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壶关红梅秧歌剧团发展史调查研究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yg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关于壶关红梅秧歌剧团的调查研究,是以原剧团演员的口述史为主要依据进行的。该剧团已于2018年底解散,现将之前的调查资料做整理留存。红梅秧歌剧团的前身是1960年壶关县人民政府组织成立的壶关秧歌剧团,该剧团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改革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本文将对壶关红梅秧歌剧团曾经的演出、剧目编创、演员规模等内容做梳理。
  关键词:红梅秧歌剧团 壶关秧歌
  壶关红梅秧歌剧团成立于2016年8月,由壶关县桥上乡马安驼村人郭振方组建,在剧团运营期间,特聘原壶关人民剧团美工郭李铭为带班,原秧歌剧团艺人栗良菊为导演,郭贤书为乐队指导,对当时剧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壶关秧歌,就其定名来看,有很强的地方性色彩,它发源于壶关县,以当地的民间风俗、婚丧嫁娶、道德故事作为素材,加以本土方言创作而成,演出形式多样,与其他民间音乐一样,是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被批准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名录的民间音乐种类。也正是由于这些特性,使该艺术形式在当地流传开来,并于节庆和娱乐时演出。而作为承载演出的秧歌剧团,则是发展壶关秧歌的重要保证,但可惜的是,该剧团在2018年底宣布解散。
  一、剧团发展史
  红梅秧歌剧团是在前壶关秧歌剧团的基础上成立的,先就其之前的剧团发展情况做时间梳理。
  1960年10月,壶关县县政府组建剧团,并以地域对当地的秧歌小戏进行命名,壶关秧歌及壶关秧歌剧团正式出现。该剧团对秧歌的伴奏、板式结构、唱腔及行当,做了改进,编演了许多壶关秧歌剧目,有《侍女登科》《双许亲》《打酸枣》等,受到群众喜爱。此后,剧团经过了八年的发展,于1968年7月解散,调离了剧团的工作人员,剧团财产也被变卖处理。这是壶关秧歌剧团经历的第一个形成与发展时期。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壶关县人民政府重新组建了壶关秧歌剧团,这是该剧团经过了十年的空白期后,再一次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要求,剧团工作者从唱腔、剧本、伴奏等方面,对演出剧目及作品做了改进和调整。音乐上采用了其他剧种的唱腔,剧本创作上借鉴吸收了许多文武曲段,乐队配置上添加特色的乐器伴奏,并且根据男女声音域的不同,做了同腔异调音乐唱腔处理。剧团重组初期虽仍以整理排演之前的传统剧目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演出的地域范围有所扩大,从长治地区到晋南的十几个县和晋中地区以及相邻河南省的部分县市,在当时都推动了壶关秧歌的发展。这一时期也是壶关秧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现了一批优秀导演和音乐工作者,为剧团和壶关秧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在1988年前后,受影视类节目和流行音乐元素的影响,剧团走入了低谷,因待遇问题,大批的演员选择跳槽。为了剧团的生存和发展,秧歌剧团也丰富了演出的剧种类型,开始编演上党落子等其他剧目,但仍然没有撑到兴起,剧团于2000年再次解散。这是经过第二阶段发展的壶关秧歌剧团,也是在持续坚持中时间段最久的发展时期。
  2016年8月,壶关县红梅秧歌剧团继原壶关秧歌剧团退出文化市场三十年后,重新成立,虽然该剧团受到壶关县委宣传部、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但它还是在经历了改革、创新,甚至获奖等荣誉后,于2018年底落幕。
  二、剧团演出剧目及演员
  关于壶关红梅秧歌剧团的资料及口述史整理,主要从编创的剧目、演员的规模两方面进行。
  (一)演出剧目整理 作为留存的资料整理,演出和编创的剧目是具有学术价值的。壶关红梅秧歌剧团演出剧目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剧目,内容以民俗、道德伦理为主;另一种是现代剧目,以时代主题新戏为主。传统剧目主要是恢复的壶关秧歌经典剧目演出,如《待女登科》《天齐庙》《打酸枣》等;新编演的现代剧目演出后反向很大,2017年获得山西省戏曲家协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和山西省林业厅颁发的“红梅秧歌剧团优秀剧目奖”两枚奖杯。其中,新创现代小戏《真假山神爷》获得长治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护林防火”活动一等奖;大型现代戏《闷葫芦借官》获得长治市宣传部颁发的“壶关县红梅秧歌剧团脱贫攻坚剧目”一等奖;同年4月,现代小戏《床前孝媳》在长治市文化馆非遗办获得宣传美德传承孝道三等奖。可见剧团运营的两年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就演出剧目做以下列举:
