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教师应该怎么做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intentwc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澜教授于1997年率先在国内明确提出生成性教学思想。从此,课堂教学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预设”“生成”这两个词也频频出现。可是从现状看,教师虽然在课前有充分预设,但课堂上的生成价值并不高,学生中甚至出现了“天方夜谭”“南辕北辙”的现象,产生消极的影响,走进“越教越难”的困境。主要表现为:
  目标含糊,无效生成。备课时只备教学过程不备目标,不少教师只是套用教参上的“现成”目标。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对教材理解深度不够、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等原因,教师虽然能及时处理课堂上的生成,但效果并不理想。
  照本宣科,机械生成。教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制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课堂教学出现“三个一样”:读的形式几乎一样,出声朗读;课型几乎一样,前几分钟是第一课时,后面像是第二课时;低、中、高教学手段几乎一样。
  缺乏引导,盲目生成。教师对教案、教材外捕捉的问题,缺乏选择、整合与提炼,以致出现尴尬的局面,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在《塞翁失马》一课的教学中,有学生问:“老师,塞翁丢失的马是公马还是母马?”教师认为这是一个生成性事件,当即决定放弃预设的教学设计,抓住这个问题与学生讨论。一节语文课,师生就在“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的讨论中度过了。显然,这样的问题不应该成为课堂教学讨论的话题,它既偏离了教学目标,也脱离了教学内容。
  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叶澜教授的至理名言:“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那么,作为老师在预设与生成中如何表现“负责”“优秀”呢?我认为至少应做到两点:
  一、教师应做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划者
  “教学预设”是一种包含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活动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评价设计的操作过程。叶澜教授认为:好的预设与生成,犹如一次美丽的邂逅,教师则是这美丽邂逅的“策划者”。经过精心设计和严密组织的课,必定能带来好的课堂效应。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细读文本,挖掘生成资源
  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文本细读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文本细读就是在语言之河中畅游;文本细读就是把文本拆开来读;文本细读就是把握文本,阐释文本;文本细读就是在文本解读中安置人文的关怀;文本细读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文本细读就是在发现文本的同时发现自己;文本细读就是逐字逐句地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文本细读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为了完成对《长相思》的文本细读,他像骆驼一般,积累了一万多评鉴《长相思》的文字,用半个月时间将36字的词读成了显性的1493字的自我感悟、自我鉴赏。只有这样扎扎实实地进行文本的细读,才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真正地挖掘教学生成资源。
  2.预设学情,关注生成主体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因而我们应站在“生成”的制高点来优化预设,教师应“蹲下身来看学生”,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所想,疑学生所疑。有经验的教师在预设时会认真考虑以下问题: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②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③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④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唯有如此,才能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从而使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3.预设目标,明确生成方向
  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崔峦老师认为,无论是一篇课文的还是某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符合年段目标的、三个维度整合的、简而明的。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又要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后用简明的、条分缕析的、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才能真正提高生成“含金量”,打造真正富有活力的“生命”新课堂。
  4.预设空白,丰富生成内容
  语文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关键是要科学而又巧妙地设计“空白”。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空白”很多,可以说无处不在:有的出现在题目中,因为文章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有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暗含文章的主题思想;有的是行文线索;有的出现在生字中,体现汉字的独特之处,蕴含汉字本身所负载的文化常识或者信息;有的出现在词句中,可谓匠心独运,应引导孩子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有的出现在标点中,小小的标点意蕴无穷,品味标点就能挖掘出情、咀嚼出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这些“空白”,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填补“空白”,常常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中的留白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留白而留白。
  5.预设对话,创设生成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应是“以读为主,讨论交流”,一节课大部分时间应是学生读书交流活动的时间。为此,设计的问题应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教学《西门豹》时精心设计了五个富有个性的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的地方?这些问题不仅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而且也使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拓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的精心策划表现在预设的全过程。课前预设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可以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的教学方案。预设是为了生成,精心的预设才能促使精彩生成。总之,教师多一份艺术性的预设,学生就会多一份动态生成,就会多一份发展,老师就会多一份挑战,课堂就会多一份活力。   二、教师应做教学“预设与生成”的促进者
  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传统的教学过程就只有“流”,而没有“变”,即无发展和创造,显然,这样的“过程”不是生成,而是流程;相反,“生成论”的教学观不仅应关注教学过程的“流”,而且更应关注教学过程的“变”,因为“生成”的核心是强调发展和创造。教师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一个促进者的作用。
  1.联系生活情景,促进自然生成
