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很靠谱,很不靠谱

来源 :时代邮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rui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知识付费”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后,离开学校后那么多年,我们再一次拥有了学习的热情:
  每天在拥挤的地铁上“打卡”背单词;利用午休的间隙打开“得到”APP,点击“听书”专栏,去听大V解读《商业的本质》,“分分钟”感觉自己正站在企业管理者的高位思考公司未来的道路;晚上睡觉前再刷一刷“知乎LIVE”里那些有趣的新答主,追求一下诗和远方……
  这一天,我们似乎过得格外充实,学了好多之前不懂的“新名词”,下次跟人聊天时,又有了新的话题和“观点”,尽管这些看似独到有深度的见解,是从某个“大V”的嘴里扒拉出来的“二手货”。
  我们正以这种方式告诉自己和他人:看,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哦!然而时间一长我们发现:我们的“知识库”并没有因为花钱订阅这个行为而变得更为充盈。
  那些未经独立思考和反复实践验证的知识,那些我们“正在用力学习、专心读书”的假象,就如同太阳下的七彩泡泡一般,轻轻一戳就碎了。在一个“二手知识”泛滥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找不到那条真正通向知识殿堂的道路……

我们为什么追捧“知识付费”产品


  据初步估算,2017年我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达1.88亿人,每天有1000多万用户通过各大平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55.3%的网友有过知识付费行为,购买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知识付费产品为什么会受到追捧?我们看来,这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飞速变化的社会让每个人感受到了学习的紧迫性,这样一个大环境里,你一天停止学习,就会被时代抛弃。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当我们迈出学校大门时,我们学习的很多知识就已经落后了。大学学习金融的同学,可能不懂什么是“区块链”“比特币”;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可能对如何高效运营自媒体、如何做好一场网络直播充满了疑惑;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可能在工作中要面对无数家长的育儿焦虑,在眼花缭乱的“育儿方式”中迷失……
  在北京一家新媒体公司实习的吴君,大学的专业是土木工程。在学校里,因为看一些同学运营公众号挣了不少生活费,再加上自己也有一些兴趣,毕业后,她不顾家人反对,选择了一家新媒体公司。吴君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在这里似乎完全用不上了,她不得不从头开始学习。“说实话挺难的,我们公司代运营了涉及金融、医疗、教育等多个行业的公众号,我不仅要学习如何运营一个公众号,还要快速了解这些陌生领域的知识,订阅专栏是一条很高效的学习途径。”
  有段时间里,吴君的朋友圈里充斥了大量的新词汇,什么“H5”“IAAS”“KPI”,让人眼花缭乱,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在短时间内找到了适应工作的信心。
  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快餐化”,学习的时间变得零碎,学习的方式变得多样,更多人想利用手机、电子阅读器这样触手可得的工具去快速获取我们想要的知识。
  而知识付费,正是抓准了每个人一天中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轻便易携带的手机等电子产品为载体,让大家拥有了随时随地给自己充电的机会。
  在地铁上,如今已很难看到有人捧着“大部头”认真看书、做笔记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盯着手机、戴着耳机的“低头族”。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几个“知识付费APP”,就能选择自己想学的知识。
  从前,需要我们在图书馆的浩瀚书籍中仔细查阅、谨慎筛选、精心阅读的原文典籍,现在被一个个专家学者拆解开来,拎出其中的“干货”,加入自己的注解和轻松的解读方式,分成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的音频,供你在走路、等车、做家务时,用“听”的方式去快速了解一本书、了解一门新的学问。
  这样一来,学习的门槛大大降低,效率也似乎提升了:从前阅读全本《托尔斯泰文集》,要花上少则几周多则几个月的时间,现在,只需要打开某个知识付费APP,选择评分高的“某某讲托尔斯泰”专栏,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把托尔斯泰经典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隐藏细节、美学特征了解得清楚明白。
  知识付费的开发者们精准抓住了大家的焦虑感,很多时候,他们不是在贩卖知识,而是“贩卖焦虑”,让人觉得只要我购买了产品,就能治好“知识焦虑”症。
  一方面,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人的主要焦虑来自人际关系而非生存压力,我们早就摆脱了为吃穿发愁的年代,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焦虑感来自一种“我要过得比别人好”的心理。如何过得比其他人好?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最终将所学的知识变现,是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路径。
  另一方面,当下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已经到了将人淹没的程度,这样的时代,人们不知道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洪流中筛选出自己想要、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很容易患上“知识焦虑症”。
  针对这种心理需求,知识付费的开发者们出现了。他们为大家勾画出一个理想的状态:我们帮你挑选书籍,我们帮你深度阅读,你们只需要付出很少的金钱和时间,享受成果就好。对此,有评论犀利指出:“很多知识付费向用户兜售的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慰藉,让你感觉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些有用的东西,从而有一种收获知识的满足感。”

