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对抗者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aose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复仇》,一直以来都有大量的研究。历来的研究者基本都会将其研究依据定在鲁迅先生“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但这种研究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研究则从文本出发,并结合先生的生活背景来探究文中鲁迅先生在人生的低谷中依旧选择抗的状态。
  关键词:复仇者;个体;抗争
  《复仇》作为鲁迅思想中独具一格的散文,曾在学界引起过广泛的关注。今天我则试图从文本细读中理解鲁迅先生在人生低谷时期有着怎样的精神状态,看他是如何成为孤独的对抗者。
  通过文本阅读我们会发现,在《野草》中有两篇文章作于同一天,这就是《复仇》与《复仇》(其二),写作时间为1924年12月20日,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这个时间点。我们会发现前一年的六月,他与周作人兄弟感情的恶化,这让鲁迅的精神遭受了严重的创伤。我们知道周作人不仅仅是鲁迅的兄弟,更是他心灵的益友,而这次的感情失和后,鲁迅先生旧疾复发,由此可见这件事情对他的重要影响。汪卫东先生在《秋叶》中说过“《野草》是鲁迅用试图穿越第二次绝望的一次生命的行动。在开始的《彷徨》与《野草》写作之前的1923年,鲁迅陷入了他启蒙人生的第二次绝望,也是最后一次绝望。《新青年》的解体使他又一次体验到了日本时期的‘寂寞’,而这一年的兄弟失和,给他带来的是启蒙事业和家庭伦理的双重意义的消解。”在我们有了一定的背景了解后,让我们看看作品到底是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脉络,因此在进行文本分析前,我们先对文本划分层次。第一到第四节为第一部分,述说复仇者的状态;第五到第七节为第二部分,讲述的是围观者对复仇者的围观以及他们的围观状态的变化;最后一节为第三部分,复仇者二人在复仇成功之后的身体与精神情况。接下来我们仔细研读文本,首先在文本前两段里,我们能够看到作者似乎在以医生解剖学的眼光来带我们熟悉人体的血脉,本应该一直保持着这般冷静客观的态度,但后来却掺入了“蛊惑,煽动,牵引”这些极富个人情感的词语,原因何在呢?我们知道自然界的动物会相互依偎以此保证一定的温度,人也是如此,并且人还更进一步,通过此种群居行为以获得集体的满足感。人是生活在一个大的集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受到群体成员的观察与影响,看客的“围观”心理未尝不是一种这样的行为。但这种行为能带来什么呢,“生命的沉酣的大欢喜”。真的如此吗?接下来运用强烈的对比,若以利刃刺破皮肤,则是“冰冷的呼吸”与“淡白的嘴唇”,但最终得到的“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这两种结果明显有着本质的区别,“沉酣的大欢喜”是一种不觉悟的,人云亦云的欢欣,但“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则是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畅快。而在第三自然段中,则用剪影的方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画面,有一种画面的饱满感与冲击感。那为什么偏以一对男女作为描述对象?作者此处有其自己的考虑。不管这对男女相爱或相杀,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独立的个体,两人之间并无实际联系。因而“一对男女”应指向的是个体的独立,同时暗示着人生命的一种状态——孤独。在这样一个场景中的人到底是要干什么呢,第四段则为我们给出了两种结果——拥抱或是杀戮。理所当然,作为有着与生俱来“看客”心理的路人则蜂拥而上。“从四面奔来”中的“奔”字,急不可耐,生怕错过一场好戏。“密密层层地,如槐蚕爬上墙壁,去蚂蚁要扛鲞头”形象生动的比喻更带来一场视觉的冲击,同时围观者的众数与被围观者的少数形成了差异对比,与此同时,围观者之众指向群体,因而此处也是个体与群体的对比。围观者“拼命地伸长脖子”,是为了“赏鉴这拥抱与杀戮”,这一方面我们能够看出看客的麻木不仁,另一方面这又与《阿Q正传》中阿Q回村后在人前诉说城里砍革命者脑袋的事情形成了一定互文性。看客们的生活太过无聊,因而抓住一切可以寻找乐趣的事件,以此为乐。他们不仅是赏,而且还要“鉴”,即品头论足之意,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就像《祝福》中的祥林嫂在儿子阿毛死后,一直都怀着悔恨的心态来舒缓自己的苦楚,但鲁镇里的一些老女人却是把这个事情作为一个故事,在故事结尾处“一齐留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而后“满意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那么针对如此的“围观者”,静默地立于旷野上的男女做了什么呢?