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记者最渴望的就是能够见证重大事件,并把它记录在册,传播于众,这是记者的天职。我从事新闻工作36年,从西部“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到东部道路艰险的昌都,从南部连绵数千公里的喜马拉雅边境山区到北部无边无际的“无人区”,除了惟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外,我几乎跑遍了西藏高原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与“苦”打了36年的交道。惟有与“苦”抗争的经历,至今历历在目。
  “苦”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可对于常年工作生活在西藏这样高寒缺氧、交通不便地区的人来说,没有“以苦为荣”的思想境界和责任感,很难坚持下去。记得1997年9月中旬到1998年3月西藏那曲地区藏北唐古拉山一带发生特大雪灾,六七十厘米厚的积雪覆盖了1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草原。这场雪灾危及好几个县、几万牧民和几百万牲畜。我们从拉萨出发,日夜兼程几百余公里,到灾情最严重的安多县和聂荣县。冒着旅途的劳累和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缺氧,记者的责任感驱使着我们,困难再大也要把那里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清楚,把鲜为人知的新闻报道出去。采访灾民途中车子差点掉进冰沟里。我们在藏北采访中亲眼看到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冒着生命危险,从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冰雪中及时抢救牧民和牲畜。特别是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那曲地区邮电局局长青其同志父亲病故,他三次路过家门口,未能告别父亲的遗体。因为他的果断指挥救下了不少灾民和牲畜,也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钱财。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在这场历时几个月的特大雪灾中,藏北人民创造了没有冻死、饿死一人的人间奇迹。我们及时采写了长篇通讯《当大雪围困藏北牧民的时候》和消息、内参,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好评,国家民政部也及时下发了藏北地区的救灾款项。这些感人至深的细节惟有记者深入现场,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捕捉得到。
  在我36年的新闻生涯中,最令我激动和难以忘怀的,是我曾六次跟随十世班禅大师进藏采访,我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名胜古迹和文物,亲眼目睹了这位西藏人民忠心爱戴的大师对党、对人民的热爱。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1982年我第一次采访十世班禅大师的情景。那时大师阔别西藏20年,国内外舆论十分重视这次西藏之行。为了不遗漏每个细小情节,我紧随大师左右,及时准确地报道了他视察西藏的全过程,写出了10多篇录音通讯和内参。通讯《20年后访故乡》,反响强烈,获国际台好新闻二等奖。
  1989年元月19日,十世班禅大师第七次回西藏高原,这次他将到日喀则的札什伦布寺主持五世至九世班禅遗体合葬仪式和“班禅东陵札什南捷”重建开光大典。在拉萨,十世班禅大师不辞辛苦,到大昭寺朝拜释迦牟尼佛,同僧俗群众交谈,了解情况。在前往日喀则的途中,班禅大师又按照佛教仪规和藏族人民的习惯,下车祭拜了一些诸如羊卓雍湖之类的山川神湖,为五谷丰登和人民平安而祈祷。
  1989年元月22日上午9时30分,来自云南、青海、甘肃、四川、内蒙古的活佛、高僧大德,各省代表、中央统战部和民族宗教委员会的领导及5000多名群众,云集日喀则札什伦布寺,十世班禅大师身穿黄缎藏袍,走上东陵前的平台,揭开了“班禅东陵札什南捷”开光典礼的序幕。这件事意义重大,国内外对此十分关注,三十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参与这次报道。为了把这条消息及时告诉国内外听众,我11点30分就将新闻稿发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12点整中央电台就在午间新闻中播发,成为第一家报道这条消息的新闻媒体。
  元月27日,我离开日喀则回到拉萨。没想到,这一走竟是我与班禅大师的永别。
  元月28日,十世班禅大师因操劳过度,心脏病复发,竟与世长辞。当得知大师突然圆寂的消息,我非常难过。当时社会上有许多猜测,为了及时报道真相,来不及向台里请示,我连夜组织记者赶到日喀则,途中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岗巴拉、念青康萨山,400多公里土路,车走了整整11个小时,直到夜里一点才赶到日喀则饭店。行李放下后我们就立即赶到十世班禅大师圆寂的地方,着手了解情况。为了抢救十世班禅大师,中共中央、国务院委派温家宝同志率领国内最高水平的医疗专家,坐专机赶到拉萨,再坐直升飞机到日喀则。这一情况我们当夜就传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时向全世界播发。尔后,我们和新华社西藏分社的同志合写了八十多篇消息及通讯,其中包括如何处理和保存班禅大师法体问题,通讯《供灯前的祈祷》、《魂系高原垂青史——班禅大师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功德无量感人心》等,经过台里编辑部门的加工制作,及时向国内外广播以后,国外多家通讯社把我们发表的消息录下来发表,影响非常大。
  当十世班禅大师圆寂的各种猜测得以澄清后,国内外广大藏族僧众又担心大师法体被火化或运回内地,对班禅大师法体的处理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的又一焦点。我们又及时将国务院的3项决定(立即寻访转世灵童、保护法体、在札寺修建灵塔)等内容进行了报道,打消了僧俗群众心中的疑虑。
