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总比对抗强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wei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中欧双方已就纺织品贸易达成协议,但由此摩擦引出的一些问题仍很耐人寻味。
  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中国引进高新技术的最大来源地;外国在华投资中,欧盟排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这三个因素是中欧关系中长期起作用的因素。而且,我们现在还期待着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的禁令,这个问题一旦解决,将会对中欧贸易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的贸易有很大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在中欧贸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军民两用技术、产品,其实这些技术、产品我们买进来主要还是民用,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非常敏感,怕我们用于军事方面,所以就对我们设限。如超大型计算机。我们的天气预报不准,是因为我们的计算机不行。如果美国卖给我们那种超大型计算机,对我们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对我们的农业发展都会有很大的作用。但美国人总认为我们买这种计算机会用于军事、太空方面,就是不卖给我们。如果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军民两用的技术、产品贸易就会放开,就会大大促进中欧贸易。
  
  两处小摩擦
  
  目前中欧贸易方面有两个问题:一是服装、纺织品,二是鞋。第一个问题已达成了协议,取得了“双赢”的结果。至于第二个问题,欧盟目前已宣布对中国出口到欧盟市场上的鞋实行监控。
  虽然中欧双方已就纺织品贸易达成协议,但由此摩擦引出的一些问题仍很耐人寻味。2004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纺织品105亿美元,约占中国对欧盟出口的10%;出口到欧盟的鞋22亿美元,占中国对欧盟总出口额的2%。所以,纺织品和鞋加起来,也就占我对欧盟总出口的12%。从这个角度讲,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是小摩擦,是局部的摩擦。另外,按照欧盟的统计,2003年,中国的服装占欧盟服装市场的18%,中国的纺织品仅占欧盟纺织品市场的10%,还不如东欧国家和土耳其对欧盟出口的纺织品多,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不能说欧盟市场上“充斥”着中国的纺织品。为什么欧盟愿买东欧国家或土耳其的服装呢?因为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就可以大大减少这些国家到欧盟国家的非法移民,说到底,还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
  
  主要责任在欧美
  
  今年1~4月,特别是一季度,中国对欧美的纺织品出口增势很强。这里既有欧美方面的原因,也有中国方面的原因,而欧美没有认真贯彻执行世贸组织有关纺织品贸易的具体安排则是最重要的原因。1994年从《多种纤维协定》过渡到《纺织品与服装协定》时,是给了欧美一个过渡期的,即欧美放宽纺织品配额要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这样就能使其纺织业和市场能经得起外来纺织品的冲击。但很遗憾,美欧没有执行这样的过渡安排,一直拖延到2005年1月1日,致使欧美纺织业到现在也是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一旦放开,就使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对欧美出口的纺织品大大增加。从中国这方面看,中国的纺织企业不相信欧美在纺织品问题上会真的贯彻自由贸易的原则,都认为欧美今年下半年一定会设限,所以就抓紧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拼命地出口。今年我在广州春交会上发现,我们很多纺织企业下半年的单子都不接了。这也促使短期内出口激增,即所谓的“井喷”现象。这种事情实际上是授人以柄。我很赞同WTO总干事素帕猜所言。他说,对待中国的纺织品欧美不能太性急,中国的纺织品是否会给欧美造成损害,要看一年的时间。下半年中国对欧美的出口肯定会大幅度下降,整个全年的纺织品出口不会比去年增长很多。
  
  权利与义务要平衡
  
  纺织品贸易回归WTO自由贸易框架下,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经过15年艰苦谈判、付出了巨大代价后应享受的权利。中国的关税从1992年的算术平均43.2%降到今年的9.9%;进口许可证已经从1992年的1247种降到今年1月1日为零,这是中国入世付出的学费,也是中国入世所应承担的义务。但除了这些,我们入世也要享受权利,即WTO自由贸易的权利。在中国入世的进程中,某些发达成员一直压中国,要中国企业经受冲击;但等到需要它们在WTO纺织品自由贸易上经受冲击的时候,它们就受不了这个冲击,就大喊大叫。中国有句俗语,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中国这个孩子不会哭,遇到问题,我们总是被教育要委曲求全,打掉门牙往肚子里咽。中国这个孩子很老实,厚道。但与世界经济接轨,这就很不相称。我们一再强调,入世要权利和义务平衡。不能只让中国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损人不利己
  