在接下来的自然段中,鲁迅写道“然而他们俩对立着,在广漠的旷野之上,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然而也不拥抱,也不杀戮”两个“然而”的使用带来极度转折,并且层度递进加深。“围观者”不是急切地想看戏吗?那好,我就让他们无戏可看。于是他们以无为——“也不杀戮,也不拥抱,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来应对一切。他们的这种做法最终破灭了“围观者”的“赏鉴”,“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又钻进了别人的毛孔中。”拟物使得无聊成为一种有形的东西,向大地蔓延。最后围观者也不胜无聊,“面面相觑,慢慢走散”。于是旷野中的男女能够以“死人似的眼光,鉴赏着路人们的干枯,无血的大戮,而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死人似的”既表明了男女两人生命的损耗,也代表着两人为了复仇而坚持持续的对抗的状态。而“无血的大戮”则是对“围观者”嗜血要求的反击。男女二人生命的损耗,在此笔者认为这是前景黑暗的象征。从圆活的生命到干枯的生命状态,这是独立的个体从血气充溢到形如枯槁,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消极的结果。虽然这是独立个体向庸众的抗争,但我们能说这样一种复仇是胜利吗?显然不能。男女的复仇是以自身的“干枯”为代价的,虽然最后也让路人“无聊”与“干枯”,自己获得“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在文本中我们还能看到,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法。如第一段中“ 于是以这温热相互蛊惑,煽动,牵引……”拟人与象征手法的运用。血液代表人生命的热度与活力,代表着人性。旷野中站立的男女在一开始并没有对其进行细致的描写,但很明显他们是有人性跟血性的恶。那如潮水般涌来的“看客”呢,他们很显然没有。因为他们要通过围观来获取“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他们是作为一群没有人性的嗜血者出现。而运用粗笔勾勒淡化男女两人的形象,则可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二人的动作与围观者的行为上。而文中的男女两人不是为了传达实际的形象,是一种在比较与隐喻。男女两人数量之少,与围观者之众,形成巨大的反差。与此同时,这两人并没有依附于彼此,而是单独的个体,透露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并且“男女立于旷野”这一怪诞意象反复回旋,不断起着强调作用。
  结语
  我们知道鲁迅对庸众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但作为先觉者的鲁迅对待“看客”的心理确是带着实实在在的排斥的,于是他极尽一切地去抗争。实际上,大部分人不都是“看客”么?王富仁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到过“封建传统观念是以个性压抑、以情感压抑为重要特征的,这就造成了人的精神麻木。但是,精神越是麻木,越是需要外界事物的刺激,心灵越是空虚,越是需要用其他的东西来弥补。但他们由于精神麻木不可能找到真正能够充实自己焦渴空虚心灵的东西。因此,把无趣当有趣,把残酷当游戏,便成了必然的结果。”显而可见,鲁迅先生深刻洞知封建社会的弊病与人性,于是他用一种自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一切人。他知道自己是孤独者,因为他明白庸众是要吞噬先觉者的,他甚至明白我们可能无法在与“看客”的中取得完全的胜利,但他最终还是选择要做一些对抗,做一些复仇,这足可见先觉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个人主义的复仇不能取得一定的胜利但依旧要选择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并没有苟活,这大概就是心灵的安息。因而笔者认为该篇文本是鲁迅先生是在人生低谷时期坚持抗争的文本,是先生一生精神状态的写照。
  参考文献:
  [1]李玉明.“人之子”绝叫:《野草》与鲁迅意识特征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2]刘雨.精神复仇的两种悖反形式——鲁迅的两篇同名散文《复仇》的另一种解读[J].齐鲁学刊,2003(1).
  [3]刘明倩.绝望之中的精神复仇——解读《野草·复仇》[J].作家作品新论,2010.
  [4]汪卫东.秋叶:野草的“序”[J].中国文学研究,2006(4).
