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y_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校学生不能仅靠掌握一技之长就高枕无忧,更重要的是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本文论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Shallow talk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skill school in of virtuous teach to permeate
  Li Ya-ping
  【Abstract】The change in ages, society of development, request talented person's character more and more high.Student in the skill school can't be only depend control a skill for sorrow, more important return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of good morals quality and orientation environment etc..This text discussed how to change and influence imperceptibly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the process of permeate virtuous teach education, student development become a business enterprise demand of Gao character talented person.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Virtuous teach to permeate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不断进步和加入WTO,我国企业将面临日益严峻的职工素质竞争,迫切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技工学校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主阵地,其目标就在于为企业培养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纯粹的机器操作工。因此,技校的语文教学正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能力养成的重任。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不是一蹴而就,而应是通过潜移默化形成的,也不能千篇一律,说教形式进行,而是要优选课文,找好各种文体的不同角度,捕捉最佳的德育思想闪光点,去感染、熏陶、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最充分地发挥课内课外材料中固有的而非外加的德育渗透内容,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思想,美化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文道统一”、“既教书又育人”。
  1. 导语讲解时,渗透德育思想
  导语也叫“开场白”,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有“凤头、猪肚、豹尾”。讲课也一样,要有“凤头”。即在讲课之前,设计一篇好的导语是至关重要的。生动优美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如讲《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纪念托尔斯泰的散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见过的坟墓是什么样子的?”通过学生的描述,教师引导明确:坟墓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有墓碑,碑的中央刻有死者的名字、左边刻着死者的生卒年月、右边刻着死者亲属的名字,这是普通人的坟墓。而今天我们学习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写的是俄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的托尔斯泰的坟墓,他的坟墓却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托尔斯泰墓葬的自我选择和设计,蕴涵了他对功名利禄、金钱地位的彻底否定,以及他对平民化的理想的追求。托尔斯泰质朴无华的墓地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成为世界上给人印象最深的墓地”。这样的开篇语,使学生对学习课文产生了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的吸引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感受到人格之伟大,从中受到潜移转默化的影响。
  2. 作者介绍时,渗透德育思想
  技校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学习文章前,我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选用以下两种渗透方式,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
  2.1 采用提问启发式。如《阿Q正传》一文的作者鲁迅,学生比较熟悉,我采用提问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作品及生平,并联系初中时学过的《藤野先生》,提问学生:鲁迅年青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却弃医从文了呢?通过学生回忆讨论,我作补充,让学生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最后再作适当的发挥:作为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鲁迅那样,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今后的就业中,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作贡献,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呢?
  2.2 采用对比式。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在介绍作者时,我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如学习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时,先在黑板上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词《沁园春•长沙》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学生反复朗读、吟咏、品味词中作者热爱祖国、积极进取的人生豪情。而马上要学的新课文《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体现了作者不怕困难、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我再进一步对毛泽东作简要的介绍,提问学生毛泽东的这种豪情壮志和爱国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和颂扬?通过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3. 分析内容时,渗透德育思想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容易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满足于了解具体的情节,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内容则很少去思索,去体会。在教学中,我注意围绕课文的中心,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段、篇,指导学生去反复诵读,深入思考,做到“字求其义,句求其旨,章求其训”。这些清楚了,才能进一步弄清思想内容,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达到德育渗透的效果。
  如学习《劝学》一文,我先作简要的串讲,让学生能通读全文,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一些同学回答:“上课专心听讲。”我又问:“只听老师讲就行了吗?”另一些同学回答:“不行,还要认真思考,课后多读多想多练。”两者的回答我都给予肯定。我再问:“文章中是如何教我们学习的呢?请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有同学找出了“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同学找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有同学找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让学生对这些句子反复诵读,最后通过讨论归纳出学习的方法态度应是:不断积累、持之以恒、专一。联系学生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提问:“学习重不重要?”一些同学回答:“不重要,只要考试及格就行了。”另一些同学回答:“重要,学好了,可以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先不急于评判学生的回答。接着提问:“文中作者认为学习重要吗?为什么?找出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学生分别找出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和“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事例以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等。我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分析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学习的重要,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如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时,我提出以下问题:①作者是怎样赞扬红柳的?②红柳有哪些精神?③联系实际谈一谈,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分组讨论,充分讨论后,由组长指定代表回答。如第二个问题,第一组学生回答:傲然不屈的英魂。第二组学生回答:活的精灵。第三组学生回答: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第四组学生回答:倔强,像混凝土一般。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红柳的精神为顽强、抗争、奉献、傲然不屈、自然中“活”的精灵。其余问题也是如此进行。第一问,师生归纳为:作者从红柳的形、色、固沙作用,正面歌颂红柳精神的可贵,从人们对它的砍伐、毁坏,反歌颂它默默无闻地奉献等;第三问,学生联系实际,有的认为应多栽树,为家乡荒山育林,保持水土平衡;有的认为应减少环境污染,从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有的认为应做好宣传教育,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等。同学们从身边小事想到国家大事,从过去、现在想到未来,一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联想、叙述、分析说明,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证明道理,大大加强了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对社会的关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学习《项链》一文时,组织学生就外表、衣饰美和心灵美进行讨论、爱美之心与攀比进行讨论,提出“什么是美?”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同时联系以前学过的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来谈,引导学生就爱美之心与虚荣心、追求美好生活与追求虚荣进行对比,还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一些同学在生活中比吃、比穿、比享受的实情进行讨论,更加深了学生对爱慕虚荣的危害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爱美观,做到内心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4. 应用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
