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容:在枪口下举起相机

来源 :芒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hz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世界的战乱之地回到香港,张翠容常常感觉不真实。
  她在咖啡厅和朋友讲述她的经历,会引来笑声。战争、苦难、家破人亡,在都市喧嚣一隅的安静里,显得那么陌生而不合时宜。
  2006年,从伊拉克回到香港,张翠容患上了抑郁症。每天都想哭,吃不下饭。她不明白为什么刚采访过的一家人,就在战乱中死去了。这种残酷让她分不清真实与虚妄,像做了场梦。在心理医生也无法理解她的遭遇之后,在一天早上醒来,张翠容决定重新出发!在路上,自我疗愈。
  这份奔走世界最危险地区的采访工作,她已经做了十七年,身份是“独立记者”。
  那双冒着冷汗的手
  “你们记者来迟了,我们被遗弃太久了……”行走在第三世界国家,张翠容常常听到当地人拉着她这样说,她总忍不住哭。临行前,他们还不忘叮嘱她:把我们的故事说出去……
  第三世界的普通人长期生活于被国际视野忽略的角落,在战乱、贫困与不公中残喘,张翠容却专为他们而来,与他们交谈,共同经历真实不安的生活。在她客观记录十年战地经历的书中,恐惧,是她提到最多的情绪。
  1998年,东帝汶前途自决全民投票前夕,张翠容住在一位在乡下避难的联合国员工家中,和许多避难客一起。吃过饭,大家小声弹吉他、聊天。忽然有人大喊“有民兵”!各家各户马上关灯关门,大家一起躲到饭台下面,互相拉着手,大气都不敢出。张翠容说,那一刻,她很怕民兵走进来看到她,然后绑架她作为人质。她的心在砰砰跳。相互拉着的、冰凉冒汗的手,成为最真实的恐怖记忆。
  当时来采访的外国记者资金充足、又有该国驻印尼大使馆的接应,张翠容不但没有这些支持,而且本来支援她采访的英国广播公司在她临行前改变了初衷,张翠容只有靠自己硬闯,在无助的的情况下,她只能依靠自己积极面对,这反而让她可以留下来和当地人共患难。
  独立记者,不从属于任何媒体,这标识了她的独立与自由,也同时意味着失去身后的支援,遇到一切情况必须自己解决。刚开始,孤立无援的状态使她感到不安。17年前,张翠容凭着一腔热情和对世界的好奇,就冲到了科索沃的战场。那时候的勇敢,源于激情。做完后才知道有多危险,所以她常常回想年轻时候的自己,觉得后怕又骄傲。
  “首先克服心中的恐惧,才能够面对眼前的恐惧。没有面对前,内心先恐惧了,什么事都做不成。面对内心的恐惧,才知道可以做什么,试你的底线在哪里。”张翠容对记者说。
  冒着生命危险举起相机
  采访完张翠容的第二天早上,新闻上报道《纽约时报》撤回对俄罗斯的不实图片与报道。张翠容下周也要飞往乌克兰,她对炒西方媒体的消息的国际新闻态度不屑一顾,她要依靠自己的眼睛、耳朵接触带着温度的真实。
  2001年,正是塔利班控制阿富汗政权的最后时期,实行严格的宗教政策,其中有一项,不允许记者拍摄“生物”。张翠容还是冒着危险,偷偷举起了相机,拍摄下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胶卷一格、一格地移动,我的心也卜卜地跳动,我深知在塔利班统治之下,拍摄人物是一种严重的罪行。但我还是没有放下相机,或者,记者真是自私的。当时我想,有人的照片,才有灵魂,冒一下风险,有何足惧!”张翠容在书中写道。
  正当他们要离开的时候,一辆小型货车挡在前面,数名剽悍的塔利班宗教警察下车,声称看到张翠容在拍摄路人,命令他们到宗教警察总部去。张翠容趁外交部的朋友在交涉、她独自坐在车中的间隙,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将拍好的交卷取下,换上空交卷。她紧张得全身冒汗。到了总部,相机被收上去后又换了回来,在朋友的交涉下,他们最后顺利离开,因为塔利班警察不知如何将交卷取出来。
  但是张翠容还是被她的外交部朋友警告说,停止拍摄人物,如果再被抓住,可能会被囚禁或被处刑。当年底,她的摄影展“阿富汗国家——塔利班基本教义下的生活及女性世界,一个香港女记者的印象”展出,受到九一一的影响,非常轰动。