  [5]鲁迅.鲁迅文集导读本[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6]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8).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风景写生作为国内艺术院校油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无需多说,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发展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频繁增多,风景写生已经从过去为创作搜集素材的辅助性训练手段,逐渐过渡到完全可以成为独立创作作品,受到了艺术家的更大重视与投入,使写生有了在国内艺术创作从未有过的地位和认可,全国各地的画家写生活动已如井喷式涌现,以风景写生为主题的美术展览层出不穷,已显示出良好的文化和艺术发
期刊
摘 要: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和积累出来的,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要素之一。蒙古族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族群散布于祖国各地,其中肃北蒙古族传承和保留着蒙古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本文试图以具有兼容并蓄、内涵丰富多样等特色的肃北蒙古自治县蒙古族文化为例证。梳理当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内涵丰富性,并且认识到民族文化所面临的困惑和危机,进而从保护与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该
期刊
摘 要:渔灯节是沿海渔民祭拜海神、送渔灯祈福的传统渔家节日,在每年的正月十三或者十四举行,是。渔灯节作为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载了渔民们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渔灯节从明代产生以来,有3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本文分析渔灯节活动中的祭祀、宴会、娱乐等主要仪式或者项目,有助于理解渔灯节对渔民节庆闲暇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渔灯节不仅为渔民创造了祈福的心理寄托,也为渔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机会,也扩大了陆地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物质日益得到满足,人们开始思考经济政治发展背后的文化要素,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学热”一度兴起于中国,国学热的兴起使得悠久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再度折射出中华民族的自信,以及在全球化的大潮流中积极抵抗全球化的压力。  关键词:国学热;民族文化的自觉;继承;中国身份  雄踞远东大陆的中国,西北背靠高山大漠,东南面对茫茫大海,两千多年间在几乎与其他文
期刊
在这个光彩夺目的天宫里  在这个风光无限的世界上  在这个欢呼自豪的午夜里  如痴如醉加欣喜若狂的云  心灵与魂体在空中飘荡的云  真的让我激情迷恋高兴的云  躺在床上,上帝恣意引诱我  我的爱抚象汪洋大海一样深沉  令人倾倒徜徉呻吟撕心烈肺地大叫  我的高涨似海潮汹涌波涛冲击咆哮  云如一头被驯服的猛虎那样疑视我面露微笑  云那招架玉帝的姿势一个个在我面前舞蹈  纯朴天真浪漫活灵活现那种激情要了
期刊
中国的大学是个格外神奇的地方。大批曾经刻苦勤奋,每天“鏖战到天亮”的高考毕业生进入这里后,大部分都如同变了个人一般,慵懒,不上进。女生梳妆打扮,男生球赛电游,与高三时期的他们完全是天壤之别。这绝非个体现象。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许多人似乎忽然失去了自我,没有目标,没有志趣,他们像一个个迷茫的孩子,站在岔路口失去了方向。  没有了高考,我们真的别无追求吗?我们的生活,除了高考,真的空白如纸吗?高考之外,
期刊
为你献上这些诗篇  如果我对你的爱传播到永远  并在整个人间传播挚爱痴情一片  引起世人惊魂动魄呐喊激情无限  叫天神顿生嫉妒天怒人怨  为了我对你的爱充满醋意而现  激动喜欢羡慕言传这爱的诗篇  上天为了追忆你的爱将天门打开  人间为了追忆你的爱而关闭睡眠  我那拥抱你的爱抓住你的瞬间  我心着魔一样爱心大于天宫百般  我的魂我的魄我的爱我心之愿  无处可现高出可喊感地动天  大爱小爱海潮一般奉
期刊
啊,高贵而沉默寡言的你  啊,蕴藏着郁郁和泪水的你  你越是躲避我,美人啊  我越是离不开对你的爱  越是觉得你,我天上恋人的光彩啊  等待我地球引力般强健的双臂  与无际跨越的距离把你全身环绕  绕过你的腰、你的身体、你整个的人  我就越是爱你、爱你、真的好爱你!  我向你走进、在征途、在天际  我在天宫一号上看着你、爱你、好爱你  我正在想你、抱着你,一下一下的吻你  仿佛神九与天宫4号对接 
期刊
摘 要:“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这12个字代表着浙江精神,而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也成为了实践浙江精神的典范。杭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更是一座经济名城。杭州的一呼一吸都展现着其务实、诚信、勇敢的工作作风,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时俱进。  关键词:杭州;浙江精神;历史;文化;经济  浙江人在2000年提炼出的浙江精神是16个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
期刊
喜欢王开岭先生的文字,理性、尖锐而又不乏感性,雅致的笔意,带给人思想的震撼和直抵灵府的触动。读完先生的《古典之殇》,合上书,一个人静静地细品他笔下“原配的世界”中,那些于现代而言再也难觅的古典元素,那些曾经朴拙、简稚的东西,那些由美好的物象触发衍生的感动和回味,真的带给了自己一种珍贵的心灵体验。  古典之殇,即古典元素、场景,原始经历、记忆的伤逝。的确,这个时代变得太快,五色杂陈,来不及驻留,来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