  有点国际贸易常识的人都知道,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国际分工,是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如果两个国家生产的同一种产品成本都一样的话,那两国间就没有贸易。欧美纺织产业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为18美元,中国纺织业工人每小时工资为0.5美元。成本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欧美生产出来的纺织品怎么与中国竞争?!1976年,美国国产鞋占其消费量的53%;十年后为20%;到了1996年,就只有10%了;2004年,仅为3%。三十年时间,美国的制鞋业实现了“安乐死”,实在生存不下去了,因为美国人生产的鞋,美国人自己都买不起。不是美国人不爱国货,而是国货太贵。所以,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欧美国家也就不应该抱着鞋子、袜子、裤子不放了。
  欧美限制中国的纺织品、鞋,是维护了其纺织工人、制鞋工人的利益,但却损害了其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中国纺织品物美价廉,限制了中国的纺织品,欧美市场上纺织品的价格定会上升,受损的是广大消费者。另外,限制中国的纺织品,也损害了欧美国家棉农的利益,还有生产纺织机械和做高档服装辅料的工人的利益,因為中国纺织品出口受限,就会使中国大大减少甚至停止对这些物品的采购。就是说,保护了几十万人的利益,却损害了几亿人的利益。
  当然,对中国来说,也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卖到法国5000万双鞋,才换来一架“空客”;出口8亿件男式衬衫,才换来一架波音747。如此之对比,你能说这个发展中国家具有贸易优势吗?!具备贸易优势的恰恰是西方发达国家!
  
