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学习研究:过去、现在与未来

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0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反思了数字技术应用于学习、教学和科研的研究成果和现状,并展望这个研究领域的未来。文章剖析了哪些技术在过去三十年左右时间具有变革性,以及这种变革的性质和挑战。文章把本领域研究归为三大类:教学、技术和组织。文章阐述了数字学习作为一个领域的兴起及其本质,并从六个方面对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数字学习,尤其是数字技术展开讨论,即数字技术的优与劣、变化速度、话语和协作的新形式、了解用户的重要性、涌现出的新实践,以及对更大范围影响的反思。
  【关键词】 数字技术;数字学习;数字学习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7)12-0025-13
  导读:格拉妮娅·科诺尔(Gráinne Conole)教授曾经应邀为本刊“国际论坛”撰稿。①作为学术界一位多产而又是对很多问题有独特见解的学者,她先后应聘英国六所大学的教授职位,从事与数字学习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了许多被高频引用的研究成果。2016年11月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举办题为“下一代数字学习研究研讨会”(The Next Generation Digital Learning Research Symposium),科诺尔教授应邀在会上做主旨演讲,我看了演讲摘要之后便考虑约请她以此为基础给我们写一篇文章。但是当时“国际论坛”稿挤,因此我便打算缓一缓再跟她联系。然而,几个月后我给她写信约稿之前再次搜索这篇演讲稿时发现,东道主已经捷足先登,刚刚把这篇文章发表在爱尔兰学习技术协会(Irish Learning Technology Association)会刊《爱尔兰技术促进学习期刊》(Irish Journal of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上。我于是跟作者联系,并在《爱尔兰技术促进学习期刊》主编埃蒙·科斯特洛(Eamon Costello)博士的大力支持下把此文译成中文,以飨中国读者。
  这篇文章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数字学习研究领域的成果和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本领域今后发展方向。文章首先简要介绍美国新媒体联盟《2016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的主要内容和英国开放大学《2016年创新教学法报告》所列举的十种创新教学法,换言之,简要介绍了可能对教育产生明显影响的新兴技术(emergent technologies)。
  紧接着一节介绍变革性技术(transformative technologies),剖析了过去三十年对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e-Learning技术。作者认为,与克里斯滕森提出的“破坏性创新”相比,“变革性技术”这个名称能更好地反映事物本质,“因为它既强调破坏性,尤其是对既定事物的破坏,也强调变革”。文章随后进一步阐述了五种有代表性的变革性技术(万维网/WiFi、学习管理系统、移动设备、开放教育资源和慕课,以及社交媒体),认为变革性技术有以下特点:
  (1)获取丰富交互性资源。变革性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享受知识是少数人特权的局面,促使“富足生态”(ecology of abundance)和以内容富足为假设的新经济模式出现,“重塑……文化经济学(economics of culture)”。
  (2)即时性。有学者认为,得益于数字技术,我们已经迎来具有革命性的“网络智慧时代”(age of network intelligence),然而知识的即时性往往伴随着信息泛滥这个不足,因此,必须掌握相应的数字素养技能,才能在一片“白噪声”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3)交流和协作方法多样化。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交流和协作方法多样化以及社交媒体扁平化能供性(affordances),有力地促进了对话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开展。在这方面,英国学者劳利亚德(Laurillard,1993)的会话框架能展示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关系,说明在学习过程中概念如何得以内化和改造。值得一提的是,必须区分协作学习和合作学习,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4)提供更多开放实践机会。这也是数字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化之一。文章认为,“开放实践不仅仅是指免费资源(开放教育资源)和课程(慕课)的发展,也包括借助数字技术提高我们实践和话语可视度的各种方法”。也就是说,数字技术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我们的实践、观点和研究成果。
