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乐四重奏的发展探索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uo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弦乐四重奏的发展,历经了几百年了,从古典时期到浪漫主义,再到现代派,文中追寻着大师的足迹,探索着弦乐四重奏的发展脉络,并对中国弦乐四重奏的发展作了回顾性的描述,对弦乐四重奏的发展,提出了笔者的建议。
  【关键词】弦乐四重奏;发展;探索;传播媒介
  弦乐四重奏自海顿确立其完美的演奏形式以来,已经历经了数百年了,几百年来,弦乐四重奏也曾辉煌,也曾低落,在现代多元文化充分发展的年代,如何使弦乐四重奏走出困境、并得到健康长足的发展,是音乐人孜孜追求的。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抛砖引玉的探讨。
  一、弦乐四重奏的诞生及各个时期的发展
  弦乐四重奏历经了几百年的发展,至今仍以它完美的形式,活跃在世界的音乐舞台上。众所周知,在海顿确立弦乐四重奏的演奏形式(即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之前,它也經历了由五重奏、六重奏、七重奏、三重奏、二重奏等的发展变化,最后才确立为现如今四位演奏家组成的这样的完美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无论从声部的分配、人员的数量都堪称经典。这也是它能流传百年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早期的海顿、莫扎特等,到十九世纪的浪漫派音乐,再到二十世纪,有多少伟大的音乐家为它奉献了优美的旋律。在这里有必要对它的发展脉络进行一个大致的梳理。
  海顿(1732-1809)当之无愧为“弦乐四重奏之父”,在他的一生中共创作了70余部弦乐四重奏,从20岁开始,之后每隔10年,他便会给人们一个新的面貌,各种风格的碰撞,各种创作手法的体验,为之后两百年的弦乐四重奏开辟江山,并激发着同时代的人的创作灵感。
  莫扎特(1756-1791)这位称海顿为“海顿爸爸”的奥地利作曲家,一生共创作了23首弦乐四重奏,其中最为精彩的也就是他题献给海顿的那六首称为(海顿四重奏)的弦乐四重奏(第十四至第十九号)。据说是受到了海顿创作op.33的启示。而在一个月之内一气呵成的,又一次证明了莫扎特的作曲天才和对弦乐四重奏的热爱。
  另一位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路德维西·凡·贝多芬(1770-1827),一生共创作了16首弦乐四重奏。根据写作年代,分为早、中、晚期三部分。op.18的6首(第一至第六)作于1798-1800,为早期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个性特征尚不突出,多少受海顿、莫扎特的影响。当时贝多芬在里希诺夫斯基(Lichnowsky)公邸的星期五音乐会上,经常听到弦乐四重奏,在这里除了海顿、莫扎特的作品以外,还有在当时得到很高评价的弗斯特(Emmanuel Aloys Forster 1748-1823)的作品,贝多芬的早期四重奏,受他的影响很多。
  第七至第十一首,为中期作品(1806-1810)这时正是他创作的巅峰期,这5首四重奏完全摆脱了海顿、莫扎特、弗斯特的影响,充满个性张扬、激情与热情的渲泻。这种渲泻在作品中表现为各乐器充分炫技所带来的强烈色彩,使古典形式得以自由的扩张。
  第十二至十六首为晚期作品,贝多芬在创作了《第九交响曲》之后,创作的这5首四重奏,越来越倾向于内省,这5首作品,被认为是贝多芬作品中的艺术峰巅,在器乐处理上展示了最高技巧、结构布局,也展示出最高水准,不再是情绪的冲动、讴歌与渲泻,而是积淀后平静地流动的那种深刻。据说巴托克常把贝多芬的这些乐谱,放在口袋中,可见他的这些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以上三位伟大的维也纳乐派的代表人物所创作的弦乐四重奏,可以说是古典乐派的精典作品了。无论是从和声方面,还是从曲式结构方面,还是从审美意识方面,都堪称是古典弦乐四重奏的杰出典范。
  十九世纪的到来,为浪漫主义音乐开辟了一个极广阔的新天地,从历史考察的观点来论,说十九世纪的音乐,是浪漫主义的天下,也不为过。
  浪漫主义音乐也是历经了早、中、晚三个时期,这里只能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自贝多芬开创浪漫主义先河以来,紧随其后的大概就是舒伯特了。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22首弦乐四重奏。其中,不得不说的有三首:op.804,a小调,op.810,d小调,op.887,G大调。较为出彩的是这首G大调,在结构上具有强烈的扩张性,并且具有雄性的力量特色。在第二乐章采用了宣叙调的手法,提出新的创意。
  门德尔松和舒曼是另两位对弦乐四重奏颇有建树的浪漫主义大师,门德尔松在1827年到1847年间,共创作了六首弦乐四重奏,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op.12、op.13,这两部作品显示了一种和贝多芬晚期四重奏的联系,这时门德尔松正是弱冠年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影响。他在这两首作品中,关注了乐曲内在的形式问题,作了一些创新的尝试。在op.12中,头尾两个乐章的结尾形成了一种呼应,从而造成了贯穿全曲的张力。在门德尔松的优雅中隐藏着一种深切的不安,这种不安以一种急促动荡的节奏在末乐章中涌现出来。呈现出在他其他作品中少见的悲壮效果。
