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风蚀可蚀性研究进展评述

来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2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风蚀可蚀性是土壤的内在属性,表征着土壤对风蚀发生发展的敏感程度,是土壤风蚀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内容.现阶段,虽然土壤风蚀可蚀性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和丰硕成果,但仍有许多重要问题尚未解决.为继续推动和发展土壤风蚀可蚀性研究工作,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笔者围绕土壤风蚀可蚀性概念内涵、量化表达和动态特征3个焦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综合评述:1)目前一般将土壤对风蚀的敏感性定义为土壤风蚀可蚀性,但土壤风蚀是连续的动力学和物理学过程,因此相关研究应对其力学属性的深入探讨;2)现有的WEQ、WEPS、WEELS、RWEQ等土壤风蚀预报模型及其评价指标错综复杂,各具理论局限性.因此,研究探索一种科学、简便、普适的土壤风蚀可蚀性量化表达方法是目前该领域急需解决的重要研究内容;3)土壤风蚀可蚀性是一种随环境条件变化而改变的动态特征,未来研究应把该特征纳入土壤风蚀可蚀性预报模型中,从而提升土壤风蚀可蚀性和土壤风蚀的计算精度.此综述明确了现阶段土壤风蚀可蚀性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永定河是北京市的防洪安全屏障和供水河道,河道生态系统修复问题亟待解决.选择河北省廊坊市永定河沙质河道,建立13个野外标准径流小区,设置2个岸坡坡比,选取5种材料复合得9种护岸配置形式,研究3个放水流量下不同护岸形式的减流减沙效果以及对于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5个面源污染指标的影响.结果 表明:1)5种材料中减流减沙效果最好的是生态袋,平均减流31.57%,平均减沙70.70%;2)生态袋复合型护岸相对单一生态袋护岸对径流的削减效果提高
为了研究榆林市还林还草工程的水土保持效益和土壤侵蚀变化趋势,用最小二乘法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研究区域未来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类型.结合中国坡面水蚀预报模型,计算2000-2017年土壤侵蚀序列,用最大、最小和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条件下模拟未来土壤侵蚀量.结果 表明:1)丘陵沟壑区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在1150~1350 MJ· mm/(hm2·h)之间,西部地区在800~1050 MJ· mm/(hm2·h)之间,北部地区在1000~1150 MJ·mm/(hm2 ·h)之间,2000-2017年平均降雨侵蚀力比
精细化、时效长的雨量和径流预报能够为水库的防汛抗旱、水土保持以及持续化发展提供重要决策依据.滩坑流域水文气象服务系统通过对滩坑流域DEM、土地利用和土壤等信息进行数字化提取,利用历史降水和径流序列进行参数率定,构建SWAT水文模型,再以雷达、中尺度气象站的流域实况监测数据、多模式集成的雨量预报等精细化格点序列作为初始场,驱动SWAT模型,形成流域入库径流逐日预报产品.再结合Html5、GIS技术为滩坑水电站建立适用于PAD端、手机端、电脑端的水文气象服务系统.本系统实现流域雨量实况、0~14d不同时段流域
为理解岩溶石漠化、气候变化对降水特征的影响,分别以云南典型非岩溶区和岩溶石漠化区各3个站点1959-2017年的逐日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比分析气候变化与岩溶石漠化协同影响下的降水特征变异规律.结果 表明:1)除了非岩溶区勐腊站降水量有微弱增加趋势外,其余站点均呈现出减少倾向,岩溶石漠化区降水量的平均变化速率为-17.98%,较非岩溶区的-11.34%更大,减少趋势更为明显;2)研究时段内所有站点的降雨时间均呈现为减少趋势,岩溶石漠化区降雨时间的平均减
弃渣场安全及防护是水土保持重点关注问题,涉水型弃渣场受水位、水流流态变化的影响,安全风险更高.研究涉水型弃渣场处置方案,有助于在实践中规避风险,减少水土流失,并为弃渣场设计、施工、评估等提供借鉴.针对已投入运行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涉水型弃渣场案例,依据现行水土保持及水利水电工程相关标准和规范,确定弃渣场稳定计算工况、允许安全系数和防护工程防洪标准,复核其稳定以及防护措施要求,并结合国内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归纳总结.结果 表明:案例弃渣场稳定计算结果及措施布设均满足现行标准、规范要求.其中,综合利用型案例弃渣场抗
为了研究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产流与入渗特征,进一步明确在外界因素影响下的紫色土抗侵蚀程度以及坡面水量平衡关系,设置0.38、0.75和1.10 mm/min 3种降雨强度与5 °、10°、15°和20°共4个坡度,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系统对紫色土坡地进行降雨产流试验.结果 表明:1)起始产流时间与降雨强度和坡度均呈负相关,降雨强度对产流时间的影响更大,各降雨强度下起始产流时间差异显著(P<0.05),起始产流时间随坡度的变化在小降雨强度下更明显;2)坡度15 °时,各降雨强度下,径流强度与降雨历时的关系曲线
为探讨喀斯特地区边坡绿化灌木的力学特性,以4年生双荚决明和多花木蓝为研究对象,采用单根垂直拉拔的方式进行根系与土体间的摩擦试验.结果 表明:试验力与位移关系特征曲线有3个明显的阶段:黏性摩擦阶段、脱黏摩擦阶段以及键合摩擦阶段;双荚决明和多花木蓝根径和埋深均与摩擦力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单位面积上的摩擦力无显著差异;双荚决明根-土间摩擦系数大于多花木蓝,且双荚决明根皮表面有密集的裂纹并形成槽口,其表面结构的复杂程度强于多花木蓝,即双荚决明单根在拉拔摩擦试验中所释放的力要大于多花木蓝,增强土体强度及抵抗变形
无人机遥感影像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不同的分类方法存在精度差异.为提高水土保持监测中措施分类测算的准确率,依托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雪车雪橇中心水土保持监测工程,采用隶属度函数、最邻近分类法、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以及随机森林5种分类方法,详细分析水土保持监测范围内2个片区的措施提取的精度差异.结果 表明:1)5种分类方法的Kappa系数均>0.69,分类效果较好;其中,2个片区整体分类精度较好的是SVM分类法.2)挡墙适用最邻近分类法,精度为71.
[目的]分析鹅p21基因的结构和启动子活性,探讨p21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方法]以泰州鹅为试验对象,通过同源克隆、RACE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获得鹅p21基因全长序列和5\'-侧翼区序列特征;构建6个不同缺失片段的启动子区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并分析其荧光素酶活性,进而确定p2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对核心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生肌决定因子(MyoD)(+25~+36 bp)进行定点突变,并构建突变报告基因载体,在C2C12细胞系内初步鉴定鹅p21基因核心转录调控因子.[结果]鹅p21基因cDNA全长1
砒砂岩与沙土复配可以有效提升沙土的物理结构和养分特征,利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将不同体积比例(0、30%、50%、80%和100%)的砒砂岩添加到库布齐沙漠的风沙土中混合均匀,研究不同掺入比例条件下砒砂岩对风沙土的物理结构和养分特征的改良效果.结果 表明:随着砒砂岩掺入比例的增加,黏粒含量、粉粒含量、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土壤团聚体、有机质、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逐渐增加,说明砒砂岩对风沙土具有明显的改良效果;在同一砒砂岩添加比例下,随着土层深度(0 ~30 cm)的增加,黏粒、粉粒、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