  (5)方便在不同设备和地点使用。移动设备和云计算意味着技术的便携性得以大大提高,因此,能够支持学习者的空间移动性,从而改变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当然,便携性也有自身的不足,比如屏幕小影响可读性,离不开优质网络连接,下载和储存量小,以及对健康的影响等。
  至于挑战,文章以上文提到的五种有代表性的变革性技术为例展开讨论:万维网/WiFi——要解决上网问题和学生对教师在线工作时间的合理期望;学习管理系统——过于机构化,跟随课程周期使用,因而难以随时展示学习成果,建议充分利用学校学习管理系统提供的工具和免费获取的社交媒体,创建自己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移动设备——电池寿命短,易破碎,可能无法正常打开非移动版网页;开放教育资源和慕课——寻找合适资源,评估资源相关性和质量以及解决学习成果认证难的问题,建议提供学习支持和有指导的学习路径,探索学习认证新模式;社交媒体——克服认知超负荷和群体思维的负面影响。
  文章第六部分旨在阐述数字学习研究。作者认为这个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学习者和教师如何与资源和技术交互,发挥技术能供性,研究e-教学法、策略和学习设计,以及探索数字学习理论。数字学习研究可以分为三类,即围绕数字学习教学法(e-素养、教学法、学习设计、体验和认识、创新的案例研究和实践模式)的研究、围绕数字学习支撑技术(移动和泛在技术、云计算、个性化和自适应、标准、新兴技术和基础设施)的研究和组织层面(员工发展、结构和过程、变化中的角色、策略和政策)的研究。作者认為数字学习研究目前已经发展到多样化(“出现不同流派、观点、理论视角和方法”)和确立学科地位(“有清晰的研究者群体,与其他研究领域平起平坐”)阶段,换言之,它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当然,我们要注意其跨学科性,“数字学习研究的跨学科性使之能够吸收各种方法和路径,从不同视角看研究问题,而不足之处则是缺乏共同语言或理解,严谨性不足,理论基础薄弱”。   文章第七部分剖析数字学习研究的特点,即数字技术的优与劣(我们必须用批判的眼光看数字技术)、变化速度(我们正在见证一种“富足生态”,换言之,建立在经济模型基础上的理论不再适合,生态观更能说明用户和技术相互影响的动态性和处于变化之中的本质,比如根茎式学习和“知情困惑”这些概念;再者,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现实与虚拟、教师与学生以及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等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话语和协作的新形式[学习者必须掌握相应的数字素养和技能,通过过滤机制和策展(curation),以及量身定制和情景化,准确地理解信息。此外,“我们需要用新形式的数字素养和理解的隐喻才能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新世界”]、了解用户的重要性(用户是谁?他们如何与技术交互?他们对技术有何期盼?了解这些问題,在今天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因为人与技术交互有个人性质,即可能具备适应性和个性化特点”)、新实践以及对更大范围影响的反思(社交媒体能促进实践的开放性,我们也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实践。另一方面,因特网并没有削弱教师的作用,甚至如同某些研究者所预言教师会消失,相反,教师的作用更加重要,只不过角色必须作相应改变。具体说,他们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要能够胜任数字策展、使用技术设计有效学习干预和引导学习。这一切变革都有助于促使新组织结构和新商业模式的出现)。
  在结束语部分,文章通过图解说明数字学习研究与实践、资源、学习、技术、策略、政策、理论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说,用研究指导实践,提高资源质量,提升学习效果,发挥技术能供性,引导使用相应策略,影响数字学习政策制定,发展数字学习理论,支持数字学习发展。如同其他一些研究者一样,①②③作者认为,我们不仅要研究具体教育实践,而且要超越具体教育实践的局限,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她认为,数字学习研究领域有五个方面值得重视:“新教育模式的出现,(空间、角色等)界限模糊不清,支持那些能给人带来愉快体验的方法,重视开展有益的失败的尝试,以及明白我们身处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难以想象未来会是怎么样的。”作者还认为数字学习离不开学习设计和学习分析技术。作者最后用两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结束全文:“下一步的主要研究问题是什么?如何保证数字学习研究领域的丰富研究成果能够影响政策和实践?”
