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来源 :福建中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t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1],也是数学课程和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现以苏科版“二次根式基本性质”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3 案例感悟
  3.1 灵活运用教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理念的基本物化形式,是学生学习数学、教师教授数学的最基本蓝本,是联接“数学课程目标”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桥梁[2].数学教材作为数学思维和经验的载体,在中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使用教材过程中,一定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同时关注“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標”,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过程,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充分体现教材的价值,但教材的编写终究仅仅体现了编写者对数学学习者、数学学习的认识和判断,教师决不能简单盲从,一定要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弹性地去处理,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苏科版教材中描述这两个性质教学的文本内容很简洁,内容如下:
  3.2 扇动思维的双翼,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推理是数学的命根子”,逻辑推理是数学思维的主要形式,是从一些数学事实、概念、定理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2].“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是研究数学问题的两种推理形式,是数学思维的双翼,“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1]新课改以前我国数学教学注重采用“严谨性、形式化”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忽视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又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似乎有合情推理冲淡演绎推理的倾向,因而数学教学更应该采取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并重的原则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在上述两个性质教学中,由教学情境通过合情推理猜测出一般性结论,属于合情推理中的归纳推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懵”,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大致是“实验、观察——概况、推广——猜测一般性结论”,因而,这种推理是有事实依据的猜测,合情推理的实质是“发现”,因而关注合情推理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它能够为我们打开思路,提出有待论证的猜想,当然,由合情推理得到的猜想常常需要证实,需要演绎推理给出证明,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就经历了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的过程,数学直觉、逻辑思维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所以,科学地发展推理能力,应该是合情推理能力与和演绎推理能力并重,如鸟儿扇动的双翼,缺一不可.
  4 结语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推理的方法和效能,在教学中将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高效的变式教学,教师应该进行精心的准备,选择有代表性的变式,对学生进行全程的指导,教师告诉学生变式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试题的变式,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自主编题的过程中,互相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时刻把变式训练放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经常实践,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对习题类型与方法熟练的同时,学会学习与思考,增长
期刊
1 引言  2018年福建省质检理科试题第16题系动态三角形的最值问题,实测结果表明,学生的得分很不理想,考后笔者让学生再次思考,发现很多学生还是无从下手,三角形的“多个”、“动态”、“最值”集中在一题中,确实让学生望而生畏,在高三的二轮复习中,学生似乎都会了,又似乎都忘了,试卷讲评的满堂灌,教师的一言堂模式,似乎收效甚微,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说过,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来,于是,笔者在
期刊
1 热点解读  在近几年高考中,一个热点内容是通过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命题专家在设置问题时,往往是让函数问题在求导后,呈现超越式或高次形式,无法求出明确f'(x)=0的根,从而使问题的求解陷入困境,本文试图以高考题为例,探索处理导数零点难求问题的策略,并归纳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助f’(x0)=0整体代换,从而使问题获解.  5 推而广之  第一步利用零点存在性定理判定导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列出
期刊
1 原题及命题意图  在数轴上,把表示数1的点称为基准点,记作点0',对于两个不同的点M和N,若点M,N到点0'的距离相等,则称点M与点N互为基准变换点.  例如图1,点M表示数-2,点Ⅳ表示数4,它们与基准点0'的距离都是3个单位长度,点M与点Ⅳ互为基准变换点.  (1)已知点A表示数a,点B表示数b,点A与点B互为基准变换点.  ①若a=3,则b= ▲ ,  ②用含以的式子表示6,则b= ▲
期刊
近几年来高考压轴题一个显著特点和命题趋势是常以函数为载体,以导数为工具,证明或判断不等式的恒成立問题,其目标主要考察函数性质及导数应用,考查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创新意识等;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而解决这类问题其关键在于作出恰当的变形,巧妙构建合适的函数模型,本文以最近质检考试的一道压轴题为例,探求这类不等式证明的解题策略.  则函数g’(a)单
期刊
在即将推行高考综合改革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大背景下,2018年的全国卷特别引人关注,通过对全国数学I卷(理科)的评析,可以引发我们对一系列问题(包括全国卷高考备考、新高考命题动向以及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定位等)的启示.  1 命题特点  (1)试卷结构稳定,题型、分值与近几年全国卷相同.  (2)考查内容稳定,解答题(必做题)分别考查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统计、函数与导
期刊
1问题的提出  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产生的重要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数学”无疑属于文化的范畴,[1]虽然关于“数学文化”这一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学科共识,但大多强调数学文化的“共同体”意识,即“数学文化”是人类共同体对客观世界深入探索的智慧结晶,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的数学研究者借助共通的数学语言,一方面深化自身对于数学观念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为其他自然学科和人文社科提供研究工具,也为数学学科的理论拓
期刊
“不淌下水何以知深浅,不研究哪知试题精彩”,笔者多次参与泉州模块卷的命制,经常接触模块卷的命制材料,命题中和同伴深入交换意见,且笔者热衷于试题研究,研究题源特点、命制意图、解题方法、试题改编等,故每次考试结束都意犹未尽.  本文笔者选取模块卷的4道题为例,和同行一起分享试题背景,体验另辟溪径下解法的别样精彩.  1 阿波罗尼斯圆背景  评析 本题为整卷压轴题,学生的得分率很低,此次考试时圆未列入考
期刊
在学习完必修四中任意角和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以及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的知识之后,下文题目作为课堂练习的一道题目,在教学中,学生呈现了多种解题思路,有效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 教学思考  3.1 多角度的条件表征暴露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  本题原本的设计意图是巩固学生对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相关知识,然而,学生解题后的反馈呈现多种的思维过程,超出原本教学预期,对于tanα=2而言,学
期刊
1 问题提出  人教A版主编寄语:“数学是自然的,清楚的”,教材中出现的内容,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的数学精华和基础,其中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如果感到某个数学概念不自然,是强加于人的,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形成过程,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而等比数列前n项和是经典内容,其推导方法典型,在教学中尚存在对“错位相减法”获得依然是教师“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