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翟天临博士学位被全民打假

来源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_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月31日,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演员翟天临在微博上晒出自己的北京大学博士后录用通知书。录用通知书显示,翟天临被录用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不久后,翟天临在直播中回答网友提问时称“知网是什么东西”,遭到网友质疑,并引发了连锁反应。有网友表示未在知网检索到翟天临的博士毕业论文,并指出翟天临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博期间发表的一篇学术性质的文章涉嫌抄袭。
  相关高校随即对翟天临事件做出回应,北京电影学院成立调查组并启动调查程序,北京大學光华管理学院也称,将根据其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调查结论做出处理。
  2月14日,翟天临就“学术门”事件发表了致歉信,表示申请退出北京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月19日,北京电影学院公布了对翟天临的调查结果:撤销翟天临的博士学位,取消其导师陈浥的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多维解读
  勿让伪造明星人设成“变现”捷径
  现在,翟天临的“学霸”人设崩了,核心竞争力受到了打击。
  随着“流量变现”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看到明星人设崩塌的速度越来越快,吃瓜群众的“瓜”已经多到眼花缭乱、猝不及防,前一个瓜还没啃完,又会有更大的瓜让人“消化不良”。造成这种人设快速崩塌的原因在于,有些原本不属于某个明星的标签,却被强行贴在了这个明星身上。标签与明星之间并不兼容,失真与本真的冲突,造成了明星与人设不能共存太久,人设崩塌的悲剧一再上演也就不可避免。
  在造星工业化的模式下,人设似乎成为“变现”的捷径,“制造人设—吸引粉丝—流量变现—继续强化人设”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商业模式和追名逐利的不良循环。这种不良循环带来的结果就是明星人设越来越强化,粉丝数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设维持,万事皆安;一旦人设崩塌,明星身败名裂,粉丝情感受到伤害、价值观受到冲击。长此以往,作为公众人物的明星的人设崩塌,给社会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博士打假,让学术回归纯粹
  博士的水准照见一所学校的学术成就,而学校的严格审核是守住学术尊严的最后一把锁。在这次事件中,依照有关高校的学位授予细则中对论文发表的相关要求,网友爆料的不少“实锤”的确有据可查。这反映出相关高校在学术成果审核、学位授予流程上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论文抄袭、文章代写、招生放水、学位注水等失德违法事件挑战着教育公平的底线;而少数商界、政界、演艺界的人凭借财富、权力、影响力轻而易举地获得学位,将博士看作附丽于学位上的社会地位、人际资源,更是把学术矮化为“生意”。在这些事件中,有关学校难辞其咎。
  高校理应是社会的一方净土,是人类精神的一片高地。它不能与世隔绝,却要超然物外;它要为社会培养大批专业人才,更要塑造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当“金钱买得来文凭,买不到智商”“学历不代表学问”等说法充斥于耳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声音背后折射出人们对学历含金量降低的隐忧,也反映出少数高校公信力下降的事实。如何让学位“经得起推敲”?学校应完善考核、淘汰、资金管理等机制,以学术作为唯一标准,把牢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教育部门要强化监督、严格执纪。多方携手施治,高等教育的未来才更加可期。
  高校决不能变为名利所、买卖场。近年来,从高校反腐势头不减到中央巡视组为高校开“问题清单”,从严格毕业论文查重抽检制度到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铁腕”整治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令高校风气为之一振。但“其身正,不令而行”,让学术回归纯粹,归根结底还得靠广大师生诚信治学。守住学术的底线,保住学位的尊严,才会赢得社会的尊重、撑起民族的明天。
其他文献
2019年3月22日,山东省济南市,唐邵龙在带着患病儿子赶往千佛山医院的路上捡到了一个钱包,钱包内有两万元现金和数张银行卡。此时,唐邵龙正面临儿子进舱做移植手术费用不够的困境,但面对这一大笔“横财”,他并未迟疑,立刻通过钱包里的联系方式找到了失主丁翊龙。  丁翊龙拿回钱包后,发现钱包内的现金一分未少,当场抽出一沓钱递给唐邵龙以示感谢,可唐邵龍坚决不收。丁翊龙只得在将唐邵龙加为微信好友后,无奈地离开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的一个小区内,每晚都会有一束亮光,照亮过往行人脚下的路。这并不是一盏路灯,而是一位老爷爷手里拿着一部老年人用的手机,用手机内置的电筒给路人照明。老爷爷朴实的做法感动着周围的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路灯爷爷”。  这位“路灯爷爷”名叫马文玲,今年80岁。原来,在马文玲居住的小区中庭的中心区域的一侧,有一段大约30米的小路,这条路是小区居民经常散步的地方。但小路高低不平,走几步就有台阶,
据媒体2019年4月1日报道,在兰州大学,有这样一对神奇的组合:一位是拥有16年从教经验的数学教授;一位是因先天身体条件无法动手写字,却凭借惊人毅力与对数学的热爱走上“博士”之路的旁听生。  这位教授名叫徐守军,任教于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而这位特殊的学生,是患有脑瘫的谢炎廷。徐守军和谢炎廷的初次见面是在2011年的新生课堂上。9月初开学后,徐守军给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大一新生上《解析几何》。课上
期刊
我认为这个案例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它引发了当某个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矛盾时,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化解的思考。学生嘶对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
2019年6月8日,高考最后一门英语科目考试结束后,在合肥十中考点外,一个身穿黄色T恤、戴着眼镜、瘦高个子的大男孩,面带微笑走了出来。然而在走到一个中年妇女的身前时,他突然
期刊
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练习巩固阶段出现了这样一幕:
期刊
带着对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梦想和热情,来自深圳市各区的18名骨干教师集聚一堂,踏上充满工作快乐的幸福之路。也许牵了手的手,日子将会更忙碌,但是有了伴的路,行走将会更快乐。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