能“买”到的和不能“买”到的


  网友“小鹿快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知识付费这两年,我花5000元买的4个教训》,文章中她提到了自己真实的学习经历。
  从2016到2017年,她一共在“知乎”上买了46次讲座,花费大约为1500元;在微信上买了21个讲座,花费大约500元;参加了一个写作培训班,花费大约500元;在“得到”上买课程,花费大约300元;参加过两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费100元;还购买了其他各类主题课程,花费大约2000元。这些付费课程加起来总计花费约5000元。
  在她购买的课程中,每个讲座至少要1个小时,因为花了钱,所以她认真听完了每次课程,有时候还多听了一两遍:“一开始觉得很受启发很有用,但时间长了我才發现,我的认知并没有因此提高,我的思维并没有因此升级,我的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小鹿快跑”有一天翻看自己密密麻麻的听课记录,却恍然发觉,有些课程讲了些什么,她完全记不清了。   和很多“囤课成瘾”的消费者相比,“小鹿快跑”算是认真对待课程的了,一则来自《人民日报》的数据调查显示:目前知识付费产品的平均到课率仅为7%,虽然使用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是能持续学习并持续付费的用户并不多。
  为什么知识付费产品的到课率和购买率相差甚远?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天生具有惰性,远离了强制上课、下课、交作业的学校生活后,很少有人能抵御住种种诱惑,坚持终身学习。另一部分原因是,越来越多的用户和“小鹿快跑”一样,过了购买的“狂热时期”,开始冷静看待知识付费产品。
  知识付费产品效果究竟如何?我们认为,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也不同。
  对于一些技能型的知识而言,这种直接明了的学习方式是效率很高的。比如如果一个对法律了解很少的人,想去了解婚姻法的基本知识,可以订阅一些专业律师的解读,那些对你而言生涩的法律条款、名词,你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容易犯的常识性错误,都会有专业人士详尽解答,现在的付费课程往往还有一对一提问环节,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咨询,准确、快速获得自己想要的内容。

  但对于一些更多需要深入思考、反复实践获得的真知,需要独自面对的人生难题,知识付费产品的效果可能和心灵鸡汤差不多。比如有人问:“怎样才能在一年内达到月薪5万元?”这就不是一个能轻易回答的问题。
  尽管很多付费课程都号称“听了之后改变人生,让你升职加薪不再是梦想”,但每个人的工作性质、工作能力、性格认知不同,如果简单粗暴总结出若干条“职场法则”,告诉大家只要照着去做就能“登上人生巅峰”,这跟从前在机场很火的“成功学大师”们有什么差别呢?
  所谓“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要想真正提升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没有系统学习、深度的思考和反复的实践,仅凭购买了一些“成功人士”的付费课程,是不可能成功的。
  史蒂夫·乔布斯是通过千百次的失败和实践,甚至被驱赶出自己创立的公司,而最终创造了苹果产品。刘慈溪是靠着过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对人性的深入洞察,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坚持,才写出了《三体》。就连大众公认的成功企业家丁磊,在创立“网易严选”品牌之初,他一个男人亲自去对比、测试了各种女士丝袜的厚薄、耐磨度,闭着眼睛就能说出各种丝袜的优劣好坏,从而让“网易严选”推出的产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这些“大神”距离我们太远了,我只是个普通人,希望通过付费课程提升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好而已。作家格拉德·威尔曾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万小时,看起来很多,但按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计算,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所以,每个人只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勤思考勤实践,通过量变达成质变,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才。
  但如果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走捷径,去购买一些标榜着“1小时读懂”“7天玩转”“3分钟明白”之类的“知识付费”产品,用它去代替独立思考、反复实践,那你注定只能获得看似美丽实则脆弱的“知识泡沫”,注定获得不了真正的成长和进步。

独立思考是通向知识殿堂的唯一“捷径”


