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思路之艺术探析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ingchangmao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板块式思路”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教学形式,将课文中零散的知识内容整合为“块”状形态,设计不同的“板块”灵活调控教学活动,使得实际课堂教学步骤变得简洁明朗,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介于此,笔者在新课改迫切要求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背景下,以“板块式思路”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课例对其艺术特征作进一步探究,为一线教师灵活运用“板块式思路”展开教学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板块式 教学思路 艺术探析
  “板块式教学思路”是余映潮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来的一种安排、处理课堂教学顺序的新理念①。这种思路是将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从不同角度有序分为几个明显独立而又紧密关联的教学“板块”,由课文的主线索连接起各个板块,使得教学活动呈“板块”状排列层层深入②。它突破了呈“线性”的传统教学思路,打破其遵循课文顺序,按段落划分依次分析,最后总结文本特点的旧有教学框架;着眼于学生自主活动,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训练,以“板块”这一特殊形式来整合课文内容,形成教学流程,是一种有效实用且颇具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这种思路下的教学模式实用性、操作性强,能够结合实际的学情和教师的个性开展教学活动,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有效简化课堂教学结构;因此它以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以及合理有序的结构优势引起了语文教育界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推崇。当前对于该思路的相关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对其概念界定、思路特征或价值分析的研究层出不穷,理论已非常成熟,但结合具体课例分析这一思路艺术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介于此,本文主要通过余映潮对《散步》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探究其艺术特征的表现形式,以求深化目前关于“板块式教学思路”的认知。
  《散步》是余映潮2012年在辽宁大连市101中学所执教的一篇课文,课中余老师以“初读浅说,再读品情,深读赏景,美读析意”这四个板块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打破传统教学思路的线性结构,从内容到情感层层推进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过程清晰简明,教学内容丰富又重点突出,表现出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处理上倾向朗读为线,分层品析
  朗读是“板块式”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往往围绕“朗读”展开教学,将朗读训练穿插在文本阅读分析的几个板块之中,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理解文本,体悟情感,它在“板块式思路”的课堂中表现出灵动多姿的特征。
  通过课例分析发现,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的课堂非常重视“朗读”的指导运用。例如《散步》一文中设计的四个板块均围绕朗读展开,依次为:“初读浅说”,要求学生初读文本,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认知,在优美文字当中把握文意;“再读品情”,引导学生动口动手,细细品析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发现文本潜藏的深情细节,体悟其中情感;“深读赏景”,指导学生朗读,实现文法知识的自然渗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美读析意”,诗意的朗读品析,教学角度细腻深刻,自然地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就连课文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以师生齐读文本最后一段作为收束,简洁明快,使学生在读中体味文本的悠悠情味。可以说《散步》全文教学均以朗读为线索,多次反复开展朗读训练,各个板块深入而切实地通过朗读解决一个个的学习内容,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分层品析文本,使学生在丰富的朗读活动中发现文本的独特韵味,获得情感体验。在这种“板块式”的教学流程中朗读无疑成了一条教学的重要线索,朗读的身影出现在每一步的阅读品析中,朗读与品析相互交织,使阅读教学表现出一种穿插之美,文学性特征浓厚。
  二.教学内容上注重文意把握,选点突破
  用余映潮老师自己的话讲这种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就是在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理解后,选取文本的优美处、深刻处等“有嚼头”、“有意义”的地方进行细致入微的品读教学,借精段鉴赏达到提高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目的。
  如果要用课例来阐释这种手法,余映潮老师关于《散步》的教学也极具代表性,整个课堂分为四个板块,板块一的“初读浅说”和板块二的“再读品情”,其教学目的均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感受文章内容与情感氛围;而板块三的“深读赏景”,则是在学生对整篇课文内容和情感理解的基础之上,着眼于文章的精彩段落第4段进行立体式的品读鉴赏,引导学生在作者语言叙述的“散步”鉴赏中感受到字词间的色彩之美、声音之美,挖掘出这小小段落中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能理解这一部分景物描写在文中的穿插及其作用,做到文法知识的自然渗透,帮助学生对文本产生深刻的、独到的见解,达到教学的高潮。板块四的“美读析意”,品析训练文章的最后一段,读写结合,综合训练,使学生情感达到一个升华。从以上四个板块来看,“板块式思路”中,其教学视点往往集中于文本的“精美片段”之处,它着眼于优化、精炼、整合课文内容,非常重视学生对课文“美点细品”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对文本进行朗读之后,教师会提供一个“抓手”,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段落进行揣摩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在反复阅读品析文本的过程中感受浓郁的语文艺术气息。
  三.教学方法上做到读写结合,综合训练
  从教学广度和深度出发,这是一种优化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构的方法,它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在教学中适时地穿插安排与课文学习相关的读写活动,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更深意境上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在分析研究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设计或实录中,我们发现其在“板块”的组织安排中往往包含着大量的读写活动:课文概述、作品评写、仿写学用、想象创编、补写后续……让学生既阅读课文,又训练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多层面的积累语文知识。比如《散步》的教学设计中,其板块二“再读品情”就要求学生品析课文,在读句子的活动中进行思考、写作的训练活动,体会句子中表露的浓浓亲情,锻炼学生的文字品析能力;板块四更是灵活地运用了这种训练方法,在品读文章最后一段的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出字词的节奏、情感,让学生在朗读的学习中感受、领悟深刻的生活哲理;与此同时让学生写作品析意味的句子,深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潜藏的责任、呵护、担当以及温馨和谐等种种复杂情感,润物无声的展开思想情感的教育。整个课堂下来,余老师从课文本身知识内容出发,设计安排与文本语言品析有紧密联系的“写”的活动,进而实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教学目的;其中朗读训练与写作训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学生深入参与课堂之中,朗读、思考、写作、分析……活动类型丰富,教师从旁适时点拨引导,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保证了学生充分占有时间进行充分活动,让学生在习得语言、发展能力、应用知识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多样化的读写活动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③。
  总而言之,从《散步》一课教材处理、教学内容选择以及教学方法运用的分析中发现,“板块式教学思路”下的语文课堂表现出多样化的艺术特征,其教学板块清晰,构思精巧,从语言品读到情感体悟层层推进,让学生在灵活多变的阅读活动中获得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是一种使得课堂教学状态自然美好的设计思路④。但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思路也是发展变化的,它适用于不同文体或不同课型的教学之中,其组合形态非常丰富,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动态的、非线性的教学设计系统。因此我们在研究时绝不能只停留于外在的教学形式,更要深入到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特有规律中去,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理性审视,灵活运用,更大限度发挥这种教学思路的优越性。
  注 释
  ①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91-98.
