斗的食火鸡留下了不少伤人的记录。据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光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就有20多人遭到过“食火鸡”的攻击,其中6人死亡,13人重伤,而在此之前的年代,因缺乏统计,食火鸡伤人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除了能致人死命,在当地的土著部落中还流传着一个可怕传说——人们认为食火鸡犀利的眼神能够摄取魂魄,故而都把食火鸡当作恶魔的化身。
  即使是在同类之间,食火鸡凶猛好斗的性格也表达得淋漓尽致。野生食火鸡喜欢独来独往,并拥有固定的活动区域,其领地范围能大到30平方公里,任何能让它们感受到威胁的动物都会被驱逐出境,人类也不例外。只有到了一年中的繁殖季节,食火鸡们才会聚集在一起交配。每年的5-11月是食火鸡的交配繁殖时期,交配前,雄性会先用树叶将巢筑在林间空地上,并精美装饰,以此来吸引异性。由于食火鸡过于凶猛,鸟类学家至今也没能观察到它们在野外交配繁殖的详细情况。
  不单是野外,动物园内的食火鸡也只能单独放养,它们在繁殖期里依然相当好斗。为了帮助它们完成交配,至少需要3名工作人员协同操作,等到雌雄双方都发情时才把它们关到一起,促成其交配。交配完毕之后,一名饲养员一定要紧紧拽住雌鸟的肉垂,其他人则迅速将雄鸟赶出配种鸟笼。否则,雌鸟一定会化身为“野蛮女友”,演出一场“暴打新郎”的闹剧,体型较小的雄鸟也会由此产生恐惧,影响往后的交配。
  
  “刀光剑影”的家庭生活
  孵化、养育均由父亲负责
  食火鸡好勇斗狠、桀骜不驯又孤僻至极,甚至“洞房花烛”时依然离不开打斗,而它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发生“家庭暴力”,连巢穴也成为了一个不得安生之地。
  食火鸡雌鸟在每年的6-9月产卵,一次会产卵4~7枚,大约每间隔5天产下一枚。食火鸡的卵呈椭圆形,外壳粗糙,呈翠绿色,有浅黄绿色的斑点。这些卵长约16厘米,高10厘米,重量在600~700克之间,远远大于常见家禽如鸡、鸭、鹅的蛋。
  雌鸟产卵之后并不负责孵化,而是转交给雄鸟负责。食火鸡的孵化期在48~50天,刚出壳的雏鸟茸毛黑黄相间,非常可爱,完全不像成年之后傲然不群的样子。幼雏出壳后雌鸟也对它们不闻不问,雄鸟既当妈又当爸,继续承担起养育的责任。
  刚孵出的雏鸟24小时后便可站立行走。一周后,雏鸟的硬毛慢慢长出,凶猛的本性也开始暴露无遗,相互间就有了打斗的表现。两个月大的食火鸡体型已同普通家鸡相差无几,特别活泼好斗,兄弟姐妹之间打斗不断,可以说完全是生活在“刀光剑影”之中。眼见孩子们成天打闹,食火鸡父亲自然心烦,它通常会采用武力镇压的办法,对小家伙们“各打五十大板”勒令不许再闹。但过不了多久,小家伙们又故态复萌,打斗如初。
  打打闹闹的食火鸡幼雏成长极快,9个月大就能脱离家庭独立生活。这时,被折腾已久的雄性食火鸡也再次回归孤僻的生活。
  独立生活后的食火鸡继续成长:两岁之后羽毛就发育得如成鸟一般;4、5岁之时达到性成熟,开始新一轮的生命繁衍。尽管凶悍的食火鸡几乎没有天敌,但它们的平均寿命在鸟类里也不算长,约为13~18年。
  然而,尽管食火鸡凶猛好斗、独来独往,对人类相当不友好,但它却是一个忠实的“森林保护者”。据说几年前,一位巴布亚新几内亚士兵在休息时不慎将烟头扔到驻守区的铁丝网外,引燃了枯叶。因铁丝网的阻碍,士兵眼睁睁看着大火燃起,无计可施。然而就在此时,一只食火鸡如神兵天降般毫不犹豫地冲向起火的枯叶,用那双硕大有力的脚来回踩踏火堆,直至火堆完全熄灭为止。随后,这只食火鸡又不顾铁丝网的拦阻,准备对这次“火灾”的始作俑者发动攻击。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不会飞的食火鸡无论如何也越不过铁丝网,这名士兵也得以逃过一劫。
  
  食火鸡的生存危机
  数量远远低于大熊猫
  在历史上,食火鸡一直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内的每一片森林。然而,人类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大量占据了食火鸡的栖息地,给它们带来了灭顶之灾。此外,由于当地土著居民认为食火鸡是恶魔的化身,以勇武自矜的居民便以猎杀食火鸡为荣,不少食火鸡因此命丧黄泉。
