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研究的生物语言学视角概览

来源 :语言战略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关注典型发展儿童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就能习得一套丰富而复杂的语言系统,其习得背后的机制是什么。生物语言学认为,儿童之所以可以快速、轻松地习得语言,是因为他们的语言习得基于一定的先天结构,而该先天结构是作为人类生物天赋的一部分而存在的。这种先天语言结构通常被称作“普遍语法”,它是儿童语言知识的初始状态,既包含所有人类语言所共有的核心原则,也限定了不同语言之间如何相互区别。这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编码在参数中。因此,普遍语法是一个原则和参数系统。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原则是恒定不变的,不需要通过学习获得;但某个特定语言中的参数设定是需要一定的触发性经验来完成的。
  在儿童正确设定其语言中的参数之前,儿童语言可能会表现出与成人不一样的特质。比如,英语儿童的某些语法可能和英语成人不一样,汉语儿童的可能和汉语成人不一样。但是,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之间的差异是严格受限于普遍语法所构建的假设空间的。换言之,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之间的差异遵循人类语言的自然衔接,表现为人类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比如,在参数设定的过程中,英语儿童可能在某一时间段内使用了德语的语法,汉语儿童可能在某一时间段内使用了英语的语法。这一观点被称为“连续性假设”(Continuity Assumption)。支持连续性假设的证据也被看作对生物语言学视角的验证。
  当儿童的语法不同于成人时,儿童就需要重设导致差异的语言参数。参数的重设需要触发性经验,即成人语言输入。足够多的成人语言输入作为参照,可以让儿童检测到自己的错误,并意识到他们给某个参数的赋值与成人不同,需要重设参数。成人语言输入对应两类可检测错误。第一类与语言形式相关,包括在当前习得阶段儿童语法所不能生成的语言形式;第二类与语言形式所表达的语义相关,在特定的习得阶段,尽管儿童可以产出某些语言形式,但他们却不能赋予其与成人语言相同的语义。我们知道儿童通过语言形式所出现的会话语境来推断该形式的语义,但目前针对这一推断过程内在机制的研究还远远不足。
  生物语言学认为,儿童如此快速、轻松习得语言还有另一个原因,即普遍语法中所包含的核心原则使儿童可以同时习得多组不同的语言特征,而不是去逐一习得零星和分散的特征。这样的习得方式极大地加速了语言习得的进程。普遍语法中所包含的原则是深层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集成了对诸多表面上看似不同的语言现象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从而使得儿童同时习得多组语言特征成为了可能。在这些深层原则的指导下,儿童能够快速、高效地习得母语,也大大降低了他们从监护人那里获取语言经验的需求。这也是生物语言学框架和其他语言习得理论框架的最大不同之一。
  生物语言学框架提供的是一种有关儿童语言习得的因果理论,它希望解决的问题是:是什么原因让儿童可以习得语言,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显然,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看儿童所能接触到的成人语言输入,并不能找到该问题的答案。生物语言学认为,指导儿童完成语言习得的是比语言输入更为深刻的普遍语法的核心原则。语言学家们通过搜集和分析不同的语料(包括一些关系较为疏远的语言)以及不同语言背景的母语者对相关语料的判断,来抽象和总结出普遍语法的核心原则。这些核心原则需要能够解释如下现象:(a)为什么母语者判定有些语言形式可以接受,而另一些则不可以接受;(b)为什么母语者判定有些语言形式具有歧义或者某些特定的语义,而另一些语言形式则没有。与语言学家不同的是,儿童并不能接触如此丰富的语料,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只是本地母语者产出的语言形式,并且大多数语言形式在其使用的语境下只对应一种语义。没有语料告诉儿童,哪些语言形式在一种语言中是不可接受的,或者哪些语义不能被赋予到某些特定的语言形式之上。简言之,儿童所掌握的能够用于构建语言原则相关假设的语言材料极其有限,但是他们却可以在短时间内习得一套丰富而复杂的语言系统。儿童语言习得早期所获得的语言知识远超外界语言输入所能提供的信息。这种语言输入和语言知识之间的巨大差距通常被称为语言习得的刺激贫乏论(poverty-of-the-stimulus arguments)。
