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BRICS)报告

来源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监测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耐药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BRICS)成员单位2020年1至12月所有按方案分离自血培养的病原菌,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收集54家成员单位10 04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为2 664株(26.5%),革兰阴性菌7 379株(73.5%)。前10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3 878株(38.6%)、肺炎克雷伯菌1 846株(18.4%)、金黄色葡萄球菌990株(9.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51株(7.5%)、铜绿假单胞菌393株(3.9%)、屎肠球菌327株(3.3%)、阴沟肠杆菌281株(2.8%)、粪肠球菌262株(2.6%)、鲍曼不动杆菌241株(2.4%)和其他克雷伯菌属177株(1.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27.6%和74.4%,未检测到对糖肽类和达托霉素耐药葡萄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福平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敏感率均在95%以上。未检测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分别为48.4%、23.6%和36.1%;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2.3%和16.1%;9.6%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为60.0%,对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耐药率低;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为23.2%。

结论

我国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呈缓慢上升趋势;大肠埃希菌为最常见的病原菌,ESBLs 大肠埃希菌逐年下降,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仍呈高水平流行状态,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处于较低水平流行;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血流感染所占比例呈增加态势。MRSA的流行率进一步下降,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仍然处于低水平。

其他文献
Dysferlin肌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编码Dysferlin蛋白的DYSF基因突变引起,主要在青年中起病,临床特点是缓慢进展性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升高。Dysferlin肌病在临床上易误诊,本文报道Dysferlin肌病被误诊为肝炎和多发性肌炎1例。
目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是一种少见的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管外肉芽肿炎症为特征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可累及多系统,如耳鼻喉、肺、肾、消化、心脏、周围神经等,但垂体受累并不多见。本文结合文献分析了1例EGPA继发垂体炎的诊治过程,以提高风湿免疫科医生对EGPA垂体受累的认识,有利于正确制定治疗方案,早期干预。
SS是一种常见的以外分泌腺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发病具体机制不明,治疗也不尽人意。动物模型模拟了SS的外分泌腺病理损害及自身抗体异常等多方面的特征,为其发病机制的理解和研发新药提供了指导。本文对目前常用的几种动物模型的特点及利弊展开叙述,并涵盖新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风湿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自身免疫反应异常引起的局部或全身炎症症状。目前IL-17A已在多种疾病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它的失衡与多种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包括SpA、RA、SLE、银屑病、炎症性肠病等。IL-17A和IL-17A产生细胞已成为治疗各种自身免疫病和炎症性疾病的重要靶点。本文拟收集近年来IL-17A参与风湿性疾病发病的相关研究进展并进行综述,以期为病理机制及治疗靶点的研究提供参考。
大动脉炎病理上为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表现为狭窄、闭塞,严重时形成动脉瘤。大动脉炎的发病机制不明且复杂,涉及感染、遗传因素、细胞和体液免疫和信号通路等多个机制,明确大动脉炎的机制有助于大动脉炎的诊断和治疗。
pSS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较高,与普通人群相比,也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对其有一定贡献;此外,pSS自身以及治疗药物也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建议对pSS患者进行必要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同时,也需要更多的高质量试验研究这些患者的最佳治疗,从而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B细胞是体液免疫应答中的核心效应细胞,通过分泌抗体、提呈抗原以及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学功能。年龄相关的B细胞(ABCs)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B细胞亚群,随年龄增长在脾脏中不断积累。ABCs高表达髓系标记CD11c、CD11b和转录因子T-bet,对B细胞抗原受体(BCR)和CD40刺激不敏感,而在Toll样受体7(TLR7)和IL-21的刺激下分化增殖。已在SLE、RA、pSS等多种自身免疫病患者外周血发现ABCs扩增,且与疾病活动评分、浆细胞水平和自身抗体滴度呈正相关。深入研究ABC的分化调控及生物学功
期刊
肝内胆汁淤积症是指由于肝实质细胞和/或肝内胆管疾病引起胆汁合成缺陷、排泌异常,以及胆管中胆汁流动的机械性或功能性障碍,继而使得胆汁成分入血所致的临床症候群,常见于胆汁淤积性肝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以及遗传代谢相关胆汁淤积等。近年来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治资料有了进一步积累,为将更新的诊疗依据提供给广大肝病医务工作者,特组织专家在2015年《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基础上进行共识更新,旨在为临床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提供参考和指导。
目的探讨Alu介导的p21转录调节子(Alu-mediatedp21transcriptionalregulator,APTR)基因的DNA甲基化及mRNA表达水平与H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HB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组50例,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AsymptomaticcarriesofhepatitisBvirus,ASC)组50例。另选同期体检者5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甲基化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