  舒曼,这位把浪漫主义的诗意想象力和音乐家的敏感反应能力结合在一起的人物,他比舒伯特更神经质、更敏感,感情的变化更加细致。1842年被称之为舒曼的“室内乐之年”。在这一年中,他集中创作了op.41三首弦乐四重奏以及其它一些室内乐作品。
  他与克拉拉一起研究巴赫的平均律和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贝多芬的这些作品激发了舒曼创作弦乐四重奏的热情。这三首作品各有各的个性,同时作品中共有的幻想性及反映舒曼作曲风格的对位处理、旋律线的走向等都是这套作品之所以成为佳作的主要因素。作品结构上,虽然遵循着古典弦乐四重奏的传统,然而作品构成确是自由豁达的。同时,这些并没有阻碍舒曼音乐特有的幻想性的呈现。在舒曼之后还有一些作曲家也创作了一些弦乐四重奏,如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等,这些作品也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至于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以及马勒等浪漫主义大师,为什么在弦乐四重奏领域不太涉足,一方面,贝多芬所构建的弦乐四重奏的宏伟格局,使他们望而却步,另一方面,由于浪漫主义创作的原则,使他们在弦乐四重奏这种形式内难以施展他们的才华。浪漫主义一方面依附着古典主义的形式上的风格成分,另一方面又试图去除一些局限和结构的逻辑。丰富的色彩,自由展开的旋律,和声分化,不协和音丰富,倾向于掩盖调性关系;复杂的节奏,而且常常把强弱拍颠倒,情绪的表现亲切自在,以自我中心、梦幻、幻想。所有这一切,造成了一种矛盾冲突。不仅和古典主义形成了冲突,而且在浪漫主义风格内部也造成了冲突。由此可见,这几位大师没有在弦乐四重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也就不足为奇了。   进入二十世纪,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创新成为一种各领域发展的必然途经。
  巴托克这位伟大的匈牙利作曲家,一生为弦乐四重奏奉献了六部作品,创新自然地成为了其作品的一大特性。无论从民族、民间音乐语言的运用,还是从节奏、和声、曲式结构的发展变化,无不体现出创新的精神,如第五弦乐四重奏共有五个乐章,采用了ABCBA的曲式结构。第一、五乐章互相关联;二、四乐章互相关联,第三乐章处在中央,就像拱桥一样,形成了一个支撑点,这种曲式结构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原则。他的弦乐四重奏运用了清晰的曲式结构,变化多端的复杂节奏,干练的音乐语汇,成为现代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又一典范,是贝多芬以来,弦乐四重奏的又一重量级人物。
  二十世纪同时也为各种新音乐风格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勋伯格等人用序列音乐的手法创作了一些弦乐四重奏,他们比巴托克更激进,巴托克站在调性和无调性的边缘上止步了,而勋伯格等人,完全摒弃了调性,又继续走了下去……。
  二十世纪的弦乐四重奏大都集中在了上半叶,肖斯塔科维奇所创作的十五部弦乐四重奏,堪称二十世纪的震撼之作。在这些作品中,倾吐了作曲家内心的独白。从创作手法上,作品的结构是古典的,发展逻辑严密,手法简练,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典范之作。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延续,笔者认为弦乐四重奏回归到以古典格局为基础的发展道路上,才是一条真正的康庄大道。
  二、弦乐四重奏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1915年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兴起,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刊载文章,担倡民主与科学。这次运动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五四时期的平民音乐思想是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思想在音乐领域的具体体现,其主张将音乐普及到一般平民,改变音乐为皇宫贵族独享的状况,这对中国当时的音乐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萧友梅在1916年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弦乐四重奏《小夜曲》,开了中国室内乐之先河。之后,黄自、马思聪等一批受过西方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先后创作了一批弦乐四重奏作品,如:黄自的《d小调弦乐四重奏》、马思聪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等。这些作品,由于创作者的受教育背景,无不显现出西方古典学派的音乐风格。