  生物语言学框架提出儿童的语言输入缺乏负面证据(negative evidence)。负面证据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指出哪些语言形式在本地语言中是不可接受的,另一类指出哪些语义是本地语言中的某些语言形式不能表达的。一般认为,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缺乏这两类负面证据。缺乏负面证据可能会引发潜在的可学性问题,因为我们很难解释儿童是如何使用一般学习机制来决定在本地语言中哪些语言形式是不合法的,哪些语义是不可接受的。生物语言学视角下的儿童语言习得避免了以上可能出现的可学性问题,因为它假定儿童先天就具备了普遍语法中规定的核心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告诉儿童哪些语言形式是合法的,哪些语义是可以接受的。那些不可接受的语言形式和语义也都被编码在这些原则里。这些原则限定了普遍语法可能的假设空间,也就是限定了人类语言的核心属性。在缺乏负面证据的情况下,儿童仍然能够习得关于语言中不可接受的形式和语义的知识,这构成了刺激贫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语言习得并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对语言经验的归纳,或者是一种超越个人语言经验的投射。超越语言经验的投射只是儿童语言习得的一个方面,很多时候儿童无法实现超越经验的投射,因此,可行的儿童语言习得理论必须解释这个问题:为什么儿童只在一定程度上投射他们的语言经验,而并不过度投射?生物语言学的解释是,儿童的具体投射路径和程度都是由先天的普遍语法所决定的。
  所有語言都包含一些不受普遍语法原则所限制的半特异性结构。所有语言习得理论都认为这些半特异性结构是边缘结构,儿童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掌握。一些学者认为,儿童用来学习这些结构的机制也通用于学习核心语言现象,但在生物语言学框架内核心现象是通过普遍语法获得的。也有研究者认为,核心语言现象和边缘语言现象的差异仅仅在于程度有别:前者比后者更规则、更高频。如果以此作为理解核心和边缘现象差别的出发点,那么一个自然而然的推论便是核心现象更容易被习得,因为研究发现,儿童更容易在语言输入中发现规则性的特质或者特定规律(例如词汇的边界)。根据该观点,儿童显然可以使用相同的机制来提炼其他类型的规律,包括从复杂的语言事实中提炼语法规则。
  正如之前提到的,生物语言学框架对语言现象有着不同的理解,认为语言现象本身并不存在核心与边缘之分,而能够把不同语言现象贯穿起来的核心便是普遍语法中所包含的原则。利用这些原则,就可以把看似不相关的语言现象和语言特征统一起来。就像所有科学领域的原则一样,生物语言学框架采用抽象的原则统一解释看似不同的语言现象,从而大大减少了儿童在习得这些不同语言现象和特征时对外界语言输入的依赖,并极大提高了习得相关现象和特征的速度,因为一条普遍语法中的核心原则可以指导儿童同时习得多组不同的语言特征。
  跨语言的研究发现任何一种母语背景的典型发展儿童在3~4岁时都基本展现出了稳定的语言能力,他们可以使用丰富的语言结构与他人对话,也可以准确理解和判断他人使用的语言结构所表达的语义内容。儿童语言习得展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不同母语背景的儿童都经过了相似的语言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儿童在出生后的短短几年内就掌握了复杂的语言知识,这些语言知识远远超过了外界语言输入所能提供的信息。所以,生物语言学框架的一个基本逻辑是:儿童习得复杂语言知识的时间越短,就越能够排除他们依靠通用学习机制从外界语言输入中提炼语言规律从而获得语言知识的可能性。50多年前,语言学家Roger Brown提到语言发展就如同一个生物过程,就像存在一种微观的语言细胞,这些语言细胞通过分裂、组合,然后再分裂、再组合,形成语言结构。而生物语言学框架的提出就是为了解释为什么儿童语言的发展会表现出这样的生物属性。
其他文献
经过语言学人15年来的不懈努力,语言生活的研究在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在中国语言研究的语境中,李宇明《语言生活与语言生活研究》(《语言战略研究》2016年第3期)提出了“语言生活”的9个范畴,即“语言运用、语言知识的运用、语言技术的运用、语言学习、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术的学习、语言研究、语言知识的研究、语言技术的研究”。这个理论体系不仅包括社会语言学研究所关注的议题,如语言接触、语言使
期刊
一、品味“桃子”,传承薪火    著名诗人韩作荣对诗歌曾经做出非常精彩的界定,他认为这世界只存在两种诗:一是从感觉、感知和感受状态这审美的角度进入的诗;二是从真理和历史的角度把握艺术本质,从非美学角度思考艺术本身的诗。这也让我想到两个比喻,这两种诗,一种是桃子,另一种是核桃。  而我们,若想让诗意重新栖居课堂,就必须觅渡桃源,然后由浅入深,让学生们先学会从审美的角度入诗,品味甜美的桃子,找到新诗和