  但食火鸡的厄运并未到此为止。18世纪时,第一批欧洲殖民者漂洋过海踏上澳洲大陆,他们很快便开始对这片土地上的动物进行屠戮。地球上最大的鸟类——恐鸟就在这次屠戮中惨遭灭绝。虽然与恐鸟相比,食火鸡多少还显得有些幸运,但它那优雅的、有着蓝宝石般光泽的羽毛却一度成为欧洲贵妇装点服饰的最爱,所以殖民者对它们的残酷猎杀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直到1970年相关的保护政策出台。但到这时,食火鸡分布范围已经缩小到荒无人烟的森林深处,且数量已不到2000只,远远低于中国的大熊猫和印度的孟加拉虎等珍稀动物的数量。
  进入20世纪,随着人类对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逐渐加强,濒临灭绝的食火鸡才引起了当地政府和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重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已经把食火鸡列为“一级濒危野生生物”。许多动物学家和动物园也一直致力于食火鸡的人工繁殖计划,但遗憾的是此举收效甚微。食火鸡性格凶猛,领地意识强烈,对人类充满敌意,无论是科学家还是饲养员都难以接近它们,动物园里也时常发生饲养员被食火鸡啄伤、踢伤、撞伤的情况。而食火鸡好斗的本性又大大地影响了雌鸟、雄鸟之间的亲近交流,甚至还因此忽略了自然赋予的繁殖义务。
  尽管食火鸡的数量已在近几年停止下降,但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它们的处境依然令人堪忧。例如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一个食火鸡栖息地,数条观光公路就肆无忌惮地穿越了它们的家园,而这些“目中无车”的大鸟又常常出没在公路上,车祸因此难以避免。据官方数据统计,仅仅在2008年,当地就有23只食火鸡因为车祸而丧生。要保护这种危险好斗而又孤僻的鸟类,人们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世界各国,无论大小穷富,都有小偷。所以,无论人们走到哪里,也都会遇到小偷。外交官走南闯北,他们的足迹遍及世界的各个地方,因而也就有机会见到形形色色的小偷……    巴基斯坦的“热心骑警”    陈先生曾在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年元旦,陈先生与几位同事开着车去离首都伊斯兰堡不太远的一处景点旅游。出门在外,中国人总是习惯多带一些现金,陈也不例外,他把相当于半个月工资的钱放进钱
【摘要】中职英语教学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更好落实课程改革要求,对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中职院校毕业生也有重要意义。以广西钦州农业学校为案例,探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等相关问题,研究发现,当前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课堂主体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多样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方式亟待改善等,
专家认为,此次加息0.27个百分点只是一种微调,力度仍然不够,只能起到一种宏观调控信号的作用,至少应该加息0.5个百分点才会有效。因此,年内可能还将加息。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董事总经理谢国忠表示,预计年内中国还将加息一次,明年则会加息三到四次。   不过,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宋国青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国家现在总调控的力度已经到位,甚至有点偏过,不能再过度加强调控力度了。   “未来会否