  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归纳了一些“已知信息”,我最欣赏的是数字学习研究以及这种研究的特点。的确,不管是要提高数字学习实践水平,还是保证资源质量,提升学习效果,发挥技术能供性,引导使用相应策略,影响数字学习政策制定,发展数字学习理论和支持数字学习发展,核心因素是研究——用科学方法研究数字学习,并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长。我认为这一观点具有普适性。过去几十年,研究者、教育机构乃至各国政府一直对技术的教育应用寄予厚望,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是前所未有的。客观地讲,在很多地方,数字学习已经具备一流的硬件设施,然而研究相对滞后。或者说,我们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小规模试点或者研究者个人在某一门课程或某一些环节开展的试验上,局限于就事论事,研究成果或是缺乏推广应用价值,或是没有被用于指导宏观层面的决策,也尚未形成系统而又稳健的技术促进教学/学习的理论。一句话,要达成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这个目标,我们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不能沉溺于“技术浪漫主义”(the‘techno-romantic’manner)之中,④而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开展严谨研究,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针。我认为科诺尔教授对数字学习研究内容和特点的论述能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发。
  最后,衷心感谢科诺尔教授对本刊的信任和支持!(肖俊洪)
  引言
  2016年11月1日都柏林城市大学(Dublin City University)举办了“下一代数字学习研究研讨会”(The Next Generation Digital Learning Research Symposium)。笔者应邀出席并做主旨发言,本文是在主旨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而成的。主办者给我的发言题目是“数字学习研究:过去、现在与未来”,这是一个很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题目。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回顾一个研究领域的兴起非常重要,我们能够从中预测这个领域近期的发展趋势。
  新兴技术
  有一些报告追踪新兴技术的发展,最著名的可能是《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系列(NMC, 2016)。《2016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提出在一、三和五年内哪些技术的影响可能最大,以及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趋势。
  根据该报告的预测,一年内自带设备和学习分析技术/自适应学习可能成为最重要的技术。三年内则可能是增强和虚拟现实以及创客空间影响最大。创客空间这个概念需要稍微展开。创客空间涉及的是如何通过改造教室和实验室或改变教室和实验室的用途以满足未来的需要,创客空间提供工具和学习体验,帮助用户实践他们的想法。推动创客空间发展的动力源于创客运动,而热衷于创客运动的则是艺术家、技术发烧友、工程师、建筑师和非常喜欢亲自动手干活的人。五年内影响最大的技术则可能是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和机器人技术。
  至于趋势,短期可能越来越重视学习结果的测评,混合式学习设计越来越流行;中期的重点会是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和重视促使更深层次学习发生的方法;长期的重点则将在于促进创新文化和重新思考机构运作这些方面。
  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的混合以及提高数字素养是属于可以解决的挑战。相比之下,有些挑战则较为难以应对,包括如何处理各种针锋相对的教育和个性化学习模式。还有一些诡异而又棘手的挑战(wicked challenges),包括如何平衡线上线下生活和如何使教育贴近现实。
