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bil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在中国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甚至牙牙学语的孩子也会背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只有二十個字,明白易懂。似乎不用译成现代汉语,现代的人就完全可以理解李白的思乡之情。但这里真的没有问题吗?我看未必。
  这二十个字中有一个“床”,有的书解释就牵强附会,以今释古,于理不通。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唐诗三百首》中这首诗的题目为《夜思》,没有任何解释。顾青编撰的中华书局2005年3月版《唐诗三百首》,这首诗的题目为《静夜思》,有注释,有集评,但没有对“床”的解释。俞陛云著的《诗境浅说》中,对这首诗的写作技巧做了说明,但没有谈“床”字,评论中,评论中有这样的话“偶见床前明月,一触即发,正见其乡心之切”,对“床”字没有解释。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很明显把诗中的“床”字解释为现在的卧具“床”。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如果“床”就是现在的卧具“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么明月是如何进入室内的呢?是透过窗户射到床前,当时的窗户能不能透过皎洁的月光呢?不能。因为李白762年病逝,当时还没商品玻璃,在公元12世纪,中国才出现了商品玻璃,因此当时的窗户不可能是玻璃的材质,可能的应该是纸,纸的透光性能不可能让月光射到地下如霜。能不能是打开窗户呢?这里有几点说不通,第一是当时的温度有没有必要打开窗户;第二是既然打开窗户,那为什么又联系到了“床”呢?似乎符合常理的解释是李白在床上休息,那么问题又来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个人在“床”上休息能做到的吗?这是不符合常理的。综上所述,“床”不应该是现在的卧具“床”,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当时李白不是在室内,而是室外,那么在室外,“床”如果是现在的卧具“床”,就更不符合常理了。
  现在已经可以确定,当时李白不是在室内,而是在室外,那么“床”就应该是室外的一件物什,是什么呢?
  费振刚等评注,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9月版的《唐诗三百首》中,这首诗的名字是《夜思》,对“床”给的解释是:井上木栏。《辞海》中有这样的解释,“床”,井上围栏;《辞源》中也有这样的解释,并都引用了《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作依据。这下清楚了,李白在室外井旁。
  大多数人把《静夜思》解释成这样: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射到床前,好像是洁白而寒冷的霜铺在地上。抬头看看明月,低下头想起了远在天边的家乡。现在看来是错了。
  我想当时的情形应该是这样,唐代大诗人李白作客他乡,深秋的夜晚喝了几杯酒后独自漫步在庭院里,不觉已走到了井边,井口围着栅栏,月光冷冷的洒在地上,也洒在了井上围栏旁,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看到一轮明月,低下头来,想起了他的家乡,不禁黯然神伤……这时庭院是寂寥的,皎洁的月光,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看似明白的事物,不一定就真的那样,做为教师,不可不察,否则以讹传讹,就会误人子弟。
其他文献
班主任是一所学校里全面负责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级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班主任是凝聚一个班级学风、教风、班风的指向标和可靠力量。近年来,由于“打工潮”的影响,不少家庭夫妻双双外出务工,把子女甩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或者寄养在亲朋好友家,从而造成了一大批“留守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缺少关
期刊
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急速发展,信息的传递由最初的信件转换现在网络传输。“写字”二字已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慢慢淡化,从而忽略了学生人对写字的加强, 作为启蒙者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经过多年的教育生涯,以自身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也就是说兴趣是很重要的,比如说要你去做一件事,恰好你对此事非常感
期刊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倡导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能力,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學实际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活跃的要素。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期刊
现在的中学生学习物理普遍地感到头痛,似乎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于有的学生惊呼:我在学习上物理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而收获最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差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学生都有一定收益。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要达到的目的是:自觉,果断,敏捷,坚韧,自制。对于教师来说,
期刊
如何搞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使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家长应做好幼儿入学的准备工作  “幼小衔接”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做好衔接工作,使幼儿高高兴兴入学。家长应了解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不同:幼儿园的教学方法是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而小学教育教育与幼儿园不同,家长在调整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时要激起幼儿上学愿望,让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和知识本身的魅力,适当地调整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时时注意激发学生沉睡的兴趣,做到“课开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会随着你的努力日增月。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
期刊
炎炎夏日悄然离去,习习凉风带来金秋的脚步。初秋,一个金色的季节,一个收获、回报的季节。在这个美妙的季节里,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迈着轻盈的步伐缓缓走来了。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你辛苦了!”早上,我一到教室,就像歌星一样被鲜花簇拥着,整个讲台顿时成了花的海洋。鲜花、塑料花,玫瑰、百合,红色的 、黄色的 、粉色的……应有尽有。在孩子们的祝福中,在鲜花的映衬下,我的脸庞微微泛起红晕,不光是被幸福笼
期刊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而语言是人的思维表现形式,语文教学始终离不开各种  思维方法。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语文老师如何让学生更聪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语文教师传授语文知识学生当然重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让学生受益终生。思维能力的范围很广,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在将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点滴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举一反三,
期刊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之所以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的共识,是因为它既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又有独特的思想渊源和理论依据。它是一些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积淀演变而形成的育人理念,它蕴含着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理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杰费里·普费弗与萨兰奇克的资源依赖理论的部分精髓。而“工学结合”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在于课程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阵地。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语句表达不清,长篇大论却不知所言。学生习作时,为何会遇到这么多的问题呢?这与学生的阅读水平、生活素材的积累、语言表达的基本功等有着极大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阅读也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渠道,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  一、广泛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