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激素敏感、复发/依赖肾病综合征诊疗现状的多中心研究

来源 :中华儿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我国儿童激素敏感、复发/依赖肾病综合征(NS)的诊疗现状,评价2009年《儿童激素敏感、复发/依赖肾病综合征诊治循证指南》(试行稿)(简称《指南》)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方法

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统一制定激素敏感、复发/依赖NS诊疗现状调研表和单位诊断信息表,分发至全国各协作单位进行回顾性病例登记,全国共19个省27个市2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的37所协作医院参与,对2008年和2011年首次于调研单位确诊为激素敏感、复发/依赖NS,年龄≤18岁的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结果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占同期泌尿系统疾病住院患儿总数的20.0%(7 444/37 134)。共3 725例激素敏感、复发/依赖NS患儿纳入研究,男女比例3.2∶1,年龄2个月~18.0岁,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年龄4.1岁(4.2)岁。临床分型以单纯型(3 186例,85.5%)为主,肾炎型为539例(14.5%)。初发2 825例(75.8%),复发1 050例(28.2%),频复发749例(20.1%),激素依赖NS 221例(5.9%)。确诊时尿蛋白定性以3+~4+(3 260例,占87.5%)为主,24 h尿蛋白定量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112.0 (109.3) mg/kg,平均血浆白蛋白水平为(17.9±6.4)g/L,血胆固醇水平为(10.0±3.1)mmol/L。初发治疗以口服泼尼松为主,为92.8%(2 622/2 825),剂量为2 mg/(kg·d)。尿蛋白转阴中位时间为9(6) d,96.1%(2 714/2 825)的患儿于4周内转阴,4~8周转阴的仅占3.6%(101/2 825)。足量激素使用的中位时间2008和2011年分别为30(14)d和31(14)d,激素总疗程的中位数为10个月。复发、频复发/激素依赖NS的治疗均以再次使用足量激素为主,分别占38.3%(402/1 050)和33.6%(252/749)。复发、频复发/激素依赖NS患儿经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尿蛋白转阴率分别为77.5%(814/1 050)和75.4%(565/749),尿蛋白转阴的中位时间为8 (7)d和8(8)d。频复发/激素依赖NS患儿中有53.7%(402/749)加用免疫抑制剂,首选环磷酰胺211例(52.5%),其后依次为环孢素108例(26.9%),霉酚酸酯70例(17.4%)和他克莫司40例(10.0%)。24.0%(894例)的患儿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0.8%(28例)加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以及2.8%(106例)加用左旋咪唑。

结论

近年来我国儿童PNS的住院患儿数占泌尿系统疾病住院患儿总数的比例较为稳定,发病高峰在学龄前期,以男孩和初发病例多见。《指南》(试行稿)推荐的诊断标准更适合我国PNS患儿使用,尚待进一步推广。《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有较好的近期疗效,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入路咽旁颈内动脉的解剖定位与保护,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5例成人头颅标本(10侧)通过模拟显微镜下耳前颞下-颞下窝入路和经鼻内镜经斜坡入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解剖观察,相关数据均采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结果显微镜下咽旁颈内动脉位于前方的腭帆提肌和后方的茎突咽肌之间,两者之间的距离为(14.7±0.4)mm(14.2~15.3 mm);经鼻内镜视角下咽旁颈内动脉位于腭帆提肌的后方
目的探讨前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例前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额下入路开颅手术阻断瘘口,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手术方法。术后采用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手术疗效。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封闭动静脉瘘瘘口。术后2例出现嗅觉减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DSA证实瘘口
颅咽管瘤是颅内常见的先天性表皮源性良性肿瘤,多在儿童和成人的鞍上和鞍内生长。由于毗邻重要复杂结构,手术难度较大。颅咽管瘤的形成及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但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最近的研究显示,牙釉质型颅咽管瘤中的CTNNB1基因及乳头状型颅咽管瘤中的BRAF基因发生突变,这奠定了颅咽管瘤发病机制中的相关分子机制。本文就颅咽管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
目的探讨采用立体定向精准抽吸治疗原发性脑干出血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立体定向精准抽吸术治疗的47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 d复查头颅CT以判断颅内的残余血肿量。术后存在脑积水的患者同时行脑室外引流术。术后30 d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以了解其存活状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目的探讨采用显微手术治疗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ACh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4例AChA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0例患者采用经Yasargil翼点入路进行动脉瘤夹闭术,4例患者采用改良经翼点入路以备去骨瓣减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随访内容为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94例患者共120个动脉瘤,均成功
目的总结应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小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3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FD治疗的110例小型(直径<10 mm)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45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133个动脉瘤仅采用FD治疗,12个动脉瘤应用FD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患者的影像学预后,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发生部位、形态以及血管构筑情况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其对手术预后有重要影响。对于颅内动静脉畸形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是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和提高神经功能预后的必要环节。本文对各型评估工具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期刊
目的探讨脑血管重建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采用颅外-颅内(EC-IC)血管重建术;8例采用颅内-颅内(IC-IC)血管重建术。颅内动脉瘤的处理方法包括术中一期孤立、近端阻断、远端阻断、塑形夹闭、包裹、血管内栓塞及术后二期栓塞。术后评估脑血管重建的成功率、动脉瘤闭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单纯颈内动脉狭窄的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8例于神经外科接受CEA(CEA组),58例于介入科接受CAS(CA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长、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长、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的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以及颅内高压所引起的脑神经损害症状,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有效地控制颅内高压是降低患者早期病死率的关键。本研究采用手术治疗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致颅内高压患者44例,其中16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8例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术后42例症状明显改善,围手术期死亡2例;随访3~36个月,4例患者于术后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