  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我们要鼓励孩子学会用明亮的双眼去发现,用灵敏的耳朵去聆听,用灵巧的双手去触感,用智慧的头脑去思索……教孩子热爱生活,让孩子在语言文字这个静谧港湾中,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如于永正老师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课,当一个学生读了“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苗和点缀着……延伸到海边”这句话时,于老师打断他说:“读得确实很好,只是有一点,你这‘延伸’只能延伸五里,能延伸到十里吗?”学生说能,然后重读,但仍没有读得很远。老师又叫停说:“大家想一想,绿油油的禾苗和点缀着野花的草地,你喜欢这么一小片的,还是一望无际的一大片?能把这么美的景色读到二十里,让它延伸到海边吗?大家一起读,看着我的手。”学生读,老师打拍子指挥。又读了几遍,终于读到让人感觉很远了。老师说:“我们从五里、十里,又读到二十里、五十里,这正是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呢?”学生说:“延伸”。老师说:“对。延长,伸展,这就是延伸。”老师没有直接用“延长和伸展”给三年级的小孩去讲解“延伸”,而是让学生用朗读的声调和语气,变着法子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延伸的意思,自然而巧妙。
  2.创设探究情景,促进巧妙生成
  当学生的思想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甚至偏离文本原意时,教师不能无视他们的思维活动,应该鼓励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正确的观点。如一位教师教学柳宗元的诗《江雪》时,让学生质疑,有学生提出:“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有的说,他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要来钓鱼;有的说,他是一个钓鱼爱好者,所以不顾天冷了;有的说,没有别的人,一个人格外清静;有的说,他是来欣赏美丽雪景的;还有的说,他可能心里不开心,到这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阅读作者柳宗元的生平简介,问学生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有什么新的看法。这时有学生说这么冷的天也要来钓鱼,表达了他虽报国无门,但不向困难屈服的情怀。通过教师的巧妙点拨,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而且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生成质量在资源的有效整合中得到提升。
  3.预设辩论情景,促进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随时、随地、随性、随遇”,甚至“随缘”地引发无数的新信息、新思维、新方法在瞬间碰撞,会使原本平淡平实的教学过程变得一波三折,生出新意、生出生机、生出情趣。如窦桂梅老师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设计的:“假如你是皇帝、大臣、士兵、百姓,各打算怎样?”又如薛法根老师在执教《卧薪尝胆》之后提出的“有人说,真正的英雄应该战死沙场,而勾践忍辱负重,所以说勾践不是真正的英雄。你们认为这种说法对吗”“现在,我们还需要卧薪尝胆吗”等所引发的讨论,在课堂的思维碰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先没有想到的、奇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语言材料,这就是生成的教学资源。
  4.利用突发情景,促进智慧生成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都遇到过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有的来自教师、学生、媒体等内部干扰,有的来自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干扰。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问题,是对教师临场应变能力的考验。教师首先要即时判断这些事件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即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教师应见机行事,适时调控,激活课堂教学,使课堂不断碰撞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
  5.通过评价情景,促进完美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言不仅是一种智慧、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比如:“老师想听你们读读这句话,看看谁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接着教师评价:“老师觉得你把最后一句话读得铿锵有力,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读吗?”又接着评价:“原来你想表现出一种坚定的力量。你的想法真独特!”在课堂上,教师要用心倾听、用心感悟、用心评价每一个孩子的不同声音。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地作出恰当的评价,让评价更具有指导性、启迪性、互动性和独创性,促使动态生成更完美。
  叶澜教授说:“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向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研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教师应以研究者的态度,通过同课异构、片段教学、教学反思等形式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究、尝试,逐步养成一种自我反思、自我设计、自我研究的自觉行为习惯,为以后的“再预设”和“再生成”提供帮助。
其他文献
教育从来是以培养完整的、理想的、自由的人为基础的,“教育的人文性精神指向于人的精神和谐发展与自由表达的内在价值的追求,而并非工具性的外在的价值的实现”。同样,语文
4月24日,在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黄连村,记者碰到来村委会填写《规范操办酒席申报备案表》的村民卢飞。卢飞今年5月份要结婚摆婚宴,但根据黄连村《村规民约》的要求,凡是要操办
数学概念是构成抽象数学知识的“细胞”,是数学逻辑的起点,也是学生认知和思维的基础。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非单纯的外部作用的结果,每个人对概念的理解都是个性化的,是学生思维过程的产物,认知心理学把这一过程称为“精致”的过程。概念教学的“精致”过程,实际上就是追求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深加工,追求对概念的主动习得和整体把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不断丰富概念意象,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网络,促
一、案例背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有效设问,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本案例所教学的内容—
在《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典型课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教学情境再现,顺利理清认知 构建规律,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学生参与实践性学习活动,其学习认知是深
糖尿病包括4个类型: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其他特殊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妊娠前患有糖尿病者妊娠(presentat
【正】不置可否是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常用来指不发表意见或不敢发表意见,可以说不置可否的态度具有一定的消极性。然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在某些语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
目的:探讨院内心肺脑复苏(CPCR)训练考核及临床实践中的常见认识误区。方法:以本院CPCRN练考核及临床实践中,我们总结出10个常见认识误区。2006年,我们仅以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以下简
“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般应达到10分钟左右。”这是《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第13条的要求。以前对它的认识并没有什么深刻之处,认为只要读到10分钟就行了。直到听了一位梁老师上的《怀念母亲》后才颇有感触,觉得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真的要切实地落实好这条建议。因为这不仅仅是时间量充足的问题,更应关注的是阅读质量的问题。  其实,每个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