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建:正确看待农药残留问题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国建认为,欧盟对茶叶等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要求越来越严格,但其制定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缺少风险分析依据。我国的标准不是“宽松”,而是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科学合理分析而制定出来的。
  “大家要理性看待茶叶农残问题,不要谈茶色变。”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郑国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4月11日和24日,“绿色和平”先后在其官网发布了《2012茶叶农药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和“立顿”袋泡茶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经对北京、成都、海口等地的茶叶产品抽查检验发现,国内多个知名品牌和“立顿”的产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农药残留。
  对此,郑国建从三个方面回应了该组织所谓的“茶叶农残超标”。
  农药残留和农残超标
  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报告”中没有将检测结果与相关标准进行比对,造成社会各界对检测结果误读,把“农药残留”和“农残超标”概念混淆,引发茶叶消费者恐慌,对此,郑国建回应,“农药残留与农残超标完全是两个概念,茶叶检测出来有农药残留,并不等于茶叶就是不安全的,关键要看是否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
  郑国建表示,茶叶在生长、生产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对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空气污染、汽车尾气、水质污染等影响因素很多,不一定是人为使用造成的。”
  据了解,2002年6月5日,我国农业部颁布第199号令,就已禁止19种农药用于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此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可限量使用的农药标准。我国对茶叶农药使用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规范,茶叶在生产过程中是有规可循的。
  据统计,报告中一共涉及了29种农药残留检测项。郑国建认为,其中绝大部分的检测项只是查出含有农药残留,但这是标准允许范围内的,不属于“农残超标”问题。
  欧盟不是茶叶生产国
  欧盟标准缺少风险分析依据
  当谈到报告里采用欧盟标准来评判中国茶叶时,郑国建表示,“欧盟本身不生产茶叶,他们制定的标准肯定是越严格越好,他们的‘棒子’是用来打别人的。”
  郑国建认为,欧盟对茶叶等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要求越来越严格,但其制定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缺少风险分析依据。我国的标准不是“宽松”,而是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科学合理分析而制定出来的。
  郑国建对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业分会秘书长蔡军提出的“技术壁垒”观点表示认同。他说,“欧盟的标准与我国国标差异化的深层原因在于技术壁垒问题”。
  据资深行业专家分析,此次茶叶农残风波,可能与近年来尤其是2011年我国茶叶出口量、金额再创历史新高等因素有关。“农残问题一直像个紧箍咒一样,成为外界施压的砝码。”
  人均茶叶消耗量有限
  多数农药溶解度小于0.001克/升
  郑国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据统计,我国年人均饮茶量是770克,除以365天,平均下来,人均每天饮茶量才有2克。只要符合国标的茶叶,2克茶所含农药残留量是微乎其微的。况且绝大多数农药都是不溶于水的,多数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小于0.001克/升的。据资料了解,溶解度小于0.01克/100克就属于难溶于水,几乎可以看成不溶。”
  “希望公众要正确、科学地看待农药残留问题。”郑国建表示,从历年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的茶叶质量报告来看,我国茶叶的合格率是越来越高的。近年来,茶叶农残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6%左右。
  针对此次风波,郑国建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各级政府部门、协会、茶企要更加重视农残问题,政府加强监管;二是企业要做好自身把控,抓好产品质量。”