  1989年8月份国务委员李铁映和阿沛副委员长到西藏视察工作期间,我跟随李铁映同志近半个月。铁映同志曾专门找我了解西藏各行各业的情况,以及基层党组织的情况,我如实地汇报了情况,对中央领导同志了解西藏内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以为,乐于吃苦是记者调查研究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高原记者最基本的素质和赖以生存、出成果的先决条件。只有深入到“吃苦人”的生活中,接近、认识、理解他们,才有可能理解和把握我们所弘扬的时代精神。当时我们选擇川藏公路沿线采访,目的就是为了亲自体验一下常年累月在川藏公路沿线的修路工和道班工人的工作生活。尤其难忘的是1999年,我带病(胆结石)随国家交通部考察组深入川藏、中尼公路沿线,翻越了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五座,行程数千公里,如实地报道了川藏、滇藏、中尼公路改造情况和沿线各地市县的发展变化。采写了《情系川藏线》、《昌都变了模样》等报道。西藏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只有与“苦”抗争,才能出成果,才能有所作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吃苦,包含着一个新闻工作者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对事业执著的追求精神。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西藏记者站站长)
其他文献
最近,重庆市出台文件,强调党报、广播电视媒体“要腾出大量头条版面和时段用于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报道”。要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除涉及全局性重要活动以外的常规性调研活动,《重庆日报》二版刊发消息,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000字;广播、电视报道不上头条,长度原则上不超过3分钟”。(《报刊文摘》4月6日)  这则消息令人耳目一新,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重庆市的这种做法有几个特点:
中国正在跨入一个“小众”时代,消费者和市场在不断地细分,各种媒体也都在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变化而不断地走向专业化,不断地细分市场,寻找自己的目标群体。同时,数字传播技术的冲击也引发了媒体的“碎片化”,消费者原有的媒介接触时间、接触习惯完全被打破。在传播日趋分众化、广告日益强调“精准投放”和“有效到达”的大背景下,以往大众化的营销传播模式正应合了约翰·沃纳梅克的“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了,但
随着信息技术全面进入传媒领域,各类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尤其近年被称为第四、第五媒体的网络新闻和手机新闻等电子媒体的迅猛兴起,使传统报业这一纸质媒体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作为纸质媒体之一的地市党报,生存空间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地市党报究竟如何谋求生存和发展呢?笔者认为强化地市党报的可读性是关键。    一、强化传播力,在传播速度上下功夫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全面地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
北京市市长的名字,在新闻报道中写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一家两家报纸了,简直有点成家常便饭了!北京市长名叫王岐山,怎能错写成“王歧山”呢!  2007年1月1日《中国汽车报》一版,在《奥运电动公交车啥样》一文中写道:“两款奥运电动公交样车在北京市政府院内‘亮相’,并接受了北京市委书记刘琪、市长王歧山……等领导的检查。”;3月3日《中国气象报》、1月30日《21世纪经济报道》都有文章错写成“王歧山”。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电视产业化的浪潮席卷全国。而由于在人员、资金、规模、覆盖范围等各方面的劣势,使在电视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基层电视媒介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民间文化在快速走向衰亡。传统的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日渐萎缩,现代化正在无情地荡涤着传统民间文化。  基层电视媒体如何应对挑战?如何保留和传承这些民间文化?近几年基层电视媒介为了冲
去年3月31日,陕西电视台二套正在播发的一则社会新闻引起我的注意。新闻场景大致是:伴随着现场记者的导语引领,电视画面呈现出明媚三月,古城西安春意盎然,在一条车流滚滚、人流攘攘的亮丽大街上,盛开的鲜花在百草绿茵的映衬下夺目争艳,有序地摆放在木制花坛上,把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自然隔离。整洁的市容环境无不昭示着近年来全市上下齐心携力创建卫生城市的成果,传递和洋溢着城市和谐美的气息。在画面的摇移中一位年过
一个新闻记者的业务功底,不仅表现在捕获新闻线索的能力上,还表现在对新闻信息的解析、评判和取舍能力上。在筛选稿件过程中能果断放弃同样需要功底——而且是硬功底。  放弃,意味着把辛辛苦苦调查研究得来的素材白白地扔掉。这首先是对记者心理素质、思想境界等综合素质的挑战。请看下面的两个事例:  例一, 西安晚报社曾接到一位孕妇投诉:有一位出租车司机不顾她的反复请求,坚决拒载,并把她拖至五六米之外,使她身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