  西方曾有句格言叫“未经思考的知识都不是真正的知识”,我国也有句老话叫做“知之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说的都是同一种现象: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浅层的知识,这个知识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要想真正把知识“化为己有”,成为自身“知识宝库”中的一块宝石,尚需要经过“思考”这个熔炉的千锤百炼。

  举个例子说,你通过知识付费产品,了解了先秦哲学的大致轮廓,但先秦哲学的诸多流派中,每一派的优缺点是什么?哪些思想和当下的实际情况已经不符合,哪些观点在现代依然适用?一些著名的学者是怎样评价先秦各大思想家的?你自己又如何评价他们?只有一点一点把这些问题都想通了、想透了,才算是真正对先秦哲学有了深入了解,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变成了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条好走的路是真正的“捷径”,知识付费产品可以作为你在通往知识道路上第一个遇到的“同伴”,但这个“同伴”并不能代替你走完所有的路。
  那么,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通过不断学习真正获取想要的知识,提升自我?做好这两点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追本溯源,回归知识长河的源头,从阅读经典开始。
  一部《红楼梦》,衍生出一个专门的学科“红学”,但你若想真正读懂《红楼梦》,第一步就是阅读原著,而不是去听某个知名红学家解读红楼。他人的解读再好,终究是经过思考、加工过的“二手知识”,回归原著,哪怕你的认识粗浅,哪怕不正确,却比一味接受二手知识让人获益更多。
  现在的知识付费产品,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会制造出很多新的概念,面对一个又一个看似专业的“名词”,你可能手足无措,但真正回归到经典、原文阅读,你会发觉,这些新概念实际是“旧瓶装新酒”,万变不离其宗罢了。
  有网友写出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我在读《穷查理宝典》之前,看到很多名词,比如思维模式、规模化思考、系统思维模式、复利效应等,我都觉得很新鲜,但是读了《穷查理宝典》之后,就会发现很多的理论都来源于此。你只要把这本书钻研透彻了,压根就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听这些课程,一些很火的‘大咖’比如成甲、张辉、李笑来等的很多付费讲座,其实都是围绕着这本书做论述。”
  回归本源,会让你在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上获得更多一手的、未经加工注解过的纯粹的知识,很多知识付费讲座,都是从一本书中衍生出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与其“一叶障目”,不如顺着叶片,找到大树的根部。
  独立思考,从经典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如果说经典是精神大餐中的原材料,那么思考则是把原料转化为成果的最有力工具。我曾有过这么一段亲身经历:高中时,我数学成绩不好,找班上的学霸借了数学笔记,一笔一划工整地誊写在笔记本上,结果下一次数学考试时,我的成绩依然没有提高。
  “我分明很努力地在学习了呀……”我曾有些委屈地向数学老师抱怨,老师的一句话我至今还记得:“你只照抄了他的笔记,有没有从中学习到解题思路和方法?”学霸的笔记,是他自己通过思考总结出来的,我只照抄了每一题的答案,却没有去想这道题他为什么会这么解,这样看似努力的学习方法,恰恰暴露了自己没有独立思考的缺点。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离不开独立思考。甚至思考背后,還需要有反复的实践进行验证。知识付费的大浪卷来,说明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重视,这是好事。但只有当大部分学习者都清楚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调动起独立思考与学习的能力,这股浪潮,才能真正改变潮水的方向。
其他文献
广东深圳一名叫妃妃的90后女孩,通過坚持跑步和健身,3个月减肥45斤,成为了健身达人。据悉,妃妃两年前体重达到155斤,那时的她看到自己的肚子上的肉肉,也感到很痛苦,但在饮食上却毫无顾忌,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无所畏惧。  直到有一次跟亲姐聊到减肥时,被当着朋友面无情嘲笑“想太多”,于是她下定决心要减肥。把她们的话和眼神默默收在心底,从此每天早上5点跑步,自律节食,3个月减肥45斤。据妃妃介绍,最初她