  英国开放大学发布的《创新教学法》系列报告从十个方面描述数字技术将如何影响教育(Innovating Pedagogy, 2016),即十种创新教学法。2016年的报告认为以下教学方法能最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满足未来需要的技能:合作学习、协作和社会学习、学习反馈、主动和建构学习。   《创新教学法》报告提到的第一种创新是基于社交媒体的学习,反映出社交媒体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于正式学习环境以外的学习而言。诸如推特(Twitter)和脸书(Facebook)这些工具正被用于分享思想和开展交流的目的,使学习者能够得到专家的建议和他人对自己观点的反馈意见,以不断改进和提高。然而,要有效地把社交媒体用于学习目的就必须能够把有用信息与“白噪声”(white noise)区分开来,同时掌握一定的数字素养技能以评估信息的相关性、正确性和质量。
  第二种创新是有益的失败(productive failure)。这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却在数字时代得以发展。这种教学方法是给学习者布置复杂问题,学习者在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找不到解决方法的情况)对问题的本质产生更深入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习者接受挑战和不确定性的技能。换言之,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充满不确定性而又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的未来,培养学生掌握能够胜任今天尚未出现的未来工作所需技能。因此,我们应该把教学重点从着重记忆知识转移到培养可转移的技能和能力上,比如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和团队工作等方面的技能和能力。
  第三种创新是反向教学(teachback),即学习者彼此学习。一个人(可能是教师、专家或另一个学生)向一个学习者解释某个方面的知识,然后这个学习者尝试解释(即反向讲授)他们所理解的知识。这种方法有两个好处:一是学习者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某个话题或问题的理解有助于促进他们自己的理解;二是学习者必须用别人能够理解的方法解释自己的所学。
  第四种创新是设计思维。设计思维采用设计师所用的方法和思考过程解决问题,这些创造性过程包括试验、创设模型和设计原型、寻求反馈和重新设计。这些也都是培养学习者适应未来需要的重要可转移技能。
  第五种创新是向大众学习。得益于社交媒体,如今学习者已经是全球学习社区的一员,这个社区既有其他学习者也有专家,因此,学习者拥有的获取信息和专业知识的机会是前所未有的。眾包可以用于收集和策展学习和教学资源,学习者有机会分享和讨论他们的学习。
  第六种创新是基于电子游戏的学习。游戏能够使学习富有趣味性、互动性和刺激性——这点不是什么新发现(Gee, 2003)。因此,鉴于有益的失败和使学习富有趣味性是两种重要的创新教学法,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恰当地保持这两种貌似违背常理的教学法的平衡。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教育应用这个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个新分支,即学习分析技术(Ferguson, 2013)。迄今,这一分支的重点是跟踪学习者的行为并推断他们的学习情况,以此作为对他们的学习过程进行测评和预测的手段。教师可以使用形成性学习分析技术发现哪些学习者需要帮助。形成性学习分析技术是第七种创新,但报告的重点是学习者如何使用这种技术促进自己的学习。换言之,形成性学习分析技术有助于学习者反思自己的所学,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设定进步目标和检查进步情况,同时也能发现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地方。
  报告认为“学习者不仅仅是为了今天而学习,还要为未来学习。他们应该掌握能使他们应对不确定生活和复杂工作环境的技能和品质”。因此,第八种创新是面向未来的学习,其重点不再是记忆知识,而是帮助学习者掌握可转移的技能,比如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摒弃旧的学习习惯、学会重新学习。
  第九种创新是“跨语言”(translanguaging)。这是一个有趣的概念,用于指灵活流畅地交织使用不同语言的能力。很多人认为学习者学习语言时能够掌握不同的认知技能(Deák, 2014)。但是,随着自动语言翻译工具越来越高级,“跨语言”这个概念将如何发展——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Henry, 2014)。