  1.编演的传统剧目包括:《凤英女上街》《三栈灯》《审诰会》《侍女登科》《王贵与李香香》《天神庙》《苏梦梦》《偷香瓜》《桃园结义》《白簪子》《油堂断》《烧郭府》《双许亲》《打杨桃》《梁山伯与祝英台》《借驴》《陈双双》《韩一娘》《五女兴唐传》《桐叶》《锁》《孔雀东南飞》等。
  2.编演的现代剧目有: 《红灯记》《江姐》《阳光大道》《老队长》《开大门》《军令》《一个未婚妻》《渡湘江》《买梨》《施肥记》《伞》《云红岭小兵》《公公与媳妇》《送砖头》《老会计》《修楼》《爱在不言中》《沙滩路跑》《偷驴》《教书匠》《三度情》《白玉欢》《儿行千里》《摘玉米》《牛方胜》《赶牲口》《姐妹》《愚公移山》《洗裹脚》《背板凳》《小郭参军》《亲哥结婚》《情满山乡》《思夫》《红军瘦子》《植物园》《血仇泪》《观灯》《十五贯》《汾河颂》《麻蜂》《送货单》《白毛女》《一棵梨树》《一个家》《一壶泉水》《好姑娘》《第一书记》《白发老娘》《闷葫芦借官》等
  从以上剧目可以看出,大多数编演剧目以群众熟悉的故事内容作为创作的源泉,而故事情节则通过现实生活做引申和铺垫,从而反映故事寓意与主旨,是符合大众审美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戏曲作品。
  (二)演员规模 剧团建立到发展的两年多时间,离不开演职人员的工作和努力,现将主要的演职人员名单做分类梳理。
  三、劇团变迁的思考
  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是音乐学界始终坚持和努力的任务,从壶关红梅秧歌剧团的发展和兴衰,可以预见一些地方剧团的现状与未来。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能主观地评论它的好与坏,但就目前所调查的情况了解到壶关秧歌并没有因为红梅剧团的解散而消失,它仍流传发展,在本地区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也有作曲家的新剧目编创演出。   现下,如何让壶关秧歌更好的继续发展,是该剧种和音乐工作者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资料的收集与保存 以红梅秧歌剧团为例,应该做到更好地将该剧团相关资料整理保存,尤其是所创作演出的剧目、剧团的发展史等。作为壶关秧歌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红梅秧歌剧团有着它的时代性贡献,也是研究壶关秧歌最直接的一手资料,因此,对于壶关红梅秧歌剧团的资料整理与保存是非常需要进行的工作。
  (二)继续传播和发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壶关秧歌的发展有其指定的传承人,但要做好保护壶关秧歌的工作在于如何培养一代代的传承者。这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需要从学校教育、专业戏曲创作者和工作者入手,在剧目编创、演员培养上,尽量与地方性艺术学校和戏曲学校合作,发挥地方性优势,从创作者的剧目编写、演员的人物塑造、乐队的配置等方面进行专业性的高素质培养,并聘请民间艺人进行实践指导,以时代为背景,创作新的作品,提高时代性和更广泛的青年群体的可接受性,这是要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三)地方民间音乐进校园 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這一观点,是我们一直强调和提倡的,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组成部分。作为地方民间音乐剧种,壶关秧歌的演出与音乐形式的分析研究,应该结合上党地区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与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晋东南鼓吹等民间艺术形式一起做进入校园文化演出的普及工作,从教育入手,让广大学生了解家乡艺术,这样既能促进传统民间音乐形式的传承与发展,也能推动传统音乐形式的改革创新。艺术工作者们可以思考以什么样的改革形式,让这些民间音乐形式像《青春版牡丹亭》那样,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宋锋,李雁云.秧歌音乐[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
  [2] 薛艺兵.民间吹打乐的乐种类型与人文背景[J].中国音乐学,1996(28).
  [3] 韩军.山西戏曲唱腔体式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4] 张宏.壶关秧歌的考察研究[D].太原: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12).