  新中国成立以后,战争的结束和经济的复苏为社会主义的音乐事业提供了一个空前的发展平台,大量的音乐工作者,投入到了音乐教育、音乐研究、音乐创作的工作中去。然而,这种由西方的樂器演奏为主体、西方的宫廷式的表演形式为主要演出形式的弦乐四重奏却被忽略了。原因是与我国红色社会主义建设格格不入,直到1960年由上海音乐学院女子弦乐四重奏组(俞丽拿、丁诺芷、沈西蒂、林应荣)在柏林第二届舒曼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中获奖后,情况才有所好转。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弦乐四重奏作品,如吴祖强的《弦乐四重奏》、何占豪的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等等。
  在新中国环境下成长的中国青年作曲家们,正处于冉冉升起的阶段。这些作品的创作仍然沿用了西方传统作曲技法。并在创作中有意识地融入了民族音乐文化元素。
  “文革”十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产生了一批深受“样板戏”影响的作品。如:朱践耳、施咏康改编的弦乐四重奏《白毛女》、黄晓芝的《打虎上山》、谭密子编曲的《映山红》、丁芷若的《情深谊长》等。这一时期的创作仍然是借鉴西方技术,探索新的民族风格的思想。
  1978年,邓小平在中国推行了改革、开放,我国思想界、文艺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又一次中外音乐大碰撞、大交融的新局面。
  这一时期弦乐四重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好作品。如:郭文景的弦乐四重奏《川江叙事》、谭盾的《风·雅·颂》、何训田的《两个时辰》等等。这些作品大量运用了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并把这一外来艺术融入到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作品频繁在国内外获奖。
  九十年代之后,创作手法越发娴熟,大量作品不断问世。如罗忠镕的四首《弦乐四重奏》、贾达群的《弦乐四重奏》等等。这些作品同样有西方创作特点,又有我国民族文化的印记,为以后的室内乐创作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为二十一世纪的弦乐四重奏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弦乐四重奏存在的必要性和发展探索
  弦乐四重奏几百年来,一直活跃在世界的音乐舞台上,自有它存在的理由,四个声部三个音区,以及形制相同的乐器,四件乐器同样是四根琴弦,同样是用弓拉奏,并能发出人间最美的声音。单看乐器的外表,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难怪几百年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献身”。并且弦乐四重奏的演奏特别强调合作精神。四个人,演奏同一首乐曲,时而小提琴演奏旋律,中提琴、大提琴侍奉;时而中提琴演奏旋律,其它人员伴奏。轮流交替,错综复杂。如果没有合作精神是极难完成演奏的。可见弦乐四重奏对当下提出的合作共赢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弦乐四重奏不但不会消亡,而且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那么,弦乐四重奏的发展,并没有象钢琴、小提琴发展的那样地广泛,那样地朝气蓬勃。纵观历史,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学习乐器的人数严重不平衡
  在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琴童出现了。钢琴、小提琴进入了平民百性的家庭。而中提琴、大提琴学习的人数就寥寥无几。比例严重失衡。一来,对中提琴这件乐器大都不甚了解,也没有见到过,更没有见到真人现场演奏。其二,对于大提琴来说,乐器太大,孩子不易掌握,且找不到老师。如果说有一百个小提琴琴童的话,中提琴、大提琴琴童也就三、五个。这就给组成弦乐四重奏造成了先天的不足。
  (二)作品少,且不接“地气”
  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有多少部弦乐四重奏是屈指可数的。八十年代以来,有一些作品产生,但不接“地气”。大多数人对许多获奖作品是陌生的,包括许多音乐爱好者。这些作品是用了一些创新的手法,也可谓精彩,但就是不接“地气”。不能被大多数听众所了解和喜爱。   (三)传播媒介“狭窄”
  试问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从什么渠道听到的弦乐四重奏,音乐厅?广播电台?电视台?恐怕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音乐厅一年下来可能还有几场弦乐四重奏的专场,但和其它类型的音乐会节目比起来比例也是相当少的。至于广播电台、电视台,那就是“天方夜谭”了,有谁在广播电台里听到过弦乐四重奏的节目?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1984年,中央电视台创办了“青年歌手大奖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至2013年已经举办了15届。2008年,创办了钢琴、小提琴电视大奖赛,每三年举办一次。2012年举办了民族器乐大奖赛。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高雅音乐的发展。我们期待着弦乐四重奏的演出和比赛,也能走进中央电视台,也能走进平民百姓的视野里。这样,将会提高人们对弦乐四重奏的认知,提高人们欣赏弦乐四重奏的兴趣,更有益于弦乐四重奏的发展。