  最后一种创新是“区块链”(blockchain)学习。区块链把数字事件安全储存在每一个用户的电脑上,而不是存放在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区块链学习研究的是如何将区块链方法应用于教育中,把由学校和大学统一保管的学生表现记录改为由更大范围参与者共同保存学业成绩这种更加民主的模式。区块链技术允许任何参与者把新纪录(比如考试成绩)添加到一条事件数字链上,这条数字链同时存放在很多电脑上,但不能更改或删除。这可能会导致教育变革,使学习者能够控制他们的学习和选择展示已经达成哪些学习目标,有助于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
  变革性技术
  图1显示了过去三十年左右时间对教育产生最大影响的e-Learning技术的出现时间表,从制作多媒体学习资源工具出现,到有助于教师向学习者提供更好学习支持、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如何学习和有助于学习者改进学习策略的学习分析技术均可见于图1中。这些技术很可能给教育带来变革性影响,改变我们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所谓变革,指的是能导致某事物或某个人出现显著变化的现象。变革是学习的一个内在特征,因此,学习变革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劳利亚德(Laurillard,1993, p.123)认为:“知识是经过改造的信息,即经过挑选、分析、阐释、综合、表达、检测和评估的信息。”
  变革性技术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麦克卢汉(McLuhan, 1964)《理解媒介》这部重要著作。他认为我们不能根据媒介所承载的内容了解这种媒介的重要性,而是必须研究媒介的技术特性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他(McLuhan, 1964, p.7)指出:“媒介即信息。任何媒介(或者说我们自己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我们自己每一次延伸或者说任何一种新技术把新尺度引入我们的事物当中所然的。”
  变革性技术这个概念可以跟克里斯滕森(Christensen, 1997)提出的“破坏性创新”联系在一起。虽然颇具争议,但这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因为它既强调破坏性,尤其是对既定事物的破坏,也强调变革。从教育的角度看,破坏性技术挑战的是业已存在的实践〔思考技术(社交媒体)是如何创造更多开放实践机会的,以及这些机会如何改变了学习者获取信息和与他人交流的方式方法〕、商业模式(由于有了开放教育资源和慕课,内容和专业知识可以免费获得,这对传统教育机构有何影响)和教学法(技术促使哪些新教学法出现,我们需要哪些新教学法才能培养学习者为未来做好准备)。   表1列举了五种破坏性技术的例子以及被它们取而代之的技术。这种替换导致新实践的出现。比如,文字处理软件的出现意味着文本不一定要很完美才拿出来,文本可以通过“剪切和粘贴”移动到别的地方,因此产生了一种不同的书面表达和认知發展方法。奥斯顿等(Owston, et al., 1992)研究了文字处理软件对学生写作质量和修改策略的影响。维基百科取代了纸质百科全书,其包含的知识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数以千计的人共建维基百科。一般而言,维基是开展协作学习和共建知识的好工具。诸如Google Drive这样的工具正在逐渐取代独立的办公软件,同时也是适合开展协作活动的好工具。移动电话实际上已经取代固定电话,这意味着随时随地学习现在已变成现实。最后,开放教育资源和慕课是现有资源和课程的补充,如果说还没有完全取代它们的话。
  五种变革性技术
  我原来的主旨发言主要谈了五种相对较新的变革性技术:万维网/WiFi、学习管理系统、移动设备、开放教育资源和慕课,以及社交媒体,分析哪些特点使得它们具有变革性和应用这些技术所面临的挑战。这些技术的变革性特点包括:获取丰富交互性资源、即时性、交流和协作方法多样化、提供更多开放实践机会,以及方便在不同设备和地点使用。
  万维网/WiFi
  万维网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从查询信息、在线预订服务、利用在线资源和课程学习到跟家人乃至全球各地同行交流,无不受到其影响。万维网的影响令人惊叹不已,尤其是考虑到它只有不足25年的历史。万维网,尤其是社交媒体,赋权于我们个人,使我们个人能够获取以前接触不到的信息。社交媒体具有参与性质,因此用户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积极生产者。万维网的一些优点包括:能够获取基本上是免费的信息,现在上网费用相对较低,有助于快速交流互动,方便大量数据的交换,任何地方都可以上网;它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媒体(见https://lorenapomposodraft.wordpress.com /2008 / 10 / 16 / 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he- world-wide-web/)。几乎所有组织和机构都有某种程度的网页临场,要了解一个组织的情况,第一步通常是上网搜索,比如学生想报读什么课程或什么学校,他们通常会登录学校网站了解情况,而求职者则会登录公司网站了解情况。
