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入手,让语文课返璞归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760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12年一场以“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为主题的“真语文”大讨论的展开,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对“真语文”逐步加深了解,并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在“真语文网”上的学习、交流与教学反思,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不能搞花架子,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语文”二字,看似简单实则意蕴丰富。从字面组合看即“言 吾 文”也,意含为“我读我言(说),我听人言,我写我心中所想之言”。可见学习语文的真谛就是学习语言。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使用都和语感素质密切相关。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反之,语感弱的人不仅难靠直觉透过语言材料理解语言的表层意义,更无法体察、领悟、把握语言的深层含义。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由此可见,语感素质在整个语文素质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此,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从“言”入手,充分感受文本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一、诵读——感受语言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感受典范的语言材料,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获得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这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诵读吟咏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意上的正误感受、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今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语)都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语文版的中学课本为师生精心挑选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新课文,文质兼美,贴近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练习,淡化知识传授,适当引导学生诵读吟咏,培养学生语感。
  具体方法如下:
  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理趣,叶先生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像《春》、《沁园春雪》、《白杨礼赞》等课文,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意会”境界。
  2.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言语对象的内容。笔者平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朗读,即使毕业复习课讲解现代文阅读时也不例外。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只需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多种感官,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二、咀嚼——品味语言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点出了涵泳推敲的重要性。
  具体品味语言关键要依据语境,解读语意。揣摩语言材料,深入理解语言的含义。《故乡》中多处议论性语句,如对“想到希望,我忽然害怕起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等句的理解就有必要联系小说中对故乡及其人物的描写,联系小说对辛亥革命的反映充分体察语境,仔细揣摩。
  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叶先生认为:“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段,只有充分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才能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
  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驱遣想象,意会言语,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叶先生认为要领会高尔基《海燕》“得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同样,像《春》、《天净沙·秋思》等散文诗歌,教师也须指导学生驰骋想象感受文学意境。
  三、感知——把握语言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材料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如《沁园春·雪》一词,用“望”、“惜”、“看”等词联系全篇,写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议论,上下几千年,气雄万古,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结合写作背景看,它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这就从整体上感知了语言,既挖掘了意境,更透过语言把握了词的主旨和写作意图,如果缺乏总体感知的观念,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养成丰富的语感。
  四、实践——养成语感
  叶圣陶先生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必须将学生置于训练主体地位,着力“听说”:听,要注意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说,要做到准确、连贯、得体。尤其要突出的是“读写”。许多文学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的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就是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对课外书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当然为了提高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刺激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心得;定期开展阅读赏析课,或办黑板报、手抄报、墙报,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增加自身的语言积淀,又促进语感的形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大语文观”,注重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渐养成语感。
  真实本色的语文课堂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不是对学生的机械训练,而应在课堂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书,紧扣文本的语言特性,师生互动,品读赏析文本的言语,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老师、文本及文本作者心灵交流的平台,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让语文课返璞归真,真正姓“语”。
其他文献
本文对53例经肌电图确诊有周围神经损害而无临床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使用降糖药物等治疗不变的同时,给予高压氧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对象53例病人均为本院近5年住院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目的分析四川省藏区若尔盖县及其不同区的肺结核病人发现水平,并讨论影响病人发现的相关因素。方法利用初诊病人登记表和初诊病人问卷调查表,对获取的信息运用聚类分析、方差
目的探讨视力检查中变距应用的方法改进,提高视力检查的准确性。方法对玉林师范学院140名在校大学生,在视距为5米处不能辨认4.0视标的216只眼睛,在变距应用中进行了逐米前移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6年度所发生的244例ADR报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报告中女性患者大于男性,40~69岁年龄段发生率最高;ADR涉及的
为了探讨小儿反复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我们从1996年以来,对门诊诉反复腹痛患儿,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G)166例,现报告如下。1研究对象腹痛组:166例中,男111例,女55例;年龄312~13岁,其中>10岁29例(1747%... In
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本文针对化学教学语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剖析,并初步探究解决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