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

来源 :财经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zha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构建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考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在空间上存在自相关现象,并已形成东部沿海城市的高值集聚区和西部城市的低值集聚区;我国各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依赖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居民收入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作用显著;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由显著变得不显著;政府政策支持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影响日益显著。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新型城镇化;空间计量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4)04-0105-06
  一、引 言
  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大多数服务均属于知识密集型产品,其自身发展和集聚有助于科学地培育城镇产业集群、创造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对增强各城镇的经济竞争力,促进城镇化由“量的增长”转变到“质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于生产性集聚与城镇化,部分学者着重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与城镇化,依据马歇尔和雅各布斯的外部性理论,可以证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集聚和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1]。Otsuka(2008)指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当地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产业集聚促进制造业收敛、促进非制造业的多样性发展[2]。Ke and He(2012)进一步强调,若一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生迁移,则邻近城市的制造业有可能随之迁移,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相关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3]。刘辉煌和刘小芳(2008)认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较高,就业吸纳能力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提高城市就业水平[4]。邱灵和方创琳(2012)研究得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间重塑和世界城市崛起可产生积极作用[5]。此外,关于城市化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认为大城市具有大市场,有利于服务业尤其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6,7]。然而,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Kolko(2010)指出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运输成本、对自然资源依赖性、专业化程度的原因,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趋势较弱[8]。
  本文着重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直接影响。关于计量方法的选取方面,在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此外,为更好地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变化趋势,选择2003、2007和2011年,从首、中、尾三个年份考察其变化规律。
  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一)空间自相关检验
  为判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可采取Moran指数及其散点图进行检验。当Moran值在0~1之间,说明各区域观测值存在空间正相关性,数值越接近于1,空间正相关性越强;同理,Moran值在-1~0之间,说明各区域观测值存在空间负相关性。从表1可知,2003~2011年间,中国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的Moran指数均为正,且都在1%水平下通过了变量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分布并非是无序的,而是在空间上存在自相关现象。
  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的Moran散点图,可以发现,两者大部分位于第一象限,换言之,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较高的城市在空间上相互集中,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被同样具备较高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城市所包围。
  (二)空间关联局域指标LISA集群图
  为进一步分析局域空间关联性,采用LISA指数测算区域间的空间关联模式。从图3和4可知,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已经形成了两个集聚区,分别是东部沿海城市的高值集聚区和西部城市的低值集聚区。相同的是,2003~2011年间,两者的低值聚集区域基本保持不变。不同的是,在此期间,两者的高值集聚区变化趋势不同,具体来说,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高值集聚区的城市有所减少,尤其是在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而在华北地区的集聚城市开始增多,特别是河北和内蒙古辖区内的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演变趋势:即南方高值集聚区域减少,而北方有所增加。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高值聚集区域在2011年仍然保持2003年时的大致态势。
  各年度居民收入对新型城镇化均具有显著性的正向作用。居民收入的提高会增加需求的种类和数量,同时促使社会供给日益丰富,从而提升城镇发展质量、改善城镇结构。
  人均GDP在2003和2007年的估计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的统计水平检验,2011年虽然影响系数依然为正,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早期城市经济发展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创造了就业岗位,而且促使了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提高了新型城镇化水平。然而,随着城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公共资源严重滞后等问题的不断涌现,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变得不显著。
  政府政策支持的影响在2003年不显著,但2007和2011年均在1%统计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的正向检验,这表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的积极作用日益显著。城镇化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城镇化发展的扶持政策,如美国曾大力投资阿帕拉契亚等落后地区、欧盟向意大利南部等欠发达地区提供援助,因此,借鉴欧美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依据中国现实情况,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系数在2003年为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2007和2011年的估计系数为正值,且都通过了1%统计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外资对中国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日益明显。首先外资的大量流入会带来技术、物资、信息等要素,促进城镇需求增加,推动区域城市化发展。其次,外资选址坚持成本低利润高的原则,使得新的劳动地区分工形成,促进城市群的发展。最后,FDI内部的空间联系在借助城市网络体系的同时,也强化了城市体系,有助于城市体系的完善[11-12]。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利用2003~2011年中国285个城市的样本数据,通过空间自相关检验和空间关联局域指标LISA集群图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Moran指数及散点图显示两者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LISA集群图表明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已经形成了两个集聚区,分别是东部沿海城市的高值集聚区和西部城市的低值集聚区。在此期间,虽然两者的低值聚集区域基本保持不变,但高值集聚区变化趋势不同。
  回归结果表明,SEM参数λ都通过了1% 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随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提高,中国新型城镇化集聚的现象日益明显。在三个SEM估计结果中,各年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居民收入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系数为正,且在统计上均显著。人均GDP在2003和2007年的估计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的统计水平检验,但2011年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政府政策支持和外商直接投资在2003年的影响不显著,但在2007和2011年均通过了1%统计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正向影响日益显著。
  首先,加强区域间协调发展与交流合作,通过提升当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其次,拓宽居民收入渠道,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内涵。再次,加大政府政策支持,通过有序合理的政策引导,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最后,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对外资的有效利用,扩充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
  注释:
  ①具体的测算过程请参见李越(2014):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② Reinsdorf & Cover(2005)年的计算公式为:Kt=(1-d)Kt-1+It,K0=I0(1+g)/(g+d)。
  参考文献:
  [1]Fan,C. C. and A. J. Scott.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development: a survey of spatial economic issues in East Asia an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regions[J]. Economic geography,2003,79(3): 295-319.
  [2]Otsuka,A. and N. Yamano.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effects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a case of japanese regions[J]. Regional Economics Applications Laboratory (REAL),2008,31(9):1025-1037.