  双重标准要不得
  
  从世界范围看,将纺织品、农产品排斥在WTO自由贸易框架外,是广大发展中成员对少数发达成员的照顾,发达成员是占了便宜的。在世界贸易中,不应该实行双重标准。发达成员拥有的产品占优势,他们就鼓吹自由贸易,如电信产品,他们就推行各国实行零关税;否则,就举起配额、设限、特保的大棒。这样的话,广大发展中成员对WTO讨论新的规则还有何积极性?!在世界贸易中,应执行一个标准。WTO倡导的是自由贸易,纺织品、农产品同样也应放在这个框架下。发展中成员从1961年开始到现在,已经照顾了发达成员44年,这时间难道还不够长吗?!难道发达成员就不应该照顾一下发展中成员吗?全部的贸易都应在公平、自由的原则下进行。
  有贸易就会有纠纷。贸易量越大,纠纷也就会越多,这很正常。有了摩擦不要紧,大家都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刚才说过,纺织品贸易摩擦、鞋的贸易摩擦在中欧经贸关系中是支流,而合作是主流,不能让支流影响主流。有了摩擦,就要坐下来磋商。对话总比对抗强;协商解决总比打贸易战强;互谅互让总比单边设限强。
其他文献
连宋来访,奏响两岸交流的序曲    2005年春天是海峡两岸的春天。  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来大陆展开“和平之旅”。这是自1949年以来中国国民党主席首次访问大陆,标志着国共两党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29日下午3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连战在人民大会堂紧紧握手。会谈中,国共双方达成了包括“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促进终止敌对状态”、“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
期刊
一只胳膊在努力减轻非洲国家债务负担,另一只胳膊却在积极为那种不受欢迎的贸易助力。  一场由八国首脑峰会主办国英国发起领导的“援助非洲”和“减免非洲债务”的“援非热”造势活动不断升温。6月11日,八国集团财长会议宣布,减免18个重债穷国(其中有14个非洲国家)400亿美元的债务。一时间,有关对西方“善举”的褒扬和非洲如何“受益”的评论成为西方媒体报道的主旋律。其实,西方国家对非洲并非仅仅“付出”,“
期刊
主要成员国都变成“弱势政府”,老问题吵成“新麻烦”;预算之争明年春天必须有个眉目,否则——  法国和荷兰相继否决欧盟宪法后,欧盟各国领导人本想借6月16日~17日的首脑峰会重新显示“团结”的决心。结果不但未能就挽救宪法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且为中期预算吵得不可开交,首脑峰会不欢而散。与欧盟宪法相比,预算问题似乎更加现实和紧迫,因为如果无法达成协议,欧盟2007年将面临没钱花的尴尬局面。    英国回款
期刊
中国的发展快,美国对中国的关注多。这就使中国学者面临着一项经常性的任务:增信释疑,尽量打消美国各界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和担心。摆事实,讲道理,终归能取得效果。这几年,我们已经看到不少美国官员、学者、媒体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但笔者也感到,无论我们的增信释疑,还是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总还是由浅入深。在比较浅的层次,双方容易达成一致;越深入,沟通就越困难。在沟通达到一定深度后,笔者甚至感到,沟通几
期刊
绿色GDP的提出,是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及理论的重大突破;  但在它的光环下,却存在与生俱来的缺陷;  那么,再来考量一下GNP和SCC。  我国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人们普遍对GDP指标提出质疑,认为以GDP作为地方政府政绩指标,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主张取消或弱化GDP指标,加强社会发展指标。有的学者提出将GDP指标改为绿色GDP指标,即在现有的GDP指标基础上加上一些环保和社会指标。然而,
期刊
韩国陪同在向我们道别时意味深长地说:“你们都看见了,50多年了,我们的国家还处在分裂状态,如果可能,请帮帮我们。”  前不久,到韩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会议主办方专门安排与会人员作了一次特别旅行:穿过朝鲜半岛的军事分界线,进入朝鲜看金刚山“特区”。  到金刚山,要先后跨越韩国一侧的非军事区、韩朝军事分界线和朝鲜一方的非军事区。  我们一行约30人搭乘韩国现代峨山公司的大巴,从汉城出发,经过约五个小时
期刊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在亚洲和非洲众多国家和地区树立了中华民族和平与文明的形象,也使中国声威远播,对今天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当今世界国际关系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发意义,也给后人留下众多深层次的历史思考。  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也许这些深刻反思才更具理性意义。与郑和同处一个世纪的西方航海家们的地理大发现不仅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新篇章,更为其国家拓展疆土和获取发展资源开辟了广阔领域和通道
期刊
正义行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序 诗  抗战胜利六十春,切骨伤痛记犹新。  为有否史参社事,常使人们恨难泯。    抗日烽火  国耻永镌“九·一八”,日寇铁蹄践圣疆。  悲歌一曲“松花江”,唱遍神州九回肠。  爱国将领马占山,浴血奋战黑龙江。  忠勇军队十九路,淞沪抗敌传四方。  二十九军爱国军,长城御敌血染墙。  “攘外安内”误国策,大片河山陷魔掌。  “义勇军曲”民族声,山河和唱地
期刊
据台50多年间,国民党的大陆政策虽几经变化,但在大势面前,终于“回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时隔半个多世纪,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人再次踏上大陆土地。时移势变,国共两党这对过去的生死对头,如今基于民族大义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1949年国民党政府从大陆败退后,偏安于台湾孤岛。面对一海之隔的神洲大陆,国民党当局从蒋介石的“反共复国”,蒋经国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到李登辉的“两国论”,再到连战
期刊
欧盟是个十分复杂、难懂的多面体。  “精英欧洲”与“平民欧洲”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  2004年5月1日,欧盟从15国扩大到25国。扩大使欧盟的经济多样性更加突出。新成员国的经济会在某些领域带动欧盟的发展,但同时,新老成员在诸如科技和生产力等领域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欧盟扩大还意味着进入新成员国市场的手续大大简化。在市场准入方面,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协议也将适用于新入盟的成员,从而减少以至免除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