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重复畸形合并急性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k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肠重复畸形合并急性并发症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1978年6月至2006年3月肠重复畸形并急性并发症而行手术治疗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误诊率91.7%.患者均经手术治疗,除1例术后3年因粘连性肠梗阻需再次手术,其余均痊愈.结论 肠重复畸形术前误诊率高,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小猪小肠移植时供体、受体和最佳血管的选择.方法麻醉,先后称量 30头小猪及其小肠的体重与长度,测算两者比例关系;对离体小肠行造影、色料灌注、 X线摄片,观测腹主动脉、肠系膜血管及其分支在体和离体的分布情况.结果小肠的长度平均为体长的 11.5倍;小肠的重量平均为体重的 2.3%.腹主动脉和肠系膜前动脉近段在体与离体灌注后血管外径分别为 4.3/ 4.6 mm和 2.5/ 2.7 mm左右
目的 总结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6年9月选择5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应用弧形切割吻合器对直肠(肛管)残端进行切割、闭合,用33 mm管型吻合器进行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结果 5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术中没有发生切割和闭合不全的病例,吻合口无渗漏.手术后住院时间为(11.2±3.2)d,无死亡者
目的 探讨Vater壶腹癌根治术后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局部淋巴结清扫术的65例Vater壶腹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状况.结果 65例患者共切除淋巴结1380枚.有33例患者发现116枚淋巴结转移,随访83个月,发现20例有1~3枚淋巴结转移者,中位生存49个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43%;13例有4枚或4枚以上淋巴结转移者,术后23个月内全部死亡.单因素分析发现,阳性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复发与缓解交替出现,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影像学、内镜和病理学检查[1]。
期刊
期刊
患者男性,66岁.发现肛门肿物脱出3 h于2005年8月25日入院.入院前3 h因用力大便致肛门排出一肿物,当时排便感强烈,遂持续用力致肿物继续脱出,无法复位.既往无脱肛的病史,无大便习惯改变和便血.查体:腹软,下腹轻压痛,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音。
期刊
胆石性肠梗阻为胆系结石少见并发症 [1].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机械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不易,常在手术中确诊,病死率较高.我院 1990- 2005年收治 25例,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期刊
人类排便机制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而又复杂的生物调节过程.导致排便困难或便秘的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数个因素并存,起相互协同作用或连锁反应,甚至形成恶性循环.近年来,随着便秘发病率明显上升的趋势,排便生理学的研究受到关注并取得了长足进展。
期刊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第三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07年2月9-11日在广州白天鹅宾馆会议中心召开.共计75位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既有德高望重、成就卓越、享誉海内外的老一辈胃肠外科专家,也有年富力强、学术造诣精深的学科骨干,更有近年来在胃肠外科临床和学术研究领域十分活跃的青年专家.中华医学会白书忠副会长、罗玲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王德社长、游苏宁总编辑和蔡丽枫副社长等领导出席了
期刊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ms-样酪氨酸激酶(Flt-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浸润转移和生存期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18例胃癌组织中VEGF和Flt-1 mRNA及CD34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VEGF和Flt-1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24%和55.9%;浸润性生长的肿瘤组织中VEGF和f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