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截句》等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c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孩平的截句》 任乐平
  内容简介
  截句是一种源自古典,具有现代诗歌精神的诗歌文体,融合了截拳道大师李小龙“简洁、直接、非传统性”的美学理念,强调诗意的瞬间生发,没有诗歌题目,且诗句在四行之内完成。
  《给孩子的截句》是“文坛鬼才”蒋一谈献给孩子们的一份礼物。书中精选了八十二首截句,题材包含自然万物、日常生活、内心情感等,诗中充满无处不在的幽默灵动,以及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表达。每首截句配有唯美、有趣的彩绘插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营造了一个诗意空间,贴近孩子心灵,给孩子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推荐人语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诗歌绘本。诗人呼唤全民诗心的“玲珑构筑”,一行两行三四行,剥离了所有形式的束缚,甚至无须目录与标题,是对传统的背离与重塑。诗歌,不是象牙塔里遥不可及的物什,无须刻意雕琢修饰,它是人类与普罗万物之间的对视,朴实又雅致,瞬间进发,自然流淌。创作“截句”的先行诗人们是开放豁达的,他们呼唤“诗三百”般的全民性融入,他们尝试搭建起孩子们创作“截句”的平台,他们在返璞归真的路途上先行一步,走得自然舒展,这才是自由开放且贴近灵魂的“至诗”,这才是实实在在尘埃落定的“给孩子的截句”:我们的孩子是孩子,而我们成年人,也是宇宙自然的孩子;所以,我们都是孩子,诗歌是写给我们所有人的!
  阅读分享
  作者蒋一谈先生说,在中国古代,将律诗一截为二成绝句,所以绝句也可被称为截句。中国儿童,自幼读绝句启蒙诗意,对“截句”的理解自然容易;儿童也是天然的诗人,他们嘴里有时冒出的句子天真、简单,极富想象力,也非常“截句”。这本书语言朴素直接,想象丰富独特,读起来有与古诗不一样的趣味,再加上精美的图画,孩子们一定会喜欢。
  ——读者 彭彭
  乍看“截句”一词不是很明白,好奇心驱使我迅速拜读完才晓得这是中国新诗歌的一种文体。截句不像古典诗歌有字数韵律的严格要求,而是捕捉生动而微妙的生活细节简洁直接瞬间生发。简单意象却赋予极强的画面感:夜雪在飘,雪飘白了夜。简洁语言却真实记录童真童趣:我在梦里亲过的白云,竟然是枕边的臭袜子。平凡现象却具有哲理思考:雨滴在天上跑步,谁累了谁掉下去。短小精悍的截句令人耳目一新,给人无限遐想。
  ——北京市民族小学语文教师 杜景芝
  《中国节气:时间纺织的二十四道錦笺》 邱方
  本书不仅具有民俗和历史方面的内容,还有作家自身相关经历、涉笔成趣的诗文和逸事,以及北方的节日风俗乡情。以散文笔法书写,文字清朗,韵味悠长,给传统的节气渲染上浓郁的文学色彩。
  书中配以林帝浣绘制的插图,墨渍水晕,尽显南方风情。这正吻合了中国的幅员辽阔,同样的二十四节气,南北两地呈现的民俗风物不尽相同的特点。两相映衬,道出了二十四节气自身的丰富内涵,亦使本书的内容饶有趣味。
  作家自荐
  二十四节气,让一年有了分明的四季,让人生有了二十四番花信,让一草一木有了和我们相互认知和彼此相通的感情。
  二十四节气,是时间编织起来的锦笺。有了它们,我们平常琐碎的日子,便有了独特的中国滋味和气息。
  推荐人语
  二十四节气承载了丰饶的民俗文化传统密码。《中国节气:时间编织的二十四道锦笺》通过文字和图片的精心编排,激发读者心中种种似曾相识的情感波澜,唤醒记忆中无数往日时光和故乡的风物人情。带着这本节气指南,可以遵循古人的智慧过上色彩斑斓的自然时间生活。而该书也是孩子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读物,通过聆听节气故事、欣赏节气美文美图,能够让孩子们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肖复兴文笔优美,文风平和大气,意味隽永。
  林帝浣国画灵动跳脱,清新有韵味,自成一格。
  “南腔”“北调”一相逢,即形成一种对照阅读,一种很有意思的“互文”。
  这本雅韵深致的节气书,让现代人依旧能够保有对纸质书的美好记忆和坚持,让人生多了些诗意和远方。
其他文献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细小之处,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却是成功的关键。  学校组织了实践活动,要求我们实地考察并撰写论文,最后评出最佳作品。一路走来,我们秉持一个理念——“小亦可为”。  选择考察内容——小亦可为  “既然打算研究四合院,那我们不如从建筑人手。”一位同学胸有成竹地说,“这个题目下内容丰富,一定可以拿奖。”另一位同学连忙摆手:“不行,还是选民俗一类的内容更丰富。”二人说着便争吵起来