  [3]Ke,S,He,M. and C. Yuan. Synergy and co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a panel data analysis of chinese cities[J]. Regional Studies,2013,47(12):1341-1358.
  [4]刘辉煌,刘小芳.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1):22-25.
  [5]邱灵,方创琳.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2012,(11):76-80.
  [6]Rubalcaba,L. et al. Business services location and market factors in major European cities[J]. Cities,2013,(31):258-266.
  [7]Mulligan,G. F. et al. Central place theory and its reemergence in regional science[J].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12,48(2):405-431.
  [8]Kolko,J. Urbanization, agglomeration, and coagglomeration of service industries[M]. Agglomeration Economic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37-54.
  [9]Anselin,L.,Florax,R. and S. Rey. Advanced in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ology, Tools and Applications[M]. Ber lin,Springer Verlag,2004:16-84.
  [10]吴拥政. 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性的纵向变化与横向差异分析——基于省级、地级数据和空间统计Moran’s I指数方法[J]. 经济研究导刊,2010,(4):87-89.
  [11]程开明.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及理论模型述评[J]. 经济评论,2007,(4):143-150.
  [12]王雅莉,刘洋.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借鉴的城市治理结构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2013,(5):23-30.
  (责任编辑:德 全)
  Abstract:This article uses the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method, constructs the spatial lag and spatial error model of city panel data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on new urbanizati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clustering and new urbanization autocorrelation phenomenon exists in the space, and has formed the high value of the eastern coastal city agglomeration area and the western city of low concentration area; New urbanization level in China are spatial dependent, and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level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level. People's income also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level, the significant effect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insignificant, but the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re having increasingly mor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new urbanization.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o provide new insight into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Producer Services Clustering;New Urbanization;Spatial Econometrics
其他文献
摘要:在回顾产业结构趋同成因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金融政策通过信贷政策、风险控制方式、规模经济、行政干预等因素对产业结构趋同的作用机理。并采用TSWLS方法对各地区2003~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经验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金融政策加剧了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趋同。  关键词: 产业结构趋同;金融发展;作用机理;TSWLS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5)
期刊
[摘 要]本文在我国政府鼓励注册会计师行业拓展非审计业务的背景下,以审计质量和审计收费作为审计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从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结构角度来考察注册会计师行业拓展非审计业务对审计市场所带来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相对其他事务所而言,非审计业务规模越大和当年非审计业务规模较上年扩大的事务所,其审计质量越好,审计收费也越高。这说明事务所拓展非审计业务能扩宽其业务空间,减少其对审计业务的依赖,有利增强其
期刊
摘要:目前,洗钱行为呈上游犯罪高发、可疑交易规模扩大、金融体系被利用的风险增强等趋势。洗钱行为的治理,资金监管是关键,刑法应对是保障。司法认定中,应恪守以下原则:一是洗钱罪的主体不包括上游犯罪人;二是上游犯罪分子将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赠与他人,接受人应认定为窝藏毒赃罪;三是洗钱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应从犯罪的构成要件上去把握。  关键词: 洗钱行为;理论依据;法律应对  中图分类号:D922.23文
期刊
摘要:在产业格局等条件已经具备之后,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技术创新。通过分析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成成员的构成状况,按照技术创新的难易程度,以及根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不同的主导力量,将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构建为政府推动型、学研驱动型和市场导向型三类模式。政府推动型模式适用于市场前景不明朗、创新风险大、政府要直接或间接介入的重大技术创新领域,学研驱动型模式适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我国1992年以来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台风损失分布进行拟合,根据我国台风损失数据特征,选择一种能对具有尖峰、厚尾、偏态特征的分布进行较好拟合分布的gh分布进行分析;在均衡定价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台风巨灾债券利率定价模型,并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定价分析,将模型应用于三种台风巨灾债券并计算出其利率。结果表明,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巨灾债券,由于利率均高于同期国债利率,对投资者来说都具有较大吸引力,是
期刊
摘 要:基于债务融资成本理论,以沪深证券市场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债务融资期限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而探讨债务期限结构的优化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通过逐步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房地产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呈倒U型关系,行业最优债务期限结构比例均值为36.4929%,且抽样分析检验给出的最优长期债务比例区间为34%~38%。  关键词: 房地产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企业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不仅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展开了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而且“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布局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在出海方式上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海外并购的模式。基于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和对银行业竞争实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须立足获取优势无形资源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关键词: 中资银行 国际化经营 无形资源获取 竞争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F830
期刊
摘 要:基于消费品行业移动壁垒的特点,从竞争战略和企业资源两个维度选取相应变量指标对我国酒、饮料和精致茶制造业上市企业进行战略群组的划分,并进一步探索战略群组与绩效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战略群组间存在显著的绩效差异,对差异的来源进行剖析,得出明确清晰的战略定位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其中,采取低成本战略的群组绩效最优,差异化战略的群组次之,无明确战略定位的企业绩效最差。  关键词: 战略群组;移
期刊
摘 要:股票市场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动力系统,将生态学的多种群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进行改进后引入到股票市场,通过系统仿真,模拟中国股市运行,得出了类似于股票市场运行的非线性特征,为研究股市复杂性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复杂性;演化金融学;计算机金融;竞争;混沌;多分形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4)01-0033-05  一、
期刊
收稿日期: 2014-01-16; 修回日期: 2014-04-30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3YJA630020)、中南大学教师研究基金(中国企业盈利持续性研究)  作者简介: 周浪波(1971—),男,湖南宁乡人,中南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财务;关 健(1973—),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  摘 要:从增长同步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