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建筑焕发新光彩

来源 :走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0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2月,位于青岛市江苏路15号的青岛基督教堂开始对房顶部分进行全面检修。这个教堂始建于1908年4月19日,1910年正式投入使用,距今整整100年,塔顶的铜瓦片就是始建时留下来的。这次维修所用的铜瓦片,价值12万欧元,由中国德意志文化遗产基金会捐赠,而且全部都是德国生产的。参与维修的有德国的专家,以及德国外交部的人员,这是第一次由中德双方合作来维修老建筑物。
  近日,本刊编辑部组织了青岛市的部分专家,针对此次维修工作进行了讨论。专家们不仅对此次维修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更对青岛市的老建筑保护和修缮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In September 2009, the roof of Qingdao Christ Church which is located at No. 15, Jiangsu Road, Qingdao City started a complete overhaul. This church was established on April 19, 1908 and was formally put into use in 1910, one hundred years ago. The copper tiles on the roof of the church donated by Germany Cultural Heritage Foundation of China cost 120,000 euros, and were all made in Germany. Experts from Germany and people from the German Foreign Ministry take part in this repair.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China and Germany have worked together to repair the old architecture.
   Recently,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our magazine organized some experts in Qingdao to discuss this repair work. The experts put forward their individual opinions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pair of the old architecture in Qingdao.
  
  本期嘉宾:
  赵传康:青岛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专家、青岛市规划局原副局长
  魏书训:青岛市文物保护专家、青岛市文物局原局长
  王铎:青岛市文史专家、建筑文化专家
  杨洪君:青岛市宗教局房产办主任
  盖春玲:青岛市老建筑修缮专家、青岛市房产经营公司副总工程师
  
  Guests:
  Zhao Chuankang: Expert of Qingdao Urban Planning Committee, Former Director of Qingdao Urban Planning Bureau
  Wei Shuxun: expert on protection of Qingdao historical relics, Former Director of Qingdao Cultural Heritage Bureau
  Wang Duo: expert of culture and history of Qingdao, expert on architecture culture
  Yang Hongjun: Director of Real Estate Office of Qingdao Religion Bureau
  Gai Chunling: expert on historical building repair of Qingdao, Vice General Engineer of Qingdao Real Estate Management Company
  
  杨洪君:
  中德首次成功联手修复老建筑
  
  具有百年历史的青岛基督教堂,是老青岛人心目中的地标性建筑,教堂的钟声曾经是青岛老城区最动听的声音。不仅青岛人喜欢这座充满德国风情的老建筑,德国友人也很关心。这次维修就是得到了德国外交部和中国德意志文化遗产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由于是中德双方第一次合作来维修老建筑物,双方对此都很严谨,都坚持“维修方案有疑问就宁肯不动”这个原则,确保要做到“修旧如旧”。在维修之前,从中德两国征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图片,中德双方就维修方案进行了多次磋商、论证,最终确定了维修方案。中国德意志文化遗产基金会专门从德国找来专家,先后三次来青岛主持基督教堂的维修工作,其中有不少专家在德国都是世代以维修教堂为生。
  这次维修前,基督教堂的绿色塔顶是在以前的第二次维修时刷油漆刷出来的。在前两次维修中,因为铜瓦片有所松动,还使用了钢条固定,钢条上还砸上了钉子。这些钉子眼时间一久,就造成了漏水。这次维修,德国专家安德烈向施工人员演示了最初使用的U形结构来重装,这样雨水就会顺着瓦片流下,不会造成漏水。
  这次更换的铜瓦片的生产厂家,就是在100多年前参与建造江苏路基督教堂的厂家,虽然这些铜瓦片都是新的,但是已经通过特殊的工艺将它们做旧,所以有一层厚厚的绿色铜锈,达到了“修旧如旧”的目的。
  这次维修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恢复了塔顶的风信标。从征集到的最早的图片来看,基督教堂的塔顶有公鸡造型的风信标,每当有风的时候,风信标就随着风向转动起来,一来标明风向,二来还是整座教堂的避雷针。这次恢复的这个公鸡造型,也是和避雷设施结合起来的。
  
  王铎:
  青岛的德式建筑牵动了德国人的民族情结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一个城市最生动的文化符号之一。青岛作为一个仅有百余年建置历史的城市,却拥有风格各异的世界经典建筑群,而且至今保存完整,这在世界上是比较罕见的。尤其是德式建筑,保存数量之多,保存风格之完整,令德国人都禁不住感叹“青岛比德国更具有德国风情。”因为德国人非常重视建筑的历史,而德国本土的很多历史建筑在二战期间毁于战火,二战后的德国人在本土几乎见不到这么多原汁原味的德式建筑,他们对一些老建筑的修复就是靠遗留下来的照片、图纸和回忆进行。到了青岛,看到这些保存完好的德式建筑,他们的民族文化情结很容易就被触动了。因此,他们迫切地希望这些建筑能够得到最完美的修复。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接触过一些希望能出资维护青岛的德式建筑的德国人,他们中绝大部分人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完全是出于保护文化遗产的考虑,当然,这其中肯定是包含了他们的民族情结的。抛开这一点,再看我们现在有些人打着保护老建筑的旗号,却在干着毁坏老建筑的事,强拆、强改,增加一些所谓的功能,破坏原建筑的比例和风貌,确实值得反思。
  
