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苹果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s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我在苹果镇开了一家书店。其实那個镇也不叫苹果镇,是我自个儿把那个镇叫苹果镇的。
  那个时候,苹果镇的人很少吃到苹果。
  我的书店开在苹果镇中学附近的街上。我不光是卖新书,还出租旧书。一些人买不起新书,就租旧书看。租一本旧书只要一毛钱。少吃一根冰棒,就可以租一本旧书看。
  一天,书店里来了个十一二岁的小孩。他手里拿着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一手拿着苹果一手去翻书看。他看到一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翻了翻,就拿在了手里,说:“叔叔,我能用苹果买书吗?”
  我看他手里的苹果又大又红,也有了想吃他苹果的意识,就说:“可以!”
  他微笑地把手中的苹果给我。
  我在接他苹果的时候说:“你把苹果买书了,就吃不到苹果了。”
  他说:“我家还有苹果呢!”
  “你家有苹果树?”
  他点头。
  我不知道一个苹果能卖多少钱。但我当时想吃这个红苹果,就是两本图书换一个苹果,我也会换的。
  想着一个苹果换一本图书自己占了便宜似的,就送了一本旧的连环画给他。这样的“买一送一”是我临时决定的。
  他看我送了一本连环画给他,笑嘻嘻地说:“谢谢叔叔!”
  我说:“不谢!叔叔好长时间没吃苹果了,还要谢谢你呢!”
  他说:“叔叔喜欢吃苹果,下次我还拿苹果来你这里买书。”
  我说:“好啊!”之后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李响,‘响’是‘响亮’的响。”
  我说:“你这名字好听!”
  李响微笑:“叔叔吃苹果啊!我家的苹果可好吃了,甜着呢!”
  我说:“叔叔去洗一下。”
  “叔叔再见!”李响拿着两本书跟我挥挥手。
  “再见!”我拿着苹果跟他挥挥手。
  李响走了,我洗好苹果咬一口,甜脆脆的,心说,真好吃!
  正当我在书店里吃苹果的时候,来了一个戴眼镜的帅哥。
  我冲他微笑,跟他介绍一本新书,路遥的《人生》。他翻了翻《人生》就掏钱买下了,还买了一本《雪莱诗选》。
  在掏钱的时候,他看到我吃苹果,偷偷咽了口水。这让我感觉这苹果吃得不是时候。
  而这个时候,又来了一个小女孩。她看到我吃苹果,也咽了咽口水。而我这苹果吃了一大半,又不好给她吃了。
  好在小女孩没有总看着我吃苹果,她咽了咽口水就去看书了。
  有其他人来买书,我也就没关注她了。
  后来的顾客买了书离开了书店,小女孩还在我书店里看书,看得入迷的样子,也不像是会买书的样子。
  我问她:“你多大了?”
  “我12岁了。”
  “你喜欢看书?”
  她轻轻点头。
  我说:“我刚才吃的苹果是一个和你差不多大的男孩拿来的,他是用苹果买书的呢!”
  她说:“我家没有苹果树,只有桃树。”
  我说:“你看上了哪本书,先拿回去吧。到时你家桃树上的桃子熟了,拿两个桃子来给我吃就可以了。”
  小女孩高兴地笑了,脸上笑出的绯红就像两个桃子,她说:“谢谢叔叔!”
  我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呀?”
  “我叫周瑜。”
  我想起了“周瑜打黄盖”,就说:“你的名字我记住了。”
  周瑜拿着一本故事书,说:“叔叔再见!我家桃子熟了,就拿桃子来给您吃。”她的声音很甜美。
  我微微一笑:“叔叔等着吃你的桃子呢。”
  两天后,李响又来了,像是知道我女朋友来我书店了,他拿了两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来。
  我笑着对他说:“你今天怎么拿了两个苹果来?”
  李响说:“我爸说了,我前天用一个苹果买了两本书,让你吃亏了。今天,我就多拿了一个苹果来。”
  我说:“我吃到了你的甜苹果,不吃亏。”
  李响说:“我家的苹果是树上结的,你的书是用钱买来的,是你吃亏了。”
  我说:“谢谢你今天拿了两个苹果来!”