  万维网影响如此之大,能否上网便至关重要。目前几乎随处都能够上网,不管是公共服务机构还是私立机构都意识到提供优质WiFi的重要性。比如,大多数酒店都提供免费WiFi,越来越多的火车和飞机也提供WiFi,大多数家庭有自己的WiFi网络。WiFi的好处是:方便(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移动和便携式设备获取不同来源的信息、与他人交流)、移动性(用户不仅能在单位或家里上网,而且能够在酒店和咖啡馆上网)、高效率(用户能够在不同地点完成与工作相关的任务)和低费用(无线联网硬件价格不高,多数人用得上)(见https://ipoint-tech.com/wireless-networking-wi-fi-advantages-and-disadva ntages-to-wireless-networking/)。
  学习管理系统
  从学习管理系统出现这个角度讲,1995年是一个转折点。学习管理系统反映教师支持学生学习的那些实践,是全方位的学习环境。学习管理系统配备有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工具,供上传内容、交流和协作、上传和提供作业反馈等使用。此外,现在的学习管理系统还配备各种各样的学习分析工具,向师生提供有关学生在系统上的交互活动和进步的反馈信息。学习管理系统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它们使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而且还在于机构转变对技术的态度方面,换言之,机构不再把技术看作边缘性创新,而是把技术看作向学生提供的核心技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移动设备
  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电脑)获取内容和跟同行或家人联系,很多人甚至预言台式电脑不久将不复存在(见https://www.russharvey.bc.ca/resources/isthedesktopdead.html)。移动设备现在相对便宜,通常也有好的屏幕界面,除了键盘输入外,还可以选择触屏和语音输入(这一点对某些残疾人士或文化程度较低的用户尤为有用)。移动设备的好处包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与人交流。此外,还有很多娱乐网站和应用程序,从玩纸牌的简单应用程序,到与他人在线玩游戏的应用程序和获取音频和视频的应用程序(比如Netflix),应有尽有。我们还可以使用移动设备上网办理银行业务和购物,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马上求助,以及拍照记录特殊事件等(见http://www.ibuzzle.com/articles/advantages-of-mobile-devices.html)。
  开放教育资源和慕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是社会发展、消灭贫穷和提高文化水平所必不可少的。正因如此,一些机构〔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休利特基金会(Hewlitt Foundation)〕是发展和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积极推动者。当初麻省理工学院将自己很多课程资源放在网上供免费使用的决定很快被其他机构效仿,比如英国开放大学随即建设了开放学习(OpenLearn)资源库。目前有数以千计优质开放教育资源库分布在世界各地。
  最近几年出现了慕课。慕课这个概念源于2008年“联通主义和联通知识”这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该课程利用社交媒体的互联互通能供性促进联通主义学习(Siemens, 2005)。后来,EdX、Udacity和Coursera这些机构建设了更具灌输式教学特点的慕课,即x型慕课。这些慕课侧重个人学习,包括与资源和视频的交互和通过在线测验获得反馈。开放教育资源和慕课正在挑战传统教育的商业模式,因此出现了对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进行认定的新方法(Witthaus, et al., 2016)。   社交媒体
  奥莱利(O’Reilly, 2005)用Web 2.0这个术语强调新兴数字技术更突出参与性的特点。自此以来,Web 2.0工具的范围和品种发展迅猛(Conole
其他文献
大雪里一枝月季走过的倩影  是只有一朵花的演出  何必像蝴蝶为花痴戀  何必像蜜蜂为谁甘甜  抬头看,我没有一只鸟更自由  所有的樱花都簇拥在枝头  喧闹、争吵、招摇,熙熙攘攘  只为了这一个春天  只为了人前露脸  我想起去年冬天  大雪里一枝月季走过的倩影  像一位古代隐士  孤清,卓然  和尘世的纷繁一刀两断  唯有漫天的大雪  与她  同台竞演
