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存在以下几种问题:只提问好学生,不提问后进生,或者专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什么都要问,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各类问题“应有尽有”;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不能灵活应变,拘泥于原有教案的设计,不善于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这些弊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提问呢?又如何在提问中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呢?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新教材将生动的图片和资料呈现给学生,淡化了知识体系,强化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提问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能使学生举一反三。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中教材首先提出一个“踩影子”的问题“你能将自己的影子踩在自己的脚下吗?”对于这个问题,不直接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联想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紧接着教材提出“手影为什么会随手形改变而改变”,这又鼓励学生围绕重要的物理过程、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深究细追。向学生发问、追究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这对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更有帮助。
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要么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要么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或者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
二、提问要突出重点
新教材的知识系统性不强,而对教学资源要求的起点太高、范围太广,教材中许多问题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如教材中的“超声波、反射式望远镜”等,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往往不着边际,针对学生的实际,在知识联系的“挂钩点”好好设计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实验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如若问“小明在拉二胡时左手手指在不停地上下移动,改变声音的什么特征?”应先提问“拨动绷紧的长短不同的橡皮筋,声音的什么特征不同”,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观察,找到与音调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回答。
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如《物体的浮与沉》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上,实心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重10牛的铁块和重10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提问要有层次
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直观想法,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问:“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向上抛出,当钥匙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钥匙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钥匙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
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提出富有趣味性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探究的心情去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新教材将生动的图片和资料呈现给学生,淡化了知识体系,强化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提问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能使学生举一反三。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中教材首先提出一个“踩影子”的问题“你能将自己的影子踩在自己的脚下吗?”对于这个问题,不直接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联想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紧接着教材提出“手影为什么会随手形改变而改变”,这又鼓励学生围绕重要的物理过程、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深究细追。向学生发问、追究问题要经过周密科学的设计。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这对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更有帮助。
提问的目的和方式要随教学进度灵活变化,要么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要么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或者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
二、提问要突出重点
新教材的知识系统性不强,而对教学资源要求的起点太高、范围太广,教材中许多问题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如教材中的“超声波、反射式望远镜”等,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往往不着边际,针对学生的实际,在知识联系的“挂钩点”好好设计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实验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如若问“小明在拉二胡时左手手指在不停地上下移动,改变声音的什么特征?”应先提问“拨动绷紧的长短不同的橡皮筋,声音的什么特征不同”,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观察,找到与音调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回答。
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如《物体的浮与沉》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上,实心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重10牛的铁块和重10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提问要有层次
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直观想法,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问:“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向上抛出,当钥匙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钥匙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钥匙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
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提出富有趣味性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探究的心情去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