  李响看到我旁边的女朋友,似乎明白了我话中的意思,笑了笑。
  我女朋友接过苹果,也冲李响笑了笑。
  我笑着对李响说:“你今天拿了两个苹果,可以选择两本书。”
  李响开始选书。选好了两本书,李响就说:“我家还有好多苹果呢!”
  我说:“你家住在哪里?我去你家买苹果。”
  李响说:“我家住在甜果村。叔叔要买苹果,我明天背来给你。”
  我说:“我想买20个苹果,你背得起吗?”
  李响说:“背得起啊!我30个苹果都背得起。”
  李响拿着用苹果买的书高高兴兴地走了。我和女朋友开心地吃苹果。
  女朋友咬了一口苹果,说:“这苹果真甜。”
  第二天傍晚,李响用书包背了20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来我书店,累得汗流浃背的。
  我说:“你父母说了这20个苹果要多少钱吗?”
  李响说:“我爸说了,20个苹果都给我买故事书。”
  我说:“故事书好,你12岁了,可以看故事书了。”
  我选了10本故事书给他。
  李响说:“叔叔给我10本故事书不吃亏吧?”
  我说:“不吃亏。”
  我把20个苹果拿回家,拿出10个苹果送到我女朋友家。
  我们两家吃到甜脆可口的苹果,都很开心,不久我和女朋友就订婚了。
  第二年,水蜜桃熟了,那个叫周瑜的小女孩拿来五个又大又红的水蜜桃给我。
  我说:“你怎么拿这么多水蜜桃来呀?去年我说只要拿两个水蜜桃来就可以了。”
  周瑜说:“我家摘了好多水蜜桃,我就多拿了几个来。”
  我说:“你挑选两本故事书吧。”
  周瑜高兴地挑选了两本故事书,在离开的时候笑着说:“我明年还会来。”
  苹果熟了,李响又来我书店了,背着一书包的苹果。没来得及数有多少只苹果,我就笑开了……我在苹果镇开书店的几年里,李响都是拿苹果来我书店买书的。
  让我欣喜的是,后来李响打电话告诉我,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
  现在想来,我当时在苹果镇书店里吃的苹果,是我吃过最甜的苹果。
  [责任编辑 晨 飞]
其他文献
烟酒不分家在温子骞这里是行不通的。  温子骞不抽烟,喝酒。酒限量,适可而止。用他的话来说,想喝时不需劝,不想喝时劝也没用;不过,茶水可以多添。  温子骞是酒水不分家。一杯小酒,吱——,再喝水一大口。他说:“酒水,酒水,酒要配水。”后来,人们明白,如此饮酒,算是他的一个养生之道。毕竟,水,稀释了酒,少伤身体。  对于水,温子骞有着一种虔诚的敬。他说:“水是万物之源。血水。汤水。口水。汁水。水灵灵。水
期刊
位于广东梅州的松口,曾是“自古不认州”的古镇,名响南洋。当年侨客书信,地址仅写“中国松口”。这里既是被迫出走海外的始发港、惆怅千回百转之地,也是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名传八方的梦想集结点,此处上演的生离死別、悲欢离合,自然冗不可述。同时,引起我浓厚兴趣的还有,历经战乱、朝代更迭,客家人是目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耕读传家”家风的延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  《在松口》以客家人下南洋的火轮船码头松口为背
期刊
对生活在乡村的我来说,“舅爷”就是一个温暖的字眼。但还是有一个舅爺,给我们兄妹们带来了恐惧和惊慌。  他和我爷爷盘腿坐在炕上,喝酒。  他大声划拳,大口喝酒,大声地责骂我爷爷。  我父亲从县城返回,刚一踏进房子,这个舅爷就灌了父亲三杯酒,弄得父亲面红耳赤的,像做了亏心事。  这个舅爷长得比父亲还年轻,在我爷爷上厕所的间隙,他拉住父亲称兄道弟。  父亲只好举杯道歉,一个劲儿地自饮,仿佛辈分是个很可怕
期刊