  基金项目: 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 山西壶关秧歌剧目编创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8B24);长治学院校级一般课题 《壶关秧歌调查研究》(项目编号:ZC201806)
  作 者: 孔令玲,硕士,长治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音乐学;郭肖雷,本科,忻州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音乐。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要:同样是20世纪经历过战火纷飞的作家,日本作家太宰治和法国作家加缪揭露社会荒谬、叩问人性,都塑造了无法真正融入世界的主人公形象。太宰治《人间失格》中的大庭叶藏与加缪《局外人》里的默尔索都遇到过相似的困境。尽管如此,由于作家视角和时代背景的不同,大庭叶藏与默尔索是以不同的方式来反抗世界。但即使以不同方式对峙,他们都是在保护内心最纯真的天地。  关键词:大庭叶藏 边缘人 默尔索 局外人  第二次世
摘要: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集《英格兰流年》之“神”就是对地域与历史苦难的超越,一种诗意的哲理表达,一种“六经注我”的主体性,这就是散文现实主义的崇高性。所谓散文现实主义指的是散文创作的一种手法,以散文的文体精确细腻地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描写生活,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散文現实主义属于记忆,记忆源于作者切身的经历与体验,它的崇高性体现在将个人记忆上升为文化记忆和审
摘 要:器物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外现。文学作品中存在许多物质性因素,这些物质性因素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思想或内涵。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它所呈现的器物异彩纷呈。本文以鼎和锦为例,以此来探析器物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意义:一方面器物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器物是小说结构的预设。  关键词:《红楼梦》 器物研究 鼎 锦  器物指的是与人的衣、食、住、行相关的有质、有型、有彩、有特定用途的劳动产
摘 要: 隐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女作家,其作品表达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在代表作《海滨故人》一文中,作家表达了对异性婚恋能否真正达成女性解放的怀疑,将目光投向了姐妹情谊的书写。姐妹同盟提供了女性认识自我的平等空间,女性在其中为彼此提供情感慰藉,进行着精神交流,不断思索新式女性如何在社会中求得自己的地位。尽管姐妹情谊因异性婚恋的冲击而烟消云散,但作家对姐妹情谊书写的关注、对女性自我价值追寻做出的探索,
摘 要:香港作家钟毓材有印尼万隆、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美国、泰国等多重流散,这也促成其多元的流散书写格调。他的新作《人间别样的情与爱》是一部散文诗体小说集,从体裁与题材都有别样呈现,是集流散体验与流散书写于一体的华文流散文学佳作。作品透过抒情主人公主要呈现出自我流散、华侨华人流散、跨族群流散的三种形态。  关键词:香港文学 华文文学 钟毓材 流散 小说  世界华文文坛,钟毓材是一位有着多重流散经历
摘 要: 郁达夫《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经典名篇,当下对其研究多停留于“悲秋”与“颂秋”的把握上,而反复细读,这篇短短的散文蕴含了郁达夫的生命态度与生命追求,其中表现的既有郁达夫中国传统文人的温文散淡、谦和中节的风致,更有因生命易逝,而对“极致”之美的极致追求。  关键词:郁达夫 《故都的秋》 生命意识  据郁达夫日记记载,《故都的秋》是为应朋友索稿催促,而于1934年8月某天上午挥笔而就。看似仓促
摘 要:萧红的作品不同于同时期作家的创作风格,具有独特性。她继承了“五四”时期对“人”的关注,在童年经历、情感生活及时代变化的影响下,从生活的表象出发,着力描写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女性、农民和儿童。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塑造,萧红表达了对此类形象的同情,批判了国民麻木无知的劣根性,抨击了封建传统对社会的毒害,具有深刻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萧红 弱者形象 弱势书写  作为现代文学史中极具个人特色的女作家
摘 要: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散文集《病隙碎笔》倾注了史铁生对于人生诸多形而上问题的思考和关怀,他以自己独有的言说方式,赋予作品以精神文化价值和永恒生命力。《病隙碎笔》的写作时间是在史铁生罹患尿毒症之后,虽然字里行间充满着病隙间的杂语,但在行文中看不到丝毫因病痛折磨的个体哀矜。史铁生在与疾病相互纠缠搏斗的过程里,加深了他对于生死和存在的思考,对于信仰、爱情和个体存在等诸多方面的
摘 要: 君士坦丁是罗马帝国历史上第一位承认基督教合法地位的君主,无论是在罗马帝国还是基督教的历史上都是为关键人物。尤西比乌斯为君士坦丁所作的《君士坦丁传》一方面是为了歌颂君士坦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流传于后世,使后来者坚定对基督教的信仰。  关键词:君士坦丁 尤西比乌斯 罗马帝国  一直以来人们对《君士坦丁传》这部作品褒贬不一,不少学者认为这部作品着重于歌颂君士坦丁其人而没有准确的记录史实,并不能
摘 要: 现代以来照片、影像、西洋插画等代替传统手绘画进入传播媒介和公众视野,视觉叙事与文字文本在报刊中必然形成某种重要的“互文性”,而从视觉叙事和语言叙事的双重向度进入现代报刊,能够凸显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前现代性和全球化图景并置的独特文化景观。而视觉叙事具有身体在场性,可以成为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的一种文化隐喻,突显其身体伦理的政治性。  关键词 : 视觉叙事 《点石斋画报》 《良友》 现代性 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