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圆中自有新天地

来源 :福建中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ky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何因动点产生的最值问题近几年广泛出现在中考中,成为热点之一,也是学生解决问题中的难题之一,初中阶段,涉及到“最短”问题的常见有两个,即:点与点之间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与线之间是“垂线段最短”,除了这些外,在很多看似与圆无关的几何最值问题中,我们可以利用直角、固定的圆周角、圆的定义等找到隐藏的圆模型,转化为以圆为载体的问题,利用构造法、转换思想等建立模型解决问题.
  因此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找到动点的运动轨迹,使得问题虽无圆胜有圆,本文简单地探究看似无圆的几何最值问题中如何巧妙地找到圆模型,使复杂的最值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模型呈现
  问题情境如图1,P是⊙0外的一点,直线P0分别交⊙0于点A,B,则PA是点P到⊙0上的点的最短距离,PB是点P到⊙0上的点的最长距离.
  证明在⊙0上任意取一个不同于点A的点C,连接OC,CP,则有OP< OC+ PC,即OP -OC< PC,由OA= OC,得OP - OA< PC,即PA< PC,从而出线段PA是点P到⊙0上各点的距离中最短的线段.
  同理OP+OC> PC,即由OB= OC,得OP +OB>PC,即P>PC.从而得出线段PB是点P到⊙0上各点的距离中最长的线段.
  有了这个知识点背景,能使很多最值问题中较难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因此如何去构造圆也成为了这类问题的关键所在.
  类型1 定点定长“现”圆形
  教材中圆的定义: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的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根据定义,在解决几何最值问题过程中,只要能发现某一个动点在变化过程中到同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就可以利用“隐圆”,以这个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作出这个隐藏的圆,在利用圆外一点与圆上一点距离的最值问题或一般几何最值求解模型解决.
  类型2 定线定角“现”圆形
  通过以上例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利用“隐圆”构造模型的方法的运用关键是找到动点运动路径为圆的条件,由上述例题可归纳为如下两类:
  两种动点路径为圆的条件:(1)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2)动点与定线两端点构成直角三角形,以动点为直角顶点.
  除了这里中的最值问题可以建立“隐圆”构造模型外,部分路径问题也可以构造“隐圆”模型,如:《宁波市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中的复习评估练习(一)填空题18题:
  如图11,半径为4的⊙0中,CD为直径,弦AB上CD且过半径OD的中点,点E为⊙0上一动点,CF上AE于点F.当点E从点B出发顺时针运动到点D时,点F所经过的路径长为____.
  分析 通过CF上AE这个条件,我们不难发现,点F的运动轨迹是以AC直径的圆弧上,因此通过求圆心角度数和半径长短,利用弧长公式即可求出路径长,动态背景下,求最值有一定的难度,若能针对题目的本质特征,合理地画出“隐圆”,巧妙地利用圆的有关知识找到转化方向,往往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参考文献
  [1]蔡卫兵,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J].中学生数学,2015 (18): 38—39
  [2]冯丽.利用数学模型“点到圓的最值距离”来研究动点最值问题——数学解题策略剖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 (26): 2-4
  [3]刘岚英,利用构造法巧解数学中的最值问题[J].中学数学,2015 (2):76-77
其他文献
在即将推行高考综合改革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大背景下,2018年的全国卷特别引人关注,通过对全国数学I卷(理科)的评析,可以引发我们对一系列问题(包括全国卷高考备考、新高考命题动向以及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定位等)的启示.  1 命题特点  (1)试卷结构稳定,题型、分值与近几年全国卷相同.  (2)考查内容稳定,解答题(必做题)分别考查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统计、函数与导
期刊
1问题的提出  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产生的重要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数学”无疑属于文化的范畴,[1]虽然关于“数学文化”这一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学科共识,但大多强调数学文化的“共同体”意识,即“数学文化”是人类共同体对客观世界深入探索的智慧结晶,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的数学研究者借助共通的数学语言,一方面深化自身对于数学观念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为其他自然学科和人文社科提供研究工具,也为数学学科的理论拓
期刊
“不淌下水何以知深浅,不研究哪知试题精彩”,笔者多次参与泉州模块卷的命制,经常接触模块卷的命制材料,命题中和同伴深入交换意见,且笔者热衷于试题研究,研究题源特点、命制意图、解题方法、试题改编等,故每次考试结束都意犹未尽.  本文笔者选取模块卷的4道题为例,和同行一起分享试题背景,体验另辟溪径下解法的别样精彩.  1 阿波罗尼斯圆背景  评析 本题为整卷压轴题,学生的得分率很低,此次考试时圆未列入考
期刊
在学习完必修四中任意角和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以及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的知识之后,下文题目作为课堂练习的一道题目,在教学中,学生呈现了多种解题思路,有效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 教学思考  3.1 多角度的条件表征暴露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  本题原本的设计意图是巩固学生对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相关知识,然而,学生解题后的反馈呈现多种的思维过程,超出原本教学预期,对于tanα=2而言,学
期刊
1 问题提出  人教A版主编寄语:“数学是自然的,清楚的”,教材中出现的内容,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的数学精华和基础,其中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如果感到某个数学概念不自然,是强加于人的,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形成过程,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而等比数列前n项和是经典内容,其推导方法典型,在教学中尚存在对“错位相减法”获得依然是教师“告
期刊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1],也是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现以苏科版“二次根式基本性质”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3 案例感悟  3.1 灵活运用教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理念的基本物化形式,是学生学习数学、教师教授数学的最基本蓝本,是联接“数学课程目标”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桥梁[2].数学教材作为数学思维和经验的载体,在中学生认知发展过程
期刊
圆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这章知识将有助于学生高中继续学习椭圆、圆等有关知识,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不重视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没有去挖掘圆的旋转不变性与对称性的特征,使学生在解答中考压轴题时,不懂得根据题意巧妙构造出辅助圆将一般问题转化成特殊问题加以解决.  其实,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于圆的性质,问题才能得以解决,而我们需要的圆并不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已知条件,借助图形把
期刊
子日: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这个“其上”是什么?不妨把它称作“至高点”,  对于数学解题,“至高点”在哪里?  “至高点”在常规思路无能为力的地方,“至高点”在需要预测,需要直觉、估算、转换视角、合情推理等思维方式参与的地方,  对一个真正的问题,我们可以说结果是算出来的、是证出来的,因为算和证是终结性的表达,是必须履行的手续,  但履行手续前是需要实质性工作的——这个实质性的工作就是“感知”,
期刊
数学概念是数学的学习起点,是学生学习高中数学基础,数学概念的形成往往经历从直观感知到自然语言描述进而上升到数学语言的精确刻画的过程,因此,立足概念教学是培育学生数学核心思维的有效的抓手,本文以“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设计为题,谈谈如何立足概念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1 聚焦素养,确定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最核心的工作,是实施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证,教师只
期刊
函数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也是常考不衰的一个热点,而函数的定义域是函数三大因素重中之重,在研究函数各种性质时如果忽略它,常常会使解题出现各种不必要的错误,本文就针对高中几种常见忽略定义域的典型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考生能够应试中更好地解决问题.  忽略1 判断函数奇偶性时忽略定义域  求解函数的奇偶性时,根据定义是有两个条件的,首先先留意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该定义域没有关于原点对称,则函数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