在这个纷纷扰扰的时代,不要一味地行走,必要的时候,让心灵停留。哪怕只有几分钟,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很多爱的故事,发现很多可行性的商机。   我见过一对老夫妇,家住农村。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并留在城里工作,结了婚,有了孩子。儿子孝顺,把父母接到了城里,让父母享受城里人的生活,顺便照看自己的孩子。老两口儿欣然前往。   在乡下农闲时,老两口儿搞过运输,做过买卖,老两口儿一生闲不住。如今进了城,一下子
妻子爱侍弄花草,尤其对吊兰情有独钟,以至于家里都快成了吊兰的世界了。客厅里、书房里、阳台上,到处都有吊兰的绰约风姿。吊蘭的生命力极强,剪一截吊兰的枝丫,随便插在花盆或其他器具里,浇过几遍水后,它们就灿灿然地成活了,生长出一片鲜活的生机来。   在妻子的影响下,慢慢地我也喜欢上了这种植物。由于长时间生长在屋内的缘故,它们总是显得那么脆生生的,给人一种弱柳扶风、我见犹怜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就对它们百般
学生时代,读书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这些书籍潜移默化,不断地带给我们知识和道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就是在读书后受到启发,在摸索中实践,最终有所收获。  刚刚升入初中那年,我读了曹文轩的《草房子》,书中人物“细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家中的顶梁柱邱二爷突然病逝的情况下,面对被洪水冲垮的老宅,患病的养母,经济的拮据,这个不过十岁出头的少年毅然背负起家庭的重担。作者没有过多叙述细马独自牧羊的艰辛,只写
我可能爱上了一位古人。  初次认识他,是因为一句“莫道仙家全脱俗,三更日出亦闻鸡”,心中受到触动,便悄悄记下了那三个字:王阳明。  后来,我惊喜地在史书中发现了他。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他的身世实在让我好奇。  从此,我开始不遗余力地搜罗关于他的点点滴滴,从被贬悟道到平定叛乱,再到立院讲学,像有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我满怀敬意地看他的人生。初一时写关于他的读书笔记,我写罢三篇仍意犹未尽,同学笑着调侃:你
“卧游”,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因道路艰难,交通不便,稍微远一点的风景只能口耳相传。于是,古人因地制宜,发明了新的旅游方式,即通过欣赏山水画来体悟山水,琢磨人生的意趣,探索哲学的况味。   南北朝时宋宗炳的《画山水序》明确提出“卧游”一说。宗炳,字少文,善书画,好山水。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因结宇衡山,以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于是,“凡所游历,皆图于壁,
德国占领的比利时军事管制政府内,有一位中国女子,对时任管制政府首脑、德军将军法肯豪森的秘书以死相逼之后,终于见到了这位纳粹在比利时的最高领导者。那位中国女子告诉法肯豪森,比利时的艾克兴市有96名人质,在若干个小时之后,将会被纳粹士兵枪杀,希望法肯豪森出手相救。   这是作家徐风的新书《忘记我》中描述的场景。那位中国女子名叫钱秀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只是比利时一名普通的华裔妇女。由于她的堂哥是
镜头里,比霸气她不输林青霞,比妖气,她不输王祖贤。   在各种屏幕角色中转换自如,风情万种、媚骨天成,拿奖拿到手软。不过张曼玉事业上虽成功,却始终无法驾驭情感中的角色。   她情史一大摞,可无一修成正果,并且几乎都是男方先离开她。   有人说,张曼玉对待感情太冲动,但她接受采访时却说:“我不觉得自己的感情是一片空白,我曾经经历过这么多段的感情,每一次都是享受到极致。”   为何一片深情却总
作为众多电视剧版本中最经典的一版,由杨洁导演执导拍摄的86版《西游记》,不仅捧红了“孙悟空”六小龄童,也让其他人物深入人心,其中就包括了穿着大红肚兜、手持红缨枪、古灵精怪的红孩儿。   近日,当年红孩儿的扮演者“赵欣培已是中科院博士”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并上了热搜。就在大家将信将疑的时候,中科院研究生部出来回应了,赵欣培是从北大保送到中科院读硕士,之后硕博连读,读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   这
溱湖,又名喜鹊湖,素有“水乡明珠”之称。  这是一座格外幽静的小镇,巷子里铺着布满青苔的石板,到处溢满古茶树的清香。风拂过,波微莲动,轻托红绸,静静守护着这一湖一镇。于是对溱湖的情感便溢满心河,伴着船家的渔歌,渐渐融入这绵绵软软的水乡情怀……  冬捕,算是这儿的老手艺了,不知是何时兴起的,反正打小儿就总听老人提及。  船头,是两位经验丰富的老渔民,背对着我们,看不清面孔,背微微佝偻,却强健有力,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