  盖春玲:
  老建筑修缮要尊重历史
  
  青岛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建筑,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区域格局保护最完整的少数几座城市之一。然而,百年的风风雨雨不仅在建筑表面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更有许多丰富的屋面形态和建筑结构在文革中惨遭破坏,最令人惋惜的是拆毁了不少独具特色的塔楼。更让人痛心的是,在现在的一些老建筑维修过程中,依然存在野蛮施工、破坏历史风貌的现象。
  这次基督教堂的维修,让我想到2005年我们维修中山路1号原海员俱乐部红瓦屋面的情况。当时,屋面的瓦已经严重风化,必须更换新的瓦片。我们的技术人员先后到淄博、栖霞、临淄、胶南、曲阜等地考察了6家陶瓷厂、26家砖瓦厂,终于找到了失传已久的传统土窑粘土瓦加工厂。经过与厂家的多次沟通与研究,最终使制作出来的新瓦,基本达到了工程改造的要求。正是得益于这种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细致深入的考察,在工程结束交付使用后,不但有效解决了屋面的渗漏问题,同时也保存了历史建筑的原有风貌,为城市增添了厚重的人文风情。
  在从事老建筑修缮工作的20多年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尊重历史,珍惜每一代人所共有的城市集体记忆,是修缮老建筑的前提。在修缮过程中,要本着保护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在修复原有历史建筑外观和结构的同时,利用当代建筑技术和施工水平,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并尽量使建筑室内外环境达到当代环保标准。
  
  魏书训:
  保护老建筑迫在眉睫
  
  青岛因为历史原因,留下来一批优秀的德式建筑,不仅有宗教建筑,还有大量的公共建筑、金融建筑等,这些优秀的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成为青岛市宝贵的城市文化遗产,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建筑已经被申报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但是,这些老建筑很多已经到了需要维修的时候,要想恢复它们的历史原貌,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
  国家的《文物保护法》对被列为文物的建筑维修有明确的规定,文物建筑的保护维修是一种国家行为、法律行为。以往在一些老建筑的维修过程中,经常引来很大的争议,而这次基督教堂的维修,我们没有听到强烈的反对意见,社会各界普遍比较接受,说明这次维修确实是做了相当充分的前期考察、论证,充分尊重历史,基本恢复了原貌,这对今后的老建筑维修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此次基督教堂的维修,也是中德两国首次成功联手修复,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在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工作中,能够以开放性的姿态接受国际援助,是国际合作的新尝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超越国界的行为,体现了人类对文化遗产的共同关注。
  