左页图为人们现在看到的博涯堡垒;右页图从上到下依次是:博涯堡垒的地理位置、建筑设计草图(侧面)和19世纪的博涯堡垒历史旧照。  在法国西海岸的拉罗切利港,大西洋上艾克斯岛与奥莱龙岛之间,突兀地耸立着一座巨大的椭圆形建筑,好像一方浴缸,又似一艘邮轮,静静地漂浮在蔚蓝色的海面上。灰白色的石墙上刻满了历史斑驳的印记,隐隐透出几分阴森和威严。起初,这里名叫“博涯堡垒”(Fort Boyard),是法国费尽
那是一个纯美的画面。  镜头里的老戈尔巴乔夫坐在一片长着野花的草地上,身后是无边无际的高及人头的灿黄草原。他穿着咖啡色宽松的大毛衣、牛仔裤,水磨蓝棒球帽遮蔽着他额上那著名的胎记,使人们暂时忘却了他曾经大国之君的身份,忘却了他的一切荣辱功过。他就那样安坐在那里,犹如农人随意地坐在自家的庄稼前,安祥、平和;他就那样坐在翠绿与灿黄之中,独自叙说着他对妻子赖沙的依恋,泪水如同身后波动的芨芨草一样,一阵一阵
很多人都问我是否一直像屏幕上一样总是精神饱满,其实没有,生活和工作总有不如意和失落,但重要的是,无论遭遇什么,努力保持明朗的笑容、积极上进的心态。   1993年,我果断地离开工作了四年的台湾到香港发展,成为台湾电视媒体跳槽岛外的第一人。记得初到香港时,我人生地不熟,又不懂粤语,连日常生活的沟通都成问题。尤其在情人节或圣诞节,我形单影只,繁华中更觉落寞。香港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很快,我也不适应,那种
【摘要】单词拼读一直是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难题。 自然拼读可以根据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建立字母与声音间的对应关系,使学生看到字母时可以阅读相应的发音,使英语学习简单、快乐、有趣。  【关键词】语音教学;自然拼读;单词拼读  【作者简介】罗伟,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自然而准确的语音、语调为口语的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学习英语中,由于缺乏方法的指导,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时,不同的生物有自己独特的防御方式,或飞速逃离现场,或变色与环境融为一体……而活跃在非洲大陆的披甲树螽的防御方式,却充满了血腥。  披甲树螽是直翅目螽斯科的一种,体型硕大,四肢粗壮,外壳坚硬,全身长满硬刺,可谓非洲昆虫界的霸主之一。  生物界的争斗是异常残酷的,再强大的昆虫也会被捕食。对于不会飞的披甲树螽来说,仅有外壳的保护是不够的,面对不同的攻击,披甲树螽除了用撕咬、鸣叫来恐
1974年2月15日,香港廉政公署正式成立。恰如良医把脉,廉政公署一下子捏住了政府的痼疾所在,令香港成功地实现了由乱到治的历史性转变,使香港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最廉洁地区。  本文讲述的是廉署成立后侦破的第一个典型案件“葛柏案”。    总警司的钱从哪里来    葛柏是一名英国人,在香港担任总警司之职。实际上,葛柏案早在1971年便已经显露出来。当时是因为加拿大有关部门对于一笔存在加拿大某银行的存款产
林则徐的报复    林则徐在广州要跟英国人打交道,当时是夏天,一次英国人请客,林则徐带着几个跟班去了。  英国佬拿了些雪糕招待林则徐。林看着这东西冒气,以为很烫,就嘘嘘地吹,那些英国佬笑死了。林虽然知道露丑了,郁闷,却也不好意思发作。  没过几天,林则徐请了上次的英国佬过来吃饭。林这次也拿出了雪糕招待,英国佬立马开始啃了。没过两秒钟,全都叫起“god”(上帝)!  原来林则徐让厨师将芋头弄成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