  一次在耶路撒冷,张翠容看到一个以色列军人在街上打人,就立刻拍下来。这个军人要张翠容交出相机,并拿着M16步枪指着她。张翠容一下哭出来,“不是因为我怕,而是强权就是真理,为什么他有枪我就要交出来,我是合法采访”。很多人围过来指责这个军人欺负女人,后来他不好意思,就悻悻地离开了。
  张翠容说,只要世界有谎言,她还是要继续跑,不会停下。“大众知道真相就可以打破无知,不会不知不觉变成共犯。我想把战争本来的面貌呈现给大家,才会做出正确判断。”
  我们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
  张翠容说,去年年底,有个新闻网站想请她去主持,当她知道早上六点多上班,开很多会,每天关注点击率,还要写煽情的故事吸引读者,她就决定放弃了。“我不想花时间在这些事情上。”这也是她当初离开媒体,决定成为独立记者的一个原因。
  她没有攒钱的打算,工作有了钱,就冲出去,常常自费采访。后来发现,没钱的时候更要出去,因为第三世界消费比香港低很多,出去自由自在,忙得很有价值。
  在成为独立记者的最初几年,她也曾因为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对国际新闻的忽视,而被压缩稿费或退稿。张翠容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她现在为两岸三地的媒体写专栏、特稿、做广播节目,这些可以维持她的生活。“我真的是活出独立的价值,我不听命于任何人,我只按照我的计划。我的工作赋予我生命很大的价值,让我很自由。它已经和我的生命链接在一起”。
  张翠容坦言,自己在年轻时会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而被认可,现在她自称已走过“小我”阶段。“我现在采访中只考虑公众利益,世界受苦受难的人特别多,面对很多不公不义的事情,希望能够为他们发声。”张翠容说,希望自己生命长一点,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她也看到很多年轻记者,在接续这样的工作。从他们身上,她看到十几年前的自己。
  张翠容说,她从来没有如此真实地生活过!“这些人真真实实在我面前,握着我的手,和我一同走过一段苦难的路,一边走一边流汗,很真实。这些人告诉我世界真实的一面,我们现在的生活反而美好得不真实。声音从他们口中说出来,真真实实。”
  张翠容喜欢切·格瓦拉的一首诗:“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回答,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本文鸣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Jean Paul GUALTIER让秀场模特跳起了热情的伦巴,Rick Owens以踏步舞为走秀开场,Adidas by Stella McCartney选用健身舞的形式诠释他的服装。Lily Cole在Vivienne Westwood秀场上展现了生动的现代舞表达其服饰的精髓。服装展示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走秀,设计师们绞尽脑汁用新奇的方式作为开场,而舞蹈不约而同成为各大品牌的宠儿,热辣欢快的舞蹈
期刊
说到西子湖,就会想到苏东坡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个按五星级标准兴建的一家文化氛围浓厚的综合性酒店,并没有辜负这样的美誉。站在酒店门口,就仿佛走入了江南水乡,一处水珠垂帘的景致,特别有意境。酒店装修温婉典雅,融中式古典园林风格和后现代设计风格为一体,别具一格。  独具特色的二楼餐饮出自全球著名餐饮机构新加坡泰国村,他们有专业的团队在做一件事——做精致湘菜,来到这里的人们都可以
期刊
2014年2月15日,《我们都爱笑》第一期播出。  每周六晚,湖南卫视的忠实观众除了通过《快乐大本营》享受欢笑外,紧接而来的《我们都爱笑》无疑更让人捧腹开怀。这是国内第一档喜剧真人秀节目,开播至今,一直在用收视率说话。  栏目的四位主创肖旭、曹然然、德柏和肥龙,接受了《芒果画报》独家专访,诠释“爱笑”真谛。  芒果画报独家专访《我们都爱笑》四兄弟  拍摄当天,从上午九点半到下午三点半,四个人的热情
期刊
