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古代会审制度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的会审制度,是指中国古代有关官署协同审判重大案件的制度,主要实用于大案、要案、疑案、死刑复核案等,以体现慎刑精神。本文将追溯会审制度的形式、会审制度的法理思考以及对现实审判的意义。
  关键词:会审 三司推事 朝审
  
  一、会审制度的形式
  会审制度滥觞于汉代的"杂治",成制于唐代的"三司推事",到明代形成较大规模,主要有三司会审、九卿会审、朝审、大审、热审等形式。
  (一)汉代遇有重大案件,皇帝会派若干官员会审,这也称为"杂治",甚至大案或某些案件经审判官独任或杂治审讯,确认犯罪事实后,还常常由皇帝命令公卿大臣进一步"杂议",主要讨论量刑问题,参加者可以就此各抒己见。隋唐州县审理普通刑民案件通常采取独任制,遇有重大案件,特别是贵族谋反、人命的案件,皇帝指派若干朝臣进行会审即所谓的"杂治"。这种会审不是固定的,是一种临时性的审判行为。
  (二)唐代还存在相对固定的会审制度,即三司推事制度。三司,也就是中央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遇有重大疑案,皇帝诏令三司派大理寺卿、刑部侍郎和御史中丞组成法庭共同审理,这称大三司使。如果由三司中刑部员外郎、御史和大理寺官组成法庭审理的,叫小三司使。小三司使通常是遇有地方重大案件又不便移送中央的,由中央派"三司使"即三法司的官员前往当地审理,称为"小三司推事"。
  (三)唐朝的三司推事,到宋明清时期,发展到正式的会审制度。
  (1)三司会审。由唐朝"三司推事"发展而来。凡遇重大、疑难案件,由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和都察院左都御史三法司长官共同审理,最后由皇帝裁决的制度。
  (2)九卿会审。"会九卿鞠之,谓之圆审",故又称"九卿圆审",是明代最高的联合审判和复议制度。遇特别重大案件,被告二次翻供不服,皇帝下令由大理寺卿、左都御史、通政使、六部尚书等"九卿"会同审理,最后将审判结果报皇帝圣裁。
  (3)朝审。"三法司"长官与公、侯、伯等爵高位重者,在每年秋后对复审死刑案件的制度。内容主要是审核死刑、慎刑宽宥。"霜降录重囚,会五府、九卿、科道官共录之。矜疑者戍边,有词者调所司再问,比律者监候。"也就是分别不同情况对死罪凡人作不同处理;情节可矜或可疑者,改为戍边或充军;囚犯翻供者,移调官府再审;情法无疑者,监候待决。但其结果最后均须奏请皇帝定夺。朝审发端于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决定除武臣大狱外,不再面讯亲审,而由三法司会多官于承大门外审录,令行人官传旨。成祖于永乐七年复行洪武旧制,十七年,"令在外死罪重囚,悉赴京师审录"。仁宗时待命内阁学士也参与审录重囚,对于可疑者可以再问。英宗天顺三年正式形成朝审制度。每年霜降后,由皇帝择定日期,将在京现监重囚带往承天门外,由三法司会同五府、九卿各官署和锦衣卫堂上官以及御史、给事中等逐一复审,由吏部尚书秉笔。朝审之名亦于此时沿用。朝审在以后"历朝遂遵行之"。朝审的对象是在京死刑监候案件,《明会典》中成化十四年关于朝审的规定较为具体。对朝审犯人的处理分为情真、缓决、可矜、可疑四种类型。从明代中后期朝审的实际来看,朝审中的死囚大多可缓死或减刑。嘉靖七年十月,"审录重囚应决者一百三十九人,奉旨免死充军者三十四人,有词再问者二十七人,仍令系狱者二十九人,其当刑者四十九人得缓死。"朝审的结果都必须报皇帝批淮,由皇帝用诏旨予以宣告,其中情真应即决的罪囚,由刑科给事中三覆奏,候旨下方可执行。
  (4)大审。皇帝委派太监会同"三法司"官员共同审录囚徒的会审制度。五年一次,是明朝独有的由宦官指挥司法、会审重囚的制度。《明史·刑法志》二:"(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命司礼监一员会同三法司堂上官,于大理寺审录,谓之大审。南京则命内守备行之。自此定例,每五年辄大审。"大审不仅在两京举行,而且派官到外地会同御史录囚。
  (5)热审。刑部奉旨会同都察院、锦衣卫等于暑热季节审理囚犯、疏通监狱的审判制度。因夏天炎热,为及时疏理牢狱,农历小满后十余日乃令中央府、部、科协同"三法司"遣放或审决在押囚犯。始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初期"止决遣轻罪",宪宗成化年间开始涉及重罪。初始于北京,后亦行于南京及"在外审录"。热审的决囚办法:对于重罪,死囚情疑可矜者免死,戴枷者暂时去枷释放,均奏请皇帝最后裁决;对于轻罪(徒流刑以下),分别减等处刑(审决后执行,未能审决的令出狱听候),一般笞罪无干证者,即行释放。
  (四)在明代会审制度的基础上,清代进一步完善了会审制度,形成了秋审、朝审、热审等比较规范的会审制度。秋审在清代号称国家大典,每年一度,是对在押死刑犯进行特别复核的制度。它是沿袭明代朝审制度而来。依《大清律例》,死刑判决有立决、监候两种,凡判为斩监候或绞监候者,即监押等候复核,因复核例于每年秋八月中下旬举行,故曰秋审。在秋审前,各省须将入于秋审案件整理复核好。此种整理复核自下而上,由州县到省,对在押死囚一一复核,按其犯罪性质、情节,区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四类。因可矜、留养者少见,故实际上主要是区分实、缓。全国上千秋审案件,一日会审完毕,实为"逐一唱名"由会审官员共鉴共诺而已。此即秋审或秋谳大典。大典之后,由刑部领衙具题奏报皇帝,皇帝作出或实或缓或矜或养的最后裁决。若是奉旨入于情实者,还要由刑科给事中向皇帝"复奏"。初为三复奏,乾隆改为一复奏。复奏后还要由各道御史奏请"勾到"。奉旨勾决者才下令处决。秋审列入缓决的案件,入于下一年度秋审,凡三经缓决者多例改为流刑或发遣。除秋审外,还有所谓朝审、热审。在秋审大典的前一天,对京师刑部狱中在监死囚进行复核,成为朝审。朝审与秋审基本相同,但需要将囚犯解至现场审录。热审是对发生在京师的笞杖刑进行重审的制度,于每年的小满后十日至立秋前一日,由大理寺官员会同各道御使及刑部承办司共同进行,快速决放在监笞杖刑案犯。