  赵传康:
  群策群力保护老建筑
  
  这次中德联手修复基督教堂,并不是偶然行为。早在1988年的时候,当时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代表团来青岛访问的时候就提出过出资修复在青岛的德式建筑的想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电视二台专门来青岛采访,还问过我一个问题:“如果德国政府出资修复在中国的德式建筑,你是否希望这笔资金能够用在青岛?”我也在德国亲眼目睹过他们修复老建筑的情形,他们先把拆下来的每一个建筑构件全都编上号,分门别类地放置好,非常认真,非常仔细。在修复过程中再按照编号把不需要更换的构件安装到原先的位置,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建筑的原貌,他们在这方面显然是有优势有经验的,值得我们借鉴。
  青岛有如此丰富的优秀历史建筑资源,但是在对老建筑的开发利用方面,显然还有很大的潜力。比如,我们完全可以把散落在市区的一些老建筑,按照其建筑功能分类连成几条特色线路,跟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的价值,也能成为一项具有青岛特色的旅游项目。
  在对老建筑的保护方面,仅仅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显然有点“力不从心”。2009年7月,我曾应青岛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之邀,到杭州考察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杭州之行让我深受启发。杭州有个老年志愿者协会,协会采取“以奖代薪”的方式,成员都是一些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这些志愿者专门寻找在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市政府为此开通了专门的“绿色通道”,使问题能够通过畅通的渠道很快得到解决。由此我想到当时青岛在修复江苏路6号老建筑的时候,还有个德国人专门拿着江苏路6号的历史照片找到有关部门,指出当时在维修时出现的问题。可见,社会监督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老建筑是城市的共同文化财富,青岛市民也对这些老建筑充满感情,如果能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对老建筑的保护工作中,相信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常委赵龙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全运会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其中特别指出了比赛场馆赛后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为此赵龙建议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辽宁等六省市轮流主办全运会,帮助这些省市消化场馆资源,防止新的浪费产生。据记者了解,凡是世界大赛新建的体育场馆在大赛结束后大多遇到了经营亏损问题,不过作为十一运最大分赛区的青岛却是个例外,青岛的全运场馆赛后利用
期刊
近年来,崂山法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坚持“三个至上”指导思想,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走出了一条宗旨立院、规范治院、科技强院、文化兴院的发展之路。2009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成为山东省惟一入选的基层法院。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塑造公正司法形象    2006年8月,崂山法院正式启用新的审判综合大楼。按照现代法院模式设计,把办公区与审判区、生活区功能分开,
期刊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被称为俄罗斯的“北方首都”。包括卫星城和郊区共占地1439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城市坐落在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涅瓦河口,由涅瓦河三角洲上的近百个岛屿及河漫滩组成,市内水道纵横,桥梁遍布,700多座桥梁把各个岛屿连接起来,风光旖旎,有“北方威尼斯”之称。    在气候上,圣彼得堡属受海洋性影响的温和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和,由于纬度较高(北纬59°57′),
期刊
每当华灯初上时,在北京、上海,都市白领的“夜生活”拉开序幕,演艺酒吧、会馆、俱乐部、小剧场人满为患;在长沙、沈阳,相声、二人转等综艺演出满城竞演;甚至在古城西安,唐乐宫等大型演艺场所同样频频爆满。    与北京、上海、长沙、沈阳、西安等满城竞演的夜间场景不同,数年来,演绎夜场一直在青岛重复着屡战屡败的无奈:2003年,“青岛之夜”投资人之一罗良军在青岛没有通过三个月的“试用期”败兴而归;2008年
期刊
“他15岁少林习武,16岁投身商海,20岁赚到第一桶金,24岁却倾家荡产,举债度日。两年之后又重新站起来,用10年时间打造出今天资产上亿的跨国集团。”以上这些,可不是小说里的情节,而是集美整形集团董事长吴鸣充满了戏剧性的人生。    自信·成就集美先生  时尚,是吴鸣给人的第一眼印象。考究的名牌服饰,干净帅气的发型,每一个小细节都能看出这位集美掌门人对美的追求。当话题慢慢展开,他的谦和和自信,却让
期刊
几场风雨,春已飘散,夏接踵而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可谓四季中最为美艳的时节,万木峥嵘苍翠浓绿绽放的向日葵构成一片金色的花海,空气里散发着躁动的气息褪去厚重的长衫在蝉语阵阵中细细体会夏的味道。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也是新陈代谢的重要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旺盛。酷热的天气不仅导致心情的烦躁,还会引起细菌的滋生。带来疾病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
期刊
5.28平方公里的上海世博园,共有169个展馆,在这里无须走出国门即可零距离触摸到全世界。来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有着不同信仰的人汇集到一起,向人们展示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科技,同时,在全方位进行着比拼!    创意大比拼    世博會是一个展示国家形象的良好契机,也是个比拼文化创意的舞台,各国自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颜色如铁锈一般的澳大利亚馆告诉人们,建筑环境是会受到自然影响的,
期刊
济南是部大书。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地理的元素浩如烟海。但最能代表济南的、叫得最响的非“泉城”莫属。    济南是部大书。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地理的元素浩如烟海。但最能代表济南的、叫得最响的非“泉城”莫属。天生甘露,地生甘泉,泉生济南!泉水是济南“专属”的城市基因。  济南颇具大气象,兼有山、泉、湖、河之胜。安于巍巍泰山和滔滔黄河之间,东南西部群山连绵不绝,形成环状的绿色屏障;北面“黄河玉带
期刊
继去年中国青岛海洋节期间成功举办青岛国际帆船周之后,2010年8月21日至29日,青岛国际帆船周将在青岛市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再次拉开帷幕。今年的青岛国际帆船周,在活动规模和内容设置等方面,与去年相比,有哪些亮点呢?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青岛市体育总会主席、青岛市帆船运动协会常务副会长林志伟,请她详细解读了今年的国际帆船周方案。  据林志伟介绍,今年的青岛国际帆船周活动,将主要突出“一坛、两赛、一营”,即
期刊
泉城诞育了诗人,诗人也热爱名泉。他们不仅以生花妙笔题写了它,而且把自己的诗集也以泉水为名,李清照的诗集就叫《漱玉集》、边贡的诗文集则名为《华泉集》,而王苹的诗集则以《二十四泉草堂》寄托了他的情愫。    和《春秋》并列于“五经”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著录了谭国(故址在今龙山文化的最初命名地济南市东郊城子崖附近)的一位大夫作的长诗《大东》。此诗约作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建国初期,诗中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