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angh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是创新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转变“以生为本”观念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能力”,使教学更有实效。
  【关键词】问题意识;以生为本;主体性
  创新能力是当今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它源自于创新教育,而创新则始于问题。爱因斯坦曾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老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语文课堂中,“为什么”会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怎么样”能够激发学生对隐藏在文字背后深层意蕴的品味和探索。但一直以来,提问是教师才有的特权。教师问、学生答,天经地义。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呢?怎样才能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呢?
  一、转变观念,以生为本
  我们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对具体解题的方法进行指导,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换句话说,只重视“答”的训练而忽略“问”的培养与指导,导致学生不善提问、不敢提问、不敢挑战权威,失去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改变居高临下的角色意识,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当发现学生的发言偏离了教师备课的答案时,教师应当肯定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即便是完全错了,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发言的态度,使学生不会因为回答有误而积极性受挫。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聆听别人的发言,找出自己的不足,精益求精,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问题是思维的起源。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证明具有创造才能的学生,往往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都具有“多疑”“善问”“勤思”的思维品质。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寻查学生不会质疑的根源,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 创设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
  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必然会一些疑难和困惑,如果每一个学生多能向自己、同伴、老师多问几个为什么,那就说明学生思维的闸门已经打开,孩子的问题越多,创造的欲望就越强烈;反之,问题越少,创造的动力就越小。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题,鼓励批判,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2. 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才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3. 激发求知欲,让“问”趣盎然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应注重以下两点:一是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二是教师要对学生的求知欲关心、支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4. 做好“问”的示范,提高“问”的艺术
  首先,要做好“问”的示范。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道:“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其次,提高“问”的艺术。由于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发现能力、兴趣爱好不同,他们提出的问题大不相同。学生提问一般要经历敢于提问—会提问—善于提问的过程。一开始的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浅显,教师要多鼓励,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然后逐步引导,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比较哪些问题更有价值,让学生在感受成功中逐渐提高提问的水平,提高问题的思考价值。
  5. 鼓励敢于质疑
  世界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因此,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去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问。教师不要怕“节外生枝”影响教学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错的,要热情、耐心地予以订正、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特别是对一些有开拓性的、价值较高的问题,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解决疑难,获取知识。
  总之,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关键在于我们教育者的观念要变,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以教促学”的教学模式,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真正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以导入为切入点,开启爱与生命的教育;在分析人物语言中,渗透爱与生命的教育;抓住生活实例,延伸爱的教育;在习作练习中,赋予生命意义的教育。从教学教育实践来看,具有良好的效果,对小学德育渗透与语文教学研究的探讨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与生命;渗透;核心素养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
【摘 要】“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如何把儿童的生活融入到我们的品德课中,本文从:课前调查,走近生活;创设情境,感受生活;如数家珍,再现生活;真情实感,感悟生活;升华课堂,回归生活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  品
【摘 要】为改变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状况,我校在“贤文化”引领下,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研究,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贤文化;教学策略  一、提出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课间活动,只是做一套国家规定的徒手操,形式单调,内容枯燥,学生兴趣不高,收效甚微。  为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课题小
【摘 要】小学六年级下册的总复习教学,是对原有知识的再次加工和提炼,是引领学生对各块知识做系统的、综合的、全面的梳理与提升的过程。在复习课上,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复习、自觉地梳理知识,是衡量复习课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总复习;思维导图;知识梳理;易错题库  小学六年级的总复习如同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它是新授课的延续。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整理和复习”的篇幅,在全册90页中
【摘 要】新课程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了,很多老师用不同的方式对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结合实际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调整。笔者深入语文教学课堂,目睹了广州市南沙区的教育实现凤凰涅槃的华丽变身,亲身感受到南沙区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文章分别从理解教材、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多媒体辅助教学、走进生活实践等四大方面探讨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
【摘 要】要做好校园文化,首先要做好学校的灵魂。而这个灵魂正是校长的办学思想的体现。人类对文明的追求体现在三种属性,分别是生物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在我们的教育领域里,往往追求的是分数而忽略了对孩子精神属性的塑造,这样的教育是功利的。我主张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这也是一所学校能否越走越有魅力的体现。学校里很多琐碎的事务可以交付中层去完成,但学校办学思想的提炼、学校发展规划、每学期的工作计
【摘 要】生物课堂教学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仅仅片面地停留在知识层面上,不能有效地活学活用。笔者认为生物课程更需要教师积极开展活动,因材施教,让学生动起来,建立有效课堂。  【关键词】生物;有效课堂;动起来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老师们越来越喜欢用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来教学。笔者不反对用多媒体教学,但让学生动起来,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让生物课堂更有效,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带来的刺激。在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新兴课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成为课程改革的亮点和突破口。本文论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与特性,从立足学生体验的视角,提出了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议。  【关键词】学生体验;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  自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中小学校均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
【摘 要】将“中国梦”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引领德育工作,是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让学生懂得梦想的意义,树立自己的梦想,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相融合,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梦想动机的激发、定向和维持,让学生怀揣梦想,让学生活动起来。  【关键词】梦想;激发;定向;维持  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有着实现中华民
【摘 要】本文立足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小学足球运动策略提出了三点教学策略:一是可以通过驱动法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采用分层教学和启发学生思考的方法来驱动任务;二是可以通过趣味游戏法夯实基础技能,接力赛和障碍跑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带球和传球技能;三是通过多元展示的方法升华学生的足球意识,开展竞赛,组织文明观赛等都有助于提高足球意识。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切实提高了小学生的足球运动水平。  【关键词】足球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