  二、会审制度的法理思考
  实行会审制度仍然是儒家慎刑思想在司法领域中的表现,特别是清朝的秋审是一项国家大典,影响程度大,范围广。会审以其严密的程序保证不滥杀无辜,但并非所有的案件经过秋审程序便宽恤减轻处刑,而是结合个案的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决定。中国传统社会中,由于封建专制土壤易滋生官吏腐败等现象,常造成冤假错案。为避免冤滥之案过纵而危及封建政权的稳固,清朝统治者设立了秋审制度。虽然,秋审程序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冤案的发生,其运行本应慎重,但往往草率行事,因此被斥责为"走形式"。而且几乎每年的秋谳大典当天都会审结上千件案件,众司法官员多随声附和,会审"徒有会议之名"。雍正也曾指斥这种现象。但是也应看到,通过会审制度的确立皇帝对中央司法权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皇帝指定除司法机关外的其他的行政机构行使司法权,导致多方干预司法,也容易造成司法冤滥,法外用刑。会审的加强反映了皇权对司法的更大干预以及司法的非专门化倾向加强。尽管如此,也不能抹杀会审制度的进步意义,虽然会审制度本身的设立是为了维护封建政权的稳固,但客观上却有利于普通民众,这一套严密的制度体系可以有效地扼止冤案的发生,一定程度上限制官吏草菅人命。而且其实施相对比较谨慎,,各部门在作出决定前均要详列理由。可以说在君主专制政权下实行会审制度是可贵的,限制了君主的"一人之治",而成为以统治集团的共同意志和共同理性为基础的"兼听之治",以严密的司法程序促进了"慎刑"之法实际效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范忠信、陈景良:《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张晋藩:《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明史·刑法志》,《明会典》卷一七七《朝审》
  [4]《明世宗实录》卷九十三
其他文献
楔子白日里无限繁华的龙胆京,随着月亮的升起,也会慢慢安静下来,街上的叫卖从此起彼伏,到零星几声,再到完全不见,各个铺面灯火依次熄掉,关上大门,再加一把粗木的门闩,远望过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博大精深,曾对东南亚国家产生深远影响,在世界法律体系中独树一帜,深刻影响着古代乃至现代中国。深入挖掘其中要素对于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法学教育和法治事业
女儿小学三年级时,我来呼和浩特市上大学。上课之余的时间待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校园深处。吱吱嘎嘎的回廊,七阶停顿出一个平台,木制的方方的桌椅闲闲地放着,很多空间空出来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集中反映了专题调研的成果,是广大代表和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次调研是本市第一次比较系统地
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后赤壁赋》是苏轼借“鹤”与“道士”来传达自己企图超脱尘世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这种观点是基于道家“出世”的角度来解读的,研究重点落在苏子
有什么能让人感觉如梦如幻,却是至美纯净?有什么能让人心生波澜却满脸沉静,灵魂颤动却呼吸均匀?那些分布在世界各地、无与伦比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那些让人怦然心动的世界遗产,
通过对动漫造型的研究分析了解动漫产业链以及动漫文化市场的发展变化。能够更加准确的运用到动漫产品的衍生与开发上。 Through the animation modeling research and anal
注意!注意!前方高能,等等来袭!现在的等等不仅在三次元以强劲的“霸屏”模式红透半边天,而且还以绝对的“霸气”冲破了次元壁来到了二次元,从而晋身超次元时尚大咖!只是和杨
过了许多年,他手指轻触握向我腰身的力度,如同牙咬。在我后来轮换经过的一个又一个男人身边,我都能轻而易举又痛苦万分地区别开,那不是像小康的力度。这种区别,埋在当时我如
1突然就长了一张别人的面孔。就在被馄饨店新来的小姑娘恶狠狠瞪了一眼之后。小姑娘的目光好像一堵墙一下砸在脸上。Z一阵发懵。脑袋耷下来,几乎掉进汤里。有那么几秒钟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