允许自由采摘  农家果园像一個大超市  枝头善解人意挂满果  并且低垂在女人胸前  阳光一半红一半绿  投向大地的酸甜的影子  一半是负重的枝干  一半是女人的腰身  为了避免视觉疲劳  秋风更改为春风  春雪替换乳白的化妆品  鸭蹼移走了水面的落叶  小桥还是那个小桥  流水还是那个流水  女人换上泳装,江边  那个身影依然像张若虚
共享单车红了。一时间,在大城市拥堵的街头,骑着辆亮色单车兜兜风好像成了桩赶时髦的事儿。然而,倒转几十年,自行车是中国人最重要、最青睐的代步工具。  作为曾经的“自行车王国”,最生动的名片,就是清晨与黄昏的长安街两侧,自行车洪流绵延无尽、滚滚而来。  大件儿之首“二八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行车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属于不折不扣的奢侈品和稀罕物。谁家有辆自行车,可比现在有辆汽车还显“土豪”。人们生活
砥砺春暖花开 砥砺夏花绚烂 砥砺秋凉秋爽  我的天空已经纯净水般一尘不染 更加蔚蓝  斟满一杯蓝色经典 一杯又一杯 一饮而尽  清爽清香的心顷刻玉树临风  风吟咏激情的祝酒词  所有的叶子们窸窸窣窣 掌声四起  用心拥抱你 用情欢迎你  醉心醉蓝醉我鹤城鹤乡  丹顶鹤瞬间一飞冲天 鹤鸣声声诉说辽远  扎龙湿地一望无际 诠释杳无人烟  龙沙公园看天看水看荷看情怀看孝道人间  吟诵一碗柳蒿芽汤 回味岁
摘 要:地方民间文学是语言文字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体,研究地方民间文学离不开探究其地域中文化符号的涵义。静乐民间文学存在于汾河两岸,群山环绕的环境中,是历史时期以来人民群众的创作产物。文章通过选取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作品,解析作品中的方言特点、地方民俗、寓意。  关键词:静乐;民间文学;文化符号  作者简介:刘小兵(1991.5-),男,汉族,山西忻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
摘 要: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利用自然恰当的译语再现源语的风格和意义,力求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能获得相似或相同的阅读感受。在翻译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时,译者应确保源语和译语在内容、风格、情感和形式等方面的对等,使译本读者能从中理解中国文学的意蕴。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本文从词语对等,句子对等和语篇对等三个层面分析鉴赏杨宪益英译的《阿Q正传》。  关键词:功能对等;阿Q正传;词语对等;句子对等;文本对等  作者简介
无论哪年的花丛  都能看到去年的蝴蝶  五月 在北方  谁都可能置办一场花开  ——花朵喜欢以叶陪衬  却不以叶的方式呈现  山菊花 野百合 蒲公英 狗尾草……  这些乡野的孩子  总在梦中唤我的乳名  我总想去乡下  清理体内堆积的乡愁  去看看牧羊的老人與狗  撵飞的那只升空的百灵鸟  去看看小河流水  能否放养一幕奔流  去看看老屋栅栏圈养的春光  能否烧熟那灶膛里的土豆  去看看二叔的皱纹
摘 要:本研究从心理学角度着手,借用心理分析这一研究工具,对《红楼梦》中的经典女性形象——林黛玉的性格作出研究分析。结合原著文本中的生动事例,分别阐述了林黛玉性格的主要特征:敏感多疑、坦率善良、孤傲清高、淡泊名利、多愁善感和才华横溢,通过荣格的心理类型论总结林黛玉的典型内倾型人格特征。  关键词:林黛玉;性格;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摘 要:英国作家D·H·劳伦斯在其长篇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塑造出了一对性灵合一的有情人——唐妮和密勒斯,借此对婚姻与性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唐妮的人性原本健康自然,却因与克里夫结合而饱受压抑,后来又在和密勒斯的婚外情中得到了释放,她的人格也因此经历了健康、失衡、重建三个阶段。本文拟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试勾画唐妮的人格发展轨迹。  关键词:唐妮;人格;本我;自我;超我  [中图分
摘 要: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学术界对民间信仰的研究不断增多,对民间信仰的思考越来越全面,对民间信仰的认知也是多角度的。本文通过对城阳乡所辖乡村社会的一些民间信仰仪式中重要角色阴阳师解读,探讨阴阳师的角色功能。  关键词:民间信仰;阴阳师;汉族村落  作者简介:米克房(1990-),女,汉,宁夏人,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