  当然,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弦乐四重奏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因素。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大学生开始转向中提琴、大提琴的学习。笔者认为弦乐四重奏要得到健康、长足的发展,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工作。
  1.促进创作的繁荣
  弦乐四重奏的作品数量,相对于其它艺术门类,如:声乐、钢琴等是相当少的。那么,要发展弦乐四重奏,必须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有大量的作品供演奏家们排选演奏。这些作品不仅要有高端的作品,而且要有通俗易懂,便于演奏的作品。换句话说,即要有能体现演奏水平、技巧复杂,表达深刻的作品,也要有易于演奏,简单明了,一般听众容易接受的作品,搞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要把金字塔的底盘做大。把普及工作做好、做实,鼓励音乐人多创作适合中、小学生演奏的作品。鼓励大、中、小提琴老师改编、创作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些作品越多,越利于弦乐四重奏发展壮大。孩子是未来,他们是将来的演奏者,传播者和听众。
  2.广泛建立弦乐四重奏组、培养指导教师
  有了作品,还需要人员来演奏。那么,广泛建立弦乐四重奏小组,就成为当务之急了。当下,学习乐器的学生为数不少,特别是学习小提琴的中、小学生,更是较为可观。中提琴、大提琴的学习人数也在逐年递增。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编组,也可以在小提琴学生中挑选手大者改学中提琴、大提琴。这样,对指导教师又提出了要求,教师不仅要懂一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对其它乐器的演奏方法也要学习(小提琴教师要学习大提琴的演奏方法,大提琴教师要学习小提琴的演奏方法)。同时,也要研究作品,对作品进行分析。还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正所谓教不严,师之惰。
  3.演出的多样性及传播媒介的多样化
  传统的弦乐四重奏的演出,是十分单调的,四个人坐在一起,需要一个极为安静的环境,气氛非常沉闷。与现代生活节奏、现代生活丰富而多姿多彩的情形有格格不入之感。国外,早已有站立演奏的演出形式,包括大提琴。演奏者甚至可以在舞台上走动,演奏员之间互动,演奏员与观众互动。积极倡导演出形式的多样性,是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诗歌朗诵结合,与舞蹈结合都是我们的探索之路。
  当下,网絡极为发达,充分运用网络的优势进行作品的传播,是十分明智的。一部作品从产生到排练,再到传达给听众,现在是十分便利的。除了录制唱片、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播放节目之外,网络是最快捷最方便的传播媒介了。应用好这个平台,使广大听众能够第一时间享受到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是音乐人共同的责任。
  4.培养广大的听众成为弦乐四重奏的爱好者
  既然弦乐四重奏是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那么就要大力推广。把好的作品推介给广大观众,是音乐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挖掘、排练、分析、讲解作品,一边演奏一边讲解,这种复杂而繁重的工作是弦乐四重奏组每个人、是作曲家、是指导教师们的常态化工作,这样,日积月累便能培养出一大批热爱弦乐四重奏的热心听众、就能培养出一大批热衷于弦乐演奏的铁杆粉丝。
  5.发展评论工作
  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总结与指导。弦乐四重奏的发展亦是如此。建立一支高水平评论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对弦乐四重奏,从创作阶段至演奏实践阶段,再到最后的与观念见面阶段,进行广泛地评论、指导。使弦乐四重奏的发展,能够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这是我们音乐人所期盼的。
  弦乐四重奏几百年来,历经了风风雨雨,也曾辉煌,也曾低落,但毕竟这种艺术形式以它完美的组合,为人们送去了优美绝伦的精神享受。相信弦乐四重奏这种艺术形式会在将来的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梁茂春.我国当代室内乐和小型器乐创作发展概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4).