  ②余映潮.简说“板块式”教学思路[J].中学语文教学,2014(02):70.
  ③余映潮.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法80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18.
  ④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64.
  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招标项目“基于教师专业成長的‘一体四维’语文课例研究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ZUGSYW2019-103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从古至今,表示听觉义和嗅觉义的“闻”和“听”发生了词义演变。“闻”和“听”听觉义的演变从唐代开始,明清以后已基本稳定;“闻”嗅觉义的演变从宋代开始,明清以后逐渐稳固;“听”嗅觉义的演变从元代开始,近代有明确记载。“闻”和一些方言中的“听”從听觉语义场转移到嗅觉语义场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隐喻的作用,二是听觉动词比嗅觉动词的语义能力强。   关键词:“闻” “听” 词义演变  关于“闻”的词义
内容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汇聚了大量优秀的外国作品,其中选入的外国小说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试着从课标、单元提示和文本分析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都德的《最后一课》、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契诃夫的《变色龙》的审美教育价值,以期能够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统编初中语文教材 外国小说 审美价值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阅读”版块选编的外国小说有让·乔
内容摘要:听写是复习汉语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听写成为课堂环节后,教师应如何高效利用这一方式、如何进行高效教学值得我们思考。本文中,笔者通过日常教学及总结文献提出几点课堂听写的教学技巧,从课堂听写的重要性、课堂听写的教学环节、课堂听写教学技巧等三大方面,由浅入深提出利用听写进行教学的细节和方法,以求各位汉语教师对课堂听写环节的重视,帮助日后的汉语教学工作。   关键词:汉语教学 汉字 听写 留学生  
内容摘要:文旅融合时代的到来为革命老区公共图书馆拓展图书馆服务,探寻红色文旅融合提供了全新机遇。本文以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图书馆为例,介绍说明了革命老区公共图书馆推进文旅融合的意义,结合韶山市图书馆的相关活动案例,提出通过开展研学游活动、重点旅游景点建设图书馆分馆来助力红色文旅融合,发扬、传承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   关键词:革命老区 公共图书馆 文旅融合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古人讲究“读
内容摘要:“够”的义项和用法多样,这也导致留学生在习得“够”时容易产生偏误。论文首先对“够”的本体进行概括研究,进而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够”的习得情况,并总结出三种偏误类型:书写偏误、遗漏和误代。为了提高留学生对“够”的习得水平,在本体和习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关键词:语料库 习得 偏误 教学  “够”一直是被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課题,“够”字的含义和用法也
内容摘要:现代汉语的多义词义项丰富,是二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的一大难点。多义词“上”的“NP上”词组搭配使用频率高,本文将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从学习者“NP上”各义项的使用频次和习得成绩两方面来考察学习者深度习得情况,探究汉字文化圈学习者“NP上”三个义项的大致习得顺序,并对其进行偏误分析。   关键词:“NP上” 习得顺序 义项 偏误  汉语中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兼类词的情况比较多见。
內容摘要:具身认知理论强调感知运动以及身体内感通道在语言理解中的重要作用。读者根据文本中的语言线索选择体验视角进行心理模拟。不同的人称代词固有的体现着不同的人称视角。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能够触发读者以参与者视角即内部视角来理解文本,而第三人称代词能触发读者从旁观者视角即外部视角来参与文本阅读。不同人称视角触发的具身参与程度不同。内视角下读者对文本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外视角下读者能更加客观的理
内容摘要:《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以简洁质朴的表现形式,完整而生动地叙述了一个充满幻想色彩的故事,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底层百姓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民间童话根植于民间现实生活进行创作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白水素女》 民间童话 叙事特征  田螺姑娘型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异文众多,不同版本的田螺姑娘型故事虽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现上有所不同,但故事的基本框架都是由晋代束皙《发
内容摘要: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一生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人所称颂。他在军事、政治、文学艺术方面颇有建树,无论何时何地,诸葛亮的卓越功勋都是无法磨灭的。   关键词:诸葛亮 形象 人物  诸葛亮在位时被封为武乡侯,去世后追谥武忠侯。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在五丈原(今陕西省境内)离世,享年54岁。在当代中国,诸葛亮的名字无人不晓,人们在茶余饭后,谈天论地,说书讲古时常提起诸葛亮的传奇
内容摘要:考试作为一种对知识水平与技能水平进行检查的方法,其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文中,对中国考试文化展开了研究,希望可以对中国考试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考试制度 考试观念 考试行为  考试作为一种检查自己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能力水平的方法,它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作为一种选拔手段,在中国教育、文化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的人才进行历史漫长的发展时期,对中国教育、学习和文化以及中国社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