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as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伦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生态伦理教育的涵义出发,分析阐述了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存在的现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加强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措施对策。
  【关键词】生态伦理教育;高校;生态伦理意识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日新月异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资源。但是,人口的增长、工业的污染、资源的消耗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严重威胁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愈加严峻的生态危机面前,人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尽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实际上,生态问题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必须要求人们建立起科学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当前,高校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态道德观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今后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生态伦理教育,使现在的大学生具备基本的生态伦理知识和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生态伦理教育的涵义
  生态伦理学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要宗旨的一种伦理思想,是由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趋恶化而产生的。生态伦理学在研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同时,还进一步关注到非人类生命或整个自然界。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一个和谐共处的整体,更是一种道德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依存、息息相关。因此,生态伦理教育,指的就是将生态与伦理道德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教育。具体而言,生态伦理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传授有关生态道德的基本理论知识,使他们认识理解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培养他们自觉爱护自然环境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文明行为习惯,以及敢于在实践中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意识,从而逐步树立起一种新型的生态价值观和自然权利观。
  二、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校毕业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他们的生态伦理素养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解目前我校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现状,本课题组成员紧密结合我校课程开设情况,针对我校在校大学生就生态伦理现状进行调查,以期找出建设医学院校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可行性路径。本次研究调查主要是问卷调查,辅以访谈。这次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50份,有效回收率95%。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生态伦理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学校是传授生态伦理科学知识的主战场,但我们通过调查得知,学生从课本书籍、电视网络、报纸期刊等媒体渠道中获取生态伦理知识的占到65%,从教师或课堂中获取的占15%,从讲座或报告中占10%,从家庭教育中获取的占10%。事实上,作为一所医学院校,我校还没有开设生态伦理教育方面的课程。同时,被调查的90%以上学生也表示说我们学校根本不重视生态伦理教育。从当前我国高校整体的教育体系形势发展来看,并没有充分重视关注生态伦理教育的实施开展。据统计,目前在全国高校里的非生物、非生态专业中,开设与生态相关选修课的院校寥寥无几,而每年的非环保生源入学人数占普通学校招生人数的99.5%以上。在很多高校的公共课程教学中,生态伦理教育尚未被列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甚至有些高校还误认为生态伦理教育就是在日常教学中传授简单的环境保护知识。可见,我国多数高校至今还没有把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科学素养列入培养目标当中。而且,由于生态伦理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生态伦理意识和生态道德品质,与大学生的教育或就业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往往容易受到学校的忽视。
  2.教学方式呆板
  一直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了生态伦理教育最主要的教学行式。教师单方面的课堂传授教学,时间一长,无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更是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导致学生逃课、睡觉、玩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单一的課堂教学填鸭式的生态教育,学生只是表面上接受,而没有真正将这些知识与实际融会贯通,没有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生态伦理教育方面的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上的知识传播,强调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生态伦理的思想观念,并没有注重实践在学生生态道德形成中的作用。事实证明,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生动活泼性和实用性,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没有从内心真正体会其中深刻的内涵,更无法把对生态伦理观的理解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无法养成良好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多开展课外实践,通过进行环境调查、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灵活新颖的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开拓创新性,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态伦理意识,以此达到教育效果。
  3.生态伦理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生态伦理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从事生态伦理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生态伦理道德、环境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方面的综合知识素质。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决定生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对整体教学活动也发挥着主导、示范以及监督作用。而高校给生态伦理教育所配备的教师无论是从人数还是专业化程度上都存在明显不足。多数担任生态道德公共课的老师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等其他文科专业的老师,难以形成一支专业的、稳定的师资队伍。具体情况是:其一,他们学科背景单一,没有接受过从事生态伦理教育的专门培训,只是简单的传授相关的科学理论知识,不能够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和确保良好教育效果的实现。其二,身教的作用有时要大于言传,教师自身的生态观将对学生产生显著的潜移默化作用。一些教师只重视生态道德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自身生态道德素养和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无法以身作则,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
  三、加强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实际现状,高校应根据自己的教学课程设置以及教育优势,系统地进行生态伦理教育,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建设。   1.实施生态伦理教育的学科渗透