一位写诗的朋友说,人如果没有体会过一醉方休的感觉,就不知道什么叫酣畅淋漓。他醉得一塌糊涂的样子我见过,很狼狈,实在是不忍描述。作为女人,我以为,最美的境界不是酩酊大醉,而是微微醉。  演艺明星小S也说,人生最美微微醉。酒将微醉,好比花未全开,暗香浮动恰恰好。微醉时,既能解了烦忧,又能保持足够的清醒;有茅塞顿开的舒畅,又不至于被麻醉得忘乎所以。  当垆卖酒的卓文君一定微醉过,李清照一定微醉过,红楼梦
90后厨师暴力喊菜”视频走红网络,呈现的做菜教程只有最关键的步骤,伴随着“暴力”的大喊,语速非常快,带有明显的湖南口音。这位录制做菜视频的厨师易卓来自湖南岳阳,出生于1990年,有10年的做菜经验。  因暴力喊菜走红的易卓说,对于在视频中摔碗碟和刀的用意,其实就想告诉网友“分分钟就搞定了”“对,就是这样,就是这么简单”“一看就会”,想让网友知道学做菜没那么难,让大家比较轻松、愉快地学做菜。而对于网
一个女孩,考研失败,又失业半年。银行卡、支付宝、微信钱包上的钱加起来还剩307元,连泡面都快吃不起了。  上周,她去一家小公司面试设计,提前精心准备了作品,还搜集了对方公司之前设计过的产品,花很多心思重新搞了一番。早上化了妆,穿了最贵的衣服,战战兢兢地去应战。可是,面试官只敷衍地问了她两个问题,就让她走了。从进门到出去,全程不过3分钟。显然,失败。回去的路上,大学舍友给她打电话,欢天喜地不见外地说
摘 要: 生态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它包含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三个维度。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这部作品中设置了威尼斯和贝尔蒙特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前者面临着严重的社会与精神生态危机,而后者却是一个和谐、浪漫的绿色世界,体现出莎士比亚的绿色生态意识,同时启示人类只有在生态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卸下枷锁,领略幸福生活的真谛。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 贝尔蒙特 生
我想扛花提酒去看一個人。  这个人住在水乡,我没带什么礼物,想在村头的小店里买两瓶老酒,再顺便在路边的野地里扯一蓬黄澄澄的油菜花,扛着花,鸡鸣鸟叫,简衣鹤步,去见他。  扛花,是我对朋友的一份感情,也是给他的嗅觉和视觉慰藉;提酒,是对朋友的一种姿势。这样,精神和物质的东西都有了,这个朋友,对我的忽然造访,一定会抚掌而迎。  我这个朋友,是一个低调的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有多年不见,我对他怀着一份敬
在一档中学生演讲比赛的节目中,一位初中男生喊话妈妈,埋怨妈妈借社会实践作业逼迫自己做家务。面对儿子不想再做家务的请求,妈妈坚定地拒绝并提出:“男生会做家务才更幸福!”这样一种教育观念引来网友疯狂点赞。  该男生名叫付轩昂,在节目中,他苦着脸诉说着自己的“悲惨”遭遇,还讨价还价称自己未成年。台下同学们都大笑,他还向台下的妈妈提出请求:“别再逼我做家务了行吗?”没想到妈妈一脸微笑直接拒绝:“不可以!”
摘 要: 周冲追求四凤,并不是真爱四凤,而是爱自己。周冲“自恋型”人格的形成要追溯到周冲无爱的童年,父母关系的糟糕甚至冷淡,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对象的力比多撤回来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对象力比多不得已转化为自恋力比多。  关键词:周冲 四凤 自恋型人格  《雷雨》这部剧描写了几组男女恋爱关系,分别是周萍与繁漪这对继子与后母的“不伦之恋”、周萍与四凤的“兄妹之恋”,以及周冲对四凤的疯狂追求。但这几组
10月24日,粤港澳大湾区重点项目、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之际,周边配套设施同步启用。以过桥通行为例,车主可通过银联支付产品缴纳大桥通行费。此举不仅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移动支付互联互通的有益尝试,也是助力区域贸易和金融效率提升、促进港澳与内地经济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  作为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世界级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全长55
2018年的元宵节,一组“唐朝仕女”吃汤圆的图片突然走红网络。图片中的模特穿上了仿唐代的服饰,妆容也颇有唐代仕女的特点,身材丰腴,表情有趣,还在吃着汤圆。这组图片获得大量网友点赞评论,陕西历史博物馆、华清宫等官方微博也都进行了转发,被认为“成功复制了唐俑”。  “唐朝仕女”本尊敖珞珈是重庆的一家汉服店设计师。今年38岁的敖珞珈已为人母,生孩子后体重就增加到90公斤。她从高中起就开始画画,后来学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