  [2]杨九华.西方弦乐四重奏艺术发展综述.人民音乐,2002,(6).
  [3]仙岳·沙鸥.悲剧的必然—论门德尔松的弦乐四重奏 新浪博客.
  [4]陈辉.论我国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发展特点.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6).
  [5]唐纳德·杰·格劳特[美],克劳德-帕利斯卡著,汪启璋 ,吴佩华,顾连理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1).
  [6]保罗·亨利·朗[美]著,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杨燕迪校.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2).
  作者简介:刘建,童苏,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副教授。
其他文献
大数据时代为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平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生生关系发生了巨大转变。为深化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教师和学生应从教学平台与资源、师生关系、
《山歌好比春江水》是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的插曲,这首歌根据广西柳州山歌《石榴青》改编而来,作者通过对作品《山歌好比春江水》的写作背景,音乐旋律,歌词等方面充分体现广西
【摘要】我们要勇于创新实践,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整合这些资源,让学生通过音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拓宽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音乐课堂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轻松和高效。  【关键词】整合课;《雪橇》;思考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白板的出现更是带来课堂上的新风向,它将多媒体教学中的黑板、计算机、屏幕、书写、资源等各种资源融为了一体。当然,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挑战,促使教师思考,
【摘要】音乐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校课程教学中极其根本和关键的课程之一,不但有助于培养音乐专业人才,更能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美学指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音乐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以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本文从高校音乐教学的目标出发,提出了完善高效音乐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改革  高校音乐教学要进一步实践,改革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的,
慕课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其教学形式改变了以往传统形式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高职英语的教育教学中,有效的运用慕课的教学形式可以将英语知识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
【摘要】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记忆力更深刻,并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也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学;教师;情感投入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情感因素的重要。教师把情感投入到教学中,其作用是无法估量的。那么,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加强情感投入呢?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的情
爵士乐在音乐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爵士钢琴受到不少关注。在20世纪音乐的思潮、审美取向和音乐语言特征都发生了变化,爵士钢琴记录了这个世纪音乐的发展和变化历程,爵士钢琴不
【摘要】合唱艺术作为综合音乐素养的高级艺术形式,既能够全面展现演唱者的声乐技巧,也能够起到提升艺术审美作用。作为我国各地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项目,合唱艺术具有训练学生相互配合,协调互动,培养团队精神的现实意义。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分析总结合唱艺术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二者之间的促进关系,通过合唱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合唱艺术教学;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一、合唱与合唱作品
【摘要】小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要以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前提,并以提升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目标,在音乐渗透于小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选取音乐,并让学生体验到音乐音响效果下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为音乐所吸引,为音乐所陶醉,并在欣赏音乐之美的过程中,陶冶小学生的性能,净化小学生的心灵,产生较好的音乐审美趣味。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音
【摘要】本文论述了当代流行歌曲的本质,从多个方面透视了青少年喜爱流行歌曲的原因,并分析了流行歌曲对青少年产生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从多个角度反思了当代流行歌曲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流行歌曲;青少年;学校音乐教育  整个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流行音乐这股强大的音乐潮流席卷了世界上的每个角落,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流行音乐有着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在中国,流行音乐对社会和大众的影响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