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革命:可供性与“数字新闻”的再定义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n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新的技术和历史条件,准确把握"数字新闻"的内涵与外延,是我们在数字信息环境下发展新闻学理论、探索新闻学研究新范式的基础.对"可供性"这一概念的源流及其被引入新闻学研究的过程做出细致考察,为我们进行上述工作提供了启发.经分析可知,技术可供性作为"元概念"在数字新闻学理论体系中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生发出数字新闻生态和数字新闻行动者两个基础研究范畴.据此,数字新闻可以被定义为"由数字媒体的技术可供性培育的,兼有网络化、行动性和情感化特征的一种新型公共信息关系"."数字"的文化生态指向和"新闻"的共同价值指向构成了数字新闻的完整概念体系;而数字新闻学的发展方向则是一种立足于实践的、总体性的"技术—文化共生论".
其他文献
医疗卫生服务协同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支点,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则是医疗卫生服务区域协同应当贯彻和遵循的根本理念.长三角区域医联体建设是长三角区域卫生健康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长三角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际区域医联体发展的主要模式及特征来看,区域医联体的整合主要涉及医疗资源、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服务主体等方面.在长三角区域医联体的建设实践中,紧密型、松散型、纵向整合型、横向整合型等不同类型的联合模式逐渐涌现,然而,顶层设计不健全、联合体内部生态缺乏优化等共性问题仍然比较
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使命.消费者选择与消费数字文化产品的实践过程,既是主体接受与享受数字文化产品的过程,也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过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由于受亚文化圈、“数字鸿沟”、泛娱乐化带来的文化消解、文化隔阂与价值弱化等的影响,与实现上述两个使命尚存在相当差距.需要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数字文化技术、培育市场文化消费等方面推动发展,自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精神,不断提升消费者的
"行政立法"这一概念应涵盖所有的行政主体制定的可以反复适用的抽象规范,包括行政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在行政立法的适用中,"依据行政法规、参照规章"的二分理论没有实际意义且已经落后于司法实践,应该被摒弃.目前行政法学界通常认为权限合法、内容合法是行政立法的实体合法性要件,但是缺乏对这些要件的周密说明和深入论证.这种缺失容易使一些重要判断标准受到曲解甚至忽视.要使行政立法的实体合法性要件构成一个判断行政立法实体合法性的严密框架,需要弥补这种缺失.实体上合法的行政立法应得到具体的法律授权或具有具体的法律规
基于技术可供性的视角,可以从传统新闻学的核心话语"专业主义/客观性"切入,对数字技术生态下新闻学话语体系的重构过程做出描述和解释.具备建构主义色彩的客观性理念并不属于本质主义范畴,而可被视为用于"组织"传统新闻学体系的一种核心话语.伴随"数字新闻学"学科体系的逐步建立,充满争议的客观性迎来了被"改造"的历史契机,基于技术可供性视角,对传统新闻学中关键性概念进行"重新概念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弥合技术决定论与建构主义理论间的罅隙.其中,"介入"话语、"制衡"话语和"接合"话语这三种话语方式构成了技术可供性"改造
将核心素养理解为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成为了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共识性观念.这一理解的关键是建立在实体思维基础上,从实体内容、形式两个层面确证出这一观念的合理性,究其实旨在于回答“核心素养有什么”.超越实体思维的理解,对核心素养本质的再认识有必要基于实践思维的立场,旨在揭示核心素养作为道德性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内蕴的功能取向、行动立场、整体视野与生成过程等本质特性,并基于结构与功能、整体与部分、过程与实体相结合的方法论认识核心素养的复杂性以及厘清核心素养与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区别与联系.
公众对气候政策的态度是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气候政策态度正成为公共政策领域和环境行为认知领域日趋重要的研究议题.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气候政策态度概念本身存在复杂性,学界对其概念界定莫衷一是,政策的可接受性、接受度、支持意愿等是常见的表征公众气候政策态度的术语.同时,气候政策态度的测度量表日趋成熟,测量题项呈现多样性.另外,气候政策态度受到社会心理因素与气候变化感知、气候政策设计感知、环境因素的影响.未来,公众气候政策态度作为公共政策和环境行为认知研究的前沿领域,需要多学科视角,多方法介
"新乡贤治村"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实践显示:新乡贤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在乡村社区治理创新中发挥着民主治理功能、政策宣传功能、秩序再造功能和民主监督功能.同时,由于一些现实因素的限制,"新乡贤治村"也存在一定的限度,主要表现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凭经验办事思维阻碍了"依法治村"的成长;"理性经济人"行为方式导致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功能的异化;传统乡贤文化的匮乏使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性动力不足.为此,需要以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从参与渠道、评价体系和新乡贤文化建设等多
随着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科技和金融作为经济增长的两大核心要素,二者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国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情况,及展望"十四五"时期发展需求,未来的战略重点包括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重塑资产负债表,设立并发挥科技银行的作用,完善政策性金融服务以及完善科技企业发展的创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地流转实践总体上呈现出从农户家庭伦理型流转向社区集体股份制契约型流转演变的特征,不同发展阶段的农地流转遵循的行为逻辑不尽相同.基于东北平原和闽中两个典型村庄的农地流转实践案例分析,探讨两村农地流转历程背后的生成逻辑,分析早期农地流转和现代农地股份制流转所遵循的家庭伦理价值和社区契约价值的差异,并揭示这种差异实质上是受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农地产权结构安排及实践的影响.后续的农地流转市场化改革,必须以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农地市场化流转目标,合理祛除农地股份合作制中的
大数据技术的内在本性是追逐数据,从一切事物中提取尽可能多的数据,特别是关于个人特殊信息的数据,这就使得隐私保护成为大数据时代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从内在根源上看,人的社会本性倾向于信息共享,个体本性倾向于隐私保护,社会本性与个体本性之间的依赖与冲突关系构成了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之间复杂关系的基础.隐私问题在前信息社会并不构成严重的社会危机:前现代社会没有形成普遍的隐私观念;现代社会形成了普遍的隐私观念,但威胁个人隐私的力量不够强大.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个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共享能力爆炸性增长,信息共享与隐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