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宗教语境中的“树中人”形象源流探析r——故事与图画的两条线索

来源 :西域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ujn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尔都语文学作品中多用宗教意象和典故,其中有一些意象的来源和含义并非清晰易懂、一成不变,哈丽达·侯赛因短篇小说中“树中人”的形象就是一例.本文试图通过追溯“树中人”的故事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宗教性文本中的流变,结合抄本中的细密画插图,探讨“树中人”的故事传入南亚次大陆的可能途径,说明这一形象发展、变化、交融的过程,找到其可能的原型和传播途径,并由此反观欧洲—中亚—南亚的文化交流过程.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供应链物流是现代物流公司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流公司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将信息、设施和流程的科学合理有效整合,现代物流公司的管理方式正向
“塔西佗陷阱”并不适宜于当代的中国.在当代中国,“塔西佗陷阱”毫无疑问不是必然的.“塔西佗陷阱”针对的主要是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的某一特殊阶段、特殊状态.但是,“塔西
东升  在横道河子镇北,有条“俄罗斯街”,小街的一侧有一排坐西朝东的小木屋,为一排四栋俄式的木房。横道河子中东铁路木屋建于1897年。中东铁路修筑期间,这些木屋是横道河子铁路施工人员的住所。每座木屋均为里外套间,居住面积总共不到30平方米。木屋是用优质木材建造的,屋顶较高,榫卯接合,非常严密。屋内是木质地板,屋外檐下镶有木刻雕花。屋子的外門分主附两扇,还有雨塔、门斗等,如今每家还都有一个木栅栏围起
量词是汉藏语系诸多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类型学上区分语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以汉语量词的演变过程为基础,并结合汉藏语系语言以及汉语方言中的量词,来分析量词功能演变规律,可以为汉语量词多重语法功能寻找到语言类型学依据。通过考察发现,量词的起源与功能演变均不是以表达名词数量意义为动因。量词功能经历了回指、分类、替代、个标、指称、定语标记等一系列变化过程,这些变化与数量结构的变化紧密相关,具有语言类型学的普遍发展特征。
19世纪后期,随着英、俄在中亚地区"大博弈"的加剧,我国的帕米尔高原成为两国觊觎的对象.在此期间,英、俄分别派遣小股"探险队"前往帕米尔,意在为划分政治势力范围进行地理勘测和情报收集.英属印度"前进政策派"代表人物荣赫鹏于1887~1891年的"探险活动",直接影响英属印度出兵坎巨提与私分帕米尔,是英国侵略新疆的明证.基于丰富的一手史料,本文对荣赫鹏的四次路线进行考证和勘定,认为其探查活动具有侵略性、军事性、政治性和地理勘察等性质.
龟兹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原佛教有很大的贡献和影响.但是在中国判教运动兴起后,龟兹佛教逐步边缘化.近代开展的龟兹佛教研究,出现诸多概念错位、属性混淆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与龟兹佛教的历史定位与理论定位不明确有关.通过多年的研究与思考,我们认为,龟兹佛教研究的历史定位应为:佛教的部派佛教历史范畴;理论定位应为:部派佛教时期的阿毗达磨即毗昙学理论体系.
部分少数民族村寨依凭民族文化资源将生计拓宽至旅游产业领域,此过程可以理解为地方文化与市场经济的重新嵌合,其中内蕴着文化生产变迁的意涵。基于对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和村寨文化的划分与定位,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生产变迁是在其他文化的渗透下,以村民的生产生活及其真实性为主导而展开的一种动态过程。以傣族曼掌村为例,其文化生产变迁是在政府、规划师、游客与村民的互动中,呈现出农耕文化的没落与旅游文化的兴盛、生活事象的延续与体验型非遗的形成、自给自足手工艺品的窄化与销售型非遗的流行这三个面向的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状态。村民在与
近年来,政府对于老字号企业加大了扶持的力度,有效地保障了传承,使老字号企业发展不断地创新,特别是在政策引导下,山西省老字号企业发展迅速,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本文对山西
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在逐步地完善和发展中达到了目前的水平,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以后提出的为了建设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20世纪90年代,哈拉维基于科技的进步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女性主义形态——赛博女性主义,它的本质旨在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框架,使得性别的绝对界限变得模糊乃至撕裂。赛博女性主义的反本质主义的性质瓦解了传统的女性本质,颠覆了女性的身体、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女性的生育本能,为女性建构自己的性别特征,寻求自由与平等,追求女性解放提供了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