我和伙伴走了十余里路,去洮河边的桑多镇上看露天电影。  電影刚开始,就是一场婚礼。  新郎新娘都穿着军服,身上挂着红布,红布上缀着红花,都羞涩地笑着。  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在严肃地主持婚礼。  他每讲几句话,旁边穿得灰扑扑的一群人就一个劲儿地鼓掌,看起来像一群灰色的山鸡。  接着就爆发了战争,新郎和新娘只好分离。  他们被一条河隔开了。  新郎在河那边摆了摆手,就头也不回地跟着干部模样的人走了。这边
期刊
今夜,秋风飒飒,月亮很圆,月光好像是被风吹进窗口的,照出一地凉凉的银白。  满头华发的刘岳江和两鬓微霜的妻子张晓岚并排坐在床头,痴痴地望着对面墙上挂着的一幅《家国图》。  他们终于可以安安心心地回老家去了。  老家在湘西吉首乡下的天风镇。  他们在这座湘中的工业重镇株洲,一待就是十五年。  老家的房子由一个远房侄儿看管,他经常会去打扫、通风,房子随时等待主人归来。儿子儿媳为他们置办了崭新的被子、床
期刊
人老了,都想安度晚年,可有人不这样想,而是只看当前,不考虑今后。换句话说,是不动脑子,得过且过,不管春夏与秋冬。这就是老年痴呆症患者,不记事,也不想事,脑子里干净得像一张白纸。  一天早晨,我正在厨房做饭,听见娘在我的卧室里跟人说话。饭做熟,仍听到她在说话。我清楚我的卧室里没有别人,就进去查看,娘正面对挂在墙壁上的那块巴掌大小的照脸镜絮叨。我问:“您在跟谁说话?”“那不,一个来看我的老太太。”娘说
期刊
老人两只手哆哆嗦嗦地穿衣服,他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抓住一颗黑圆纽扣的边缘部分,左手无名指的半个指肚已经伸进狭窄的扣眼。刚要系上的时候,纽扣滑掉了。他重新去找,他在胸前摸索,好像一艘孤舟在大海的迷雾中艰难前行。他笨拙的姿态如同一个刚刚受洗的人初学祈祷那样,可他就是摸不到那颗狡猾的扣子。  但是老人并没有灰心,他喘着粗气,睁大眼睛直视前方,一次一次地努力。其实有好几次他摸到了,但他都老糊涂了,他以为那不是
期刊
一辈子干刑警,窦文贵想象中的退休生活就俩字:简单。若问,退休后最想做的是什么,窦文贵一定回答:“睡觉。”当然指的是夜晚倒下就睡,早上自然醒来,至少睡到太阳照到屁股蛋儿。  然而,想象与真实生活完全两码事。  副局长主持的欢送会,安排了半个小时的讲话,窦文贵只说了两分钟。以他的意思,都退休了,还嘚啵啥呀?赶紧腾地方走人。  是夜,平静地跟老伴儿吃了饭,窦文贵上床想安心地睡个大觉。结果,只两个多小时,
期刊
语桐还没走进村,扶贫队长老秦就打电话给她:“你到村里后,先去贫困户许木匠家,听说他和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闹别扭,都两天水米不搭牙了,可别闹出人命来。”  语桐知道这个许木匠,不爱说话,还一根筋,犟起来十六头牛都拉不回。前些年,老伴儿患大病,儿子要上学,他欠下不少债,是村里第一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语桐来到许木匠家,见爷儿俩东屋一个西屋一个,躺在床上怄气,眯着眼,问谁都不说话。语桐只好问来劝架的邻居
期刊
出门的时候,他的妻子总是在重复那两个问题:“你去哪儿啊?你不管我了吗?”  他有些烦。结婚八年了。当初他那么贫穷,要不是她的娘家答应给安排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怎么会有今天的姻缘呢?现在想来,婚姻都是相互利用。她图他的美色,他图她家的钱财,仅此而已。就连孩子都是跟她娘家姓。然而,改变发生在结婚的第三年,孩子还小的时候。那次她患了重感冒,不去医院,偏偏去看一个什么中医老太太,吃了几服没谱的药之后,便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