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学批评的要素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和社会各界对文学批评投寄许多要求与期待,当前文学批评的加强可从其六大要素着手:一是对文学作品或相关现象的独具只眼的艺术发现,二是借文学作品评论而表达社会关怀,三是通过文学作品而接续传统链环,四是拥有艺术公共领域中的艺术公心,五是呈现批评者的独特批评个性,六是自觉地成为作品艺术世界通向读者和文化传统之间的融合使者。艺术发现构成文学批评的起点,社会关怀、传统链环、艺术公心和批评个性等共同构成其同时展开的四条路径,而融合使者则是文学批评的目的地。如果批评者们都自觉向上述要求靠拢,就可以形成新的文学批评合力。
其他文献
ISBN 978-7-5201-8451-9本书以族别为类,以作家生年为序,全面搜集整理明代少数民族散存诗文文献,将分存各地的明代少数民族散存诗文文献力争进行科学规范的整理,从而有效地保护传承明代少数民族诗文文献。书中叙录内容主要是作家简介,包括生卒年、字号、族属情况、籍贯、科第、仕履、师承、学术渊源等;创作基本情况即文学活动、别集及作品存佚情况;作家生平资料,主要依据正史,笔记,金石资料,史志目
期刊
中国现代作家书信存在“公”“私”之别、“书”“信”之别。当书信仅作为人际传播影响个别人,它只是私人空间的私人文本;当书信被编入文集、全集,就从私人空间转向公共空间。从鲁迅文集、全集编纂,可以发现,相对具有公共性质的“书”与更具私人性质的“信”出现分离,前者收入文集、全集均无阻碍,后者成为文集辑佚对象,且部分长期在全集中失收。现代作家书信如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原信,最终成为文集辑佚、全集编纂的对
近年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逐渐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的种植、管理、采收过程中引入数字化农业生产技术,不仅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益,还可降低农户农田作业强度,推动农业生产趋于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基于数字农业的特点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生产规模化的优势,通过阐述兵团第六师数字农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总结出数字农业技术在当地推广应用的主要难点在于缺乏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和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基于中国文艺特别是中国新文艺的实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多层次、多方面系统论述了文艺的本质特征,指明了人民文艺的历史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而成为中国人民文艺发展的理论指南和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光辉里程碑。毛泽东思想和他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关文艺论述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创造具有重大的影响,对于我们攀登文艺高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经过80年的阐释和传播,已经从一种战时文艺理论发展为贯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整个过程的“人民性”文艺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的确立不只是其自身发展的结果,更是与其生生不息的跨时代阐释、传播、发展及其体制化过程紧密相关。《讲话》文艺思想既来自马列主义的理论资源,也来自中国革命和变革的社会实践,二者共同构成了这一思想体系生成发展和实践传播的逻辑基础。《讲话》是一种历史事实
方玄绰的“差不多”说乃是鲁迅人生经验的结晶,是人互为奴隶的困境之缩影。在胡适勾画出“好人政府”的蓝图、引起舆论关注之际,借助“差不多”和《尝试集》,鲁迅和风头上的胡适开了一个小小玩笑,而在这戏谑背后,更隐伏着“知”/经验型思维与“行”/理念型思维的对立和颉颃。《端午节》主题从私域延伸至公域,在整体上呈现出弱虚构性与强观念性,这也可以作为理解鲁迅“家庭小说”的切口。
“人民”作为阐释共同体,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意义创造者与守护者,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体认者与信守者。正是经由“人民”这一特殊“阐释共同体”的持续意义建构,社会主义文艺的意义才得以最终生成。社会主义文艺遵循“由谁创造,由谁阐释”的基本阐释学原理,决定了“人民”的本体内涵因时而变的不同意义生产逻辑。自1942年“人民”作为社会历史本体观念的正式确立至今,“人民”概念经历了由“作为革命和建设”的人民,到
近年来,随着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黄河流域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共同探讨的话题。文章通过对国外关于流域生态水文、水资源水质水量调控及生态修复的梳理和对国内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解读、方法论指导及水资源方面专项研究的梳理,完善了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并总结出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中,对世界文化新潮的有效汲取固然不可或缺,但“传统内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越文化“近传统”蕴含的叛逆道统、注重变革的精神,曾长期影响我国的思想文化界;越地的面海区位优势,养成作家外向拓展的精神品性,造就内外共振的文化效应;而越文化在传统格局中的新变,也形成一种历史流转的文化精神。这些特征,恰好与越地作家群体开创中国新文学的卓越建树形成同构对应关系。由此可以看出:越文化是中国文
郭沫若和戴望舒是情绪节奏学说的代表人物,郭沫若认为诗是对情绪自然消涨的直写,戴望舒认为诗是对情绪抑扬顿挫的曲写。闻一多和朱光潜从生理和心理角度阐释了情绪成为节奏的可行性,接受者依据诗歌节奏的“模型”,形成心理“预期”,继而根据“预期”的满足与否,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心理状态,同时由于“动作趋势”的作用,生理也与心理节奏产生应和,从而完成情绪的生成和传递。“预期”满足与否是情绪节奏生成的关键机制,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