其他文献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茶叶在生产过程中国标低、源头不规范、监管难度大等都是目前的现状。无论这些茶叶是“被农残”还是“真农残”,这些问题都值得整个茶叶产业甚至农产品产业深思。  茶叶种植尚无规范流程  这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检测出的农药中,多菌灵和苯菌灵、腈菌唑和氟硅唑等农药残留,被欧盟定义为有可能影响生育能力、胎儿发育和遗传基因损害的农药残留。  灭多威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剧毒农药。而硫丹毒性
期刊
铁观音异军突起  推荐理由:  近十年来,安溪铁观音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全国茶产业、茶文化中名列首位。安溪铁观音以其非凡独特的魅力迅速传遍大江南北,由原来的区域性消费变成家喻户晓的时尚饮品,成为我国茶产业中最闪烁的明珠之一。“一缕醇香捧予君,甜了友谊醉了心;借问茶香来何处,安溪乌龙铁观音。”现代安溪人正在创造着“点茶成金”的神话,不仅让铁观音闻名中外,更让铁观音造福百万安溪人民。  茶事概述: 
期刊
  
期刊
信阳市高度重视“信阳红”红茶研发和生产工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工作措施成功研发“信阳红”红茶并初步开始规模化生产,呈现出研发生产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  走出去取经  信阳市在开始进行信阳红茶生产论证之时,即开始选派考察组和技术人员赴安徽、福建两省主要红茶产区进行调研和培训,一方面对外地红茶生产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掌握当地红茶生产特点,另一方面培训红茶生产技术人员,学习红茶生产制作技术。同时购买
期刊
陆羽《茶经》中记载:“淮南茶、光州上。”茶圣陆羽告诉人们:作为唐代八大茶区之一的淮南茶区中,光州茶是淮南茶中的极品。潢川在唐时谓光州,现年65岁的潢川人刘祥国是信阳毛尖标准制定参与人之一,把他精制加工的茶叶注册为“光州”品牌,不仅流露出他对茶叶历史的谙熟,更体现出他要励志振兴淮南光州茶的毅力与决心。  3月30日,记者在他承包的潢川国有茶场里见到了刘祥国,刘祥国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干练和繁忙,虽然
期刊
海峡两岸,同祖同根,拥有灿烂丰富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海峡茶俗这方面,更有着多姿多彩的呈现,武夷茶俗、政和茶俗、畲族茶俗、客家擂茶……多民族融合下的茶乡风情,如一幅连绵不断的人文画卷,镌刻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我们从五千年文化中走来,又把新时代的音律,传播到下一次的岁月轮回中。山海之间,有吾浩然之气,就让我们把这悠久深厚的茶俗文化,铭记于生活的漫漫长河中吧。    武夷山茶俗  主人敬茶时,擂茶碗内
期刊
《茶经》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生在南方,特别是福建、台湾之地,更是品质优良,种类繁多。福建省产茶历史悠久,南朝齐时,浦城令江淹赞武夷山为“碧水丹山”,山上所产的“珍木灵芽”皆淹平生所至爱。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八之出》叙述茶叶产区时称“……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甚佳。”也说明福建早已产茶,而且品质甚佳。台湾茶业的历史较短,谈不上历史名茶,但现代名茶倒也是不少。下面就一起去品
期刊
针对目前信阳茶面临的困局,欧阳道坤指出,信阳茶企业亟须突破人才的瓶颈。“信阳茶产业需要人才和智力的支撑。”欧阳道坤说。  原载《信阳金刊》  2010年4月,《信阳金刊》2010茶文化节专刊曾刊发信阳国际茶城运营管理公司总经理欧阳道坤的专访。在专访中,欧阳先生以专业视角,对信阳茶产业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广大读者对信阳茶产业有了更加深刻和客观的认识。信阳召开2012年茶文化节之际,信阳金刊就信
期刊
焚香 煮茶 挂画 插花  陆放翁有诗曰:『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古人对焚香的要求是无烟却香味低回悠长,书斋庭院里,千古文人佳客梦,红袖添香夜读书。素腕秉烛,灯如红豆,一缕暗香,若有若无,流淌浮动,中人欲醉。迷离之中,阅尽多少繁华沧桑,又化作缕缕青烟。香气悠然里,或抱膝观书、或对坐清谈、都是古典中国隽永的意象。  焚香 煮茶 挂面 插花  无论是『芒鞋青竹
期刊
从古至今,一直以来,海峡茶事频繁,涌现出众多热爱中华茶文化、也为海峡两岸交流贡献毕生心力的人士,他们如暗夜中大海航行的灯标,为今日世界之茶事指明前进的方向。正因为有了他们,海峡茶事这朵花才愈开愈盛,成为今日两岸的重要经济支柱。而我们,且真诚地聆听,这每一颗茶之灵魂的心声,在岁月中,期待所有的中华儿女,都拥有最坚韧的茶之品格。    林凤池  冻顶乌龙茶之父  是从林凤池引进冻顶乌龙这个品种以来,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