  在技校语文教材中,应用文占据了一定比例,在这小小的窗口,我也不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如在学习:“民事起诉状”的写作方法及特点时,我选取蕴涵做人道理的两个活生生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案例一是子告父为再婚拒绝抚养儿子;案例二是父告女不赡养年迈的父亲。通过例文学习,学生明白了在当今社会中,自己不仅要学会写应用文,还要知法、懂法,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做一个敬老爱幼、善良正直的人。
  同时结合教学加大对应用文体的训练,把应用文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我通过提供模拟场景训练,比如制定班规、卫生公约、班委职责、班级文明公约等。先让学生自己写,然后再结合有关应用文方面的知识给予指导、示范。课后再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如写通知、申请、招聘广告、启事、海报、表扬信等作业,自己练习。这样既加强了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又使枯燥的应用文写作贴近生活,学以致用,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些实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同时在写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言行并给予纠正。
  总之,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它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至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渗透德育,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我们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必将促使我们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尝试臻于完善,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
  参考文献
  [1] 劳教版、96新版《语文》教材及教参。
  [2] 劳教版、第四版《语文》(上册)教材及教参。
  [3] 郭瞻予.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4] 王义堂.新课程教学程序[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收稿日期:2010-07-09
其他文献
【摘要】海北是一个藏族自治州,藏族又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由于历史的、自然的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海北州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发展基础薄弱,全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干部群众法制观念相对落后、意识比较淡薄。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改进和优化行政执法环境,是民族地区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急需解决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法制环境:建设:对策    1. 民族地区
期刊
我们都知道,音乐作为人类美好情操和智慧和结晶,是一种美的艺术,更是能愉悦广大人民心灵的手段。通过音乐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是一种普及音乐的很好方法。新课改下的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这门课,及时的为广大高中学子提供了学习音乐、认识音乐的道路,不但为广大的高中学生提供了认识音乐、了解音乐的很好途迳,它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性情。它更是提高学生们对美的认知能力和鉴赏
期刊
【摘要】农牧业是海北州支柱产业,也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特色农牧业是以特有的自然、经济、生物资源为依托,为繁荣市场、增加收益而从事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产业。特色农牧业的发育程度如何,是体现海北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海北州地域辽阔,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物种资源多样,具有发展特色农牧业的优势和潜力。  【关键词】特色农牧业;发展   Shallow talk the haibe
期刊
【摘要】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我结合新课改理念,进行师生换位,不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用趣味性故事、布置有效性作业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就使学生从枯燥的数学问题中解脱出来,转而从生活化的角度去认识数学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得多数学生成绩和数学素质得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对于教师,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  
期刊
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无论是中学音乐欣赏教学还是高校音乐欣赏教学,都是以单存的传授音乐知识、进行音乐理解和审美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传授模式,对于专业性要求强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而言,是无可厚非的。在新课改下的新教材教学中,这种形式的中学音乐欣赏教学就有了它的很大不足。中学生对音乐中美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也包括一些城市中学生,由于对待音乐课的态度和其它
期刊
【摘要】高尚的师德是强师之魂,精湛的业务能力是强师之根。高尚的师德能通过三尺讲台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学生。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制约着学校发展的质量。教师要有德行,要有爱心和奉献精神。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和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与提升为本,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创新求发展,博采众长,坚持教科研兴师之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这才是教师教育生涯赖以生存的根本。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就是通过语文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学生的德育素养得到提高。本文从三个方面谈了如何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创新精神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of virtuous teach with student innovation mental state development
期刊
【摘要】要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落到实处,必须采用有效性的园本教研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但什么是有效形式?目前,多说幼儿园还有模糊之处,因此我把本园多年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加工,重点是三种形式:互动式、专题式、引领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园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教研形式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form lead teacher pro
期刊
历史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已成为目前教改浪潮中的主旋律。在这教改的浪潮中,政治教师面临着新世纪严峻的挑战。如何突破目前政治课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转的局面,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健全的性格、健康 、乐观、开朗、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及将来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开拓创新的建设者,接班人,造就更多笑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摆在每个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