期刊
新课程理念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呢?那就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主要是小组合作,那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呢?  首先是创建学习小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来分组,
期刊
一、有的放矢原则    准备班会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班会的主题,并且围绕主题把握内容,设计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班会的目的很明确,从大的意义上讲是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从具体要求上讲,又要明确教育什么,教育到什么程度。  确立班会明确的目的是开好班会的首要前提,但在班主任实际工作中,这个原则容易被随意性替代。有时候班主任觉得“该开班会了”才去开班会,因此班会的目的并不明确,由此而确定的“目的”常常是
期刊
一、侧重听、侧重说,强化语音听说训练    1.借助录音教材,进行普通话语音训练  语音这东西,一旦离开了发声体,稍纵即逝,无踪可觅,无迹可寻,只有通过感性示范,才能给学生以明晰的印象。教师由于自己的口语素质以及对课文朗读的理解和把握的差异,往往对听说训练造成一些偏差。而课文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等语言专业工作者经过认真揣摩、反复推敲后制作而成的优秀语言作品。它用准确、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转换了书本上
期刊
很多学生由于读书少,思路狭窄,闭门造车,自然写不出新颖别致的文章来。叶老曾指出:“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广泛的阅读材料,不限于语文学习,而泛指一切知识和文化的积累阅读。只有在广泛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丰富的阅读感悟,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订阅一些具有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的报刊杂志,并专门在每周开设一节读书课,让学生读他们想读
期刊
一、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
期刊
[编者按]中国艺术传统中,诗画难分,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的基石;而在中国画家看来,笔墨、线条等之于绘画,恰如语言之于诗歌。本期“语言跨界谈”邀请到三位艺术评论大家,从诗与画的角度谈谈语言。  清康熙年间南书房内阁学士高士奇常向康熙皇帝讲:“诗文各有朝代,一看便知。”康熙“甚疑此言”,后来才有感悟。他说:“今朕迩年探讨家数,看诗文便能辨白时代。”此事见于高士奇
期刊
浙江大学立足文理综合、学科齐全的特点,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坚持文理交融理念、前瞻布局交叉领域、支持学科交叉研究、激励学术创新发展,着力推进学校文科研究范式转型和学科交叉会聚融合。  一、出台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度  学校在“十三五”规划、“‘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和历次文科大会文件中,均围绕跨学科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或指导性意见。2008年首次文科大会即强调“学科综合交叉”。2016年发布《浙江大学“
期刊
1859年,柴门霍夫出生在波兰北部一座叫作比亚列斯托克的城市,这是一座聚居着波兰人、俄国人、德国人和犹太人的多语城市。柴门霍夫见证了欧洲在工业革命与科技发明推动下,人口流动与贸易往来日趋频繁,现代意义上的城市逐步繁荣发展起来的过程。当时的欧洲城市,在1851年伦敦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之后,正日益彰显出国际化城市海纳百川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与财富的新姿态。但正当普罗大众沉浸在对美好城市生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