李宣钊,湖湘抗战史研究专家,岳阳县新墙河抗战文化保护与利用领导小组顾问。  李宣钊研究湖湘文化二十多年,尤其对抗战历史情有独钟。他觉得,现在这一代人缺乏反省的态度,需要以史为鉴。这些年,退休后的李宣钊完全凭着内心一股坚定的力量在坚持,在呼吁这个社会不要忘记历史,更不要忘记湖湘文化中的英雄人物。  让更多人重新拾起这段被遗忘的历史,唤醒民族的良心,便是李宣钊在以后的日子要倾其心力去完成的任务。“草鞋
期刊
如果我们说针织衫女王是Sonia Rykiel、极简女王是 Jil Sander,印花的称号已经给了Emilio Pucci的话,那么提花的织梦之手就绝对非德赖斯·范诺顿 (Dries Van Noten) 莫属了,你总是可以陷入他每季端出的新面料里,沉醉神游到一个梦幻的国度。  德赖斯·范诺顿出生于1958年,一个世代相传的裁缝师家族。民族风格的花卉图案,是他设计中惯常发挥的地方。结合各种不同材
期刊
现实生活的庸碌可以把一些欲望压抑住,覆盖住,以至于有的人一生都常常忽略自己的生命内部还有一些熠熠闪光的东西;但诗意的存在和感知终究是不会彻底消失的。  万松浦的星空  万松浦书院选址在山东龙口一片万亩的树林中。可以想象一下,一条大河,河的入海口――那叫“浦”,入夜后四周全是林子,漆黑一片,只有书院灯火闪烁,书声朗朗。无论白天还是晚上,这里一点嘈杂的市声都没有。风来了有林涛呼鸣,再就是各种动物的声音
期刊
人会在纠缠中不能自拔,我们会随时随地可能陷入窘迫。我更愿意以倾听的方式,我觉得倾听是情感沟通排在第一位的。  我一直认为写小说是百业当中最开心的一份职业,因为这是模仿上帝的职业。上帝造了我们全体,小说家一生也会造一些人、人生、际遇和命运故事,那么小说家会遇到自己的生命乐趣,造人的乐趣,就像一个国王一样,他妻妾成群,可以生很多孩子,那么小说家这辈子也可以生很多孩子,他的人物都是他的孩子。  我之前遇
期刊
故乡的故事在我的心里面发酵。不断地膨胀,不断地发酵。梁庄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主观的村庄。我的书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观感。  故乡嘛,每个人有什么苦闷和难受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我要回家,家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慰籍,当你最失落的时候,你必然想到的是你的家。这是你最遥远、最固定、最温馨的东西。我每年都要回家,每年都听到很多故事,故乡里有什么事都很知道,这些故事都在我的心里面发酵。不断地膨胀,不断地发酵,最终我觉得
期刊
我想相较于国家建设、社会改造而言,个体的自救、人如何与自己相处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2013年初,《这个社会会好吗》出版。  有人问我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有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个社会会好吗?我想这不是年度之问,甚至也不是世纪之问,而是我们每个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必须时刻面对的问题。更何况,即使我们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意味着能够立即解决相关的问题。  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关心社会的走向,担起于
期刊
如果做生意的灵感都来源于艺术,客人会不会更心甘情愿地买单?被艺术加持过的酒店噱头十足。国外流行的酒店与艺术相结合的营销模式,正在国内开始滋长,形成一股“Art-inspired hotel”风。  酒店大佬们,并不是想像以往那样把艺术品当作装点酒店文化的一件道具,而是要从头至尾打造出一个可以居住的美术馆,一个除了居住,还可以审美的殿堂。它有丰富的吸引眼球的元素、足够让你停留的理由。  譬如像走进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