  生态伦理教育是高校德育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的德育教育应该重视开展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工作,从而使学生受到系统化、规范化的生态教育,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可以进行专业学科之间生态伦理知识的相互融合渗透。通过进行学科的渗透教育,教师可以更好地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在我们日常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应当重点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目前,鉴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发展相对成熟,具备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这就为生态伦理教育的渗透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研究,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看待和关注生态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要倡导可持续发展观,指导学生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形成生态道德观念。例如,教育学生从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用一次性筷子、爱护草地做起,教育他们不随意摘折花木、践踏绿地等等,让学生养成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打造高素质的高校生态伦理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在生态伦理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生态伦理方面的知识技能,还应该全面掌握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够合理地把生态环保理念和知识融入渗透进所教的学科之中,向学生传授来自生态伦理教育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同时,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生态伦理教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生态伦理教育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生态伦理素养培养,通过由政府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组织的专题培训以及学校内部经常开展的生态理论培训,以此来提高教育者的专业素质。而且,还可以结合学科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加强对其他专业的教育者在这方面的指导教育,使其在专业教学中传授相关的生态伦理知识,整合归纳该专业生态伦理教育的零散知识点,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3.积极开展生态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生态伦理教育要取得一定的成效,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生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內外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逐步增强生态伦理意识。
  第一,发挥学校社团的主导作用,鼓励他们举办多种多样的生态公益活动。通过举办的“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节日,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生态伦理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生态教育。
  第二,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校外的实践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让学生直接接触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学生科学的生态伦理观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这一点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望尘莫及的。因此,高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创造条件,通过多渠道途径,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等因素在生态伦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真开展好校外的生态伦理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会,使学生由课堂上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探求和应用的人,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在当前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要在高校继续加强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观教育,建立和培育其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简言之,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工作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随着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的提高,学校需要倡导鼓励每个拥有生态伦理意识的大学生将生态伦理意识付诸于行动,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和谐快速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1967年,英国著名伦理学家菲力帕一福特首先提出“电车难题”,而后成为全球各领域学者争相研究的问题。电车难题案有很多种版本,本文中的案例也是电车难题的一个改编版本。本文试从紧急避险的路径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分别从生命法益的可比较性、避险意思、自招危险之紧急避险几个点切入,以试图为该案寻求一个逻辑合理的解释路径。  【关键词】生命法益;功利主义;自招危险;避险意思  一、粟情回顾  行为人甲欲
期刊
【摘要】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灵活的使用各类传感器结合手机APP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结合目前停车场的运营模式和交通路况信息,设计出基于物联网传感器的停车APP,包括:传感器模块、信息发送模块和接收处理系统、用户软件。传感器将获取到的当前信息通过ZiRBee(WiFi)无线传输技术发送给系统服务器,服务器将获取的信息分析、处理归纳后发布到应用软件上,可以让用户实时了解停车场的车位信息,更加便利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
期刊
【摘要】环境工程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水处理作为环境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处理效果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本文以曝气为例,分析其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的应用原理,并从曝气设备的类型角度介绍其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曝气设备;环境工程;水处理  在环境工程水处理中,曝气设备的应用已非常普遍,通过往污水中加入空气,并搅拌污水,使空气中的氧在污水中迅速流动,促进污水中
期刊
【摘要】水环境问题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最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水环境问题的核心毫无疑问的就要归结为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建设和谐社会3,X7t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着重要意义。农村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农村的发展。本文分析当前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现状,并进一步为完善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制度,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水污染
期刊
【摘要】城市环境问题被提出并且受到公众广泛的关注,绝不是偶然的现象,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生物物种消亡迅速、酸雨的大肆扩撒、臭氧层的不断扩大、温室效益的气体逐渐增加、海平面的日渐上升等。维护生态平衡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  【关键词】城市化与城市问题;居民生活垃圾;城市大气污染  1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生态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危机,特别是在当今
期刊
【摘要】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应用经济应运而生。本文借助全球知名软件公司CA Technologies说明如何推动企业变革顺应经济发展。  【关键词】应用经济;现状分析;发展  一、我国应用经济现状  “应用”这个词对现代人来讲并不陌生,它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无论是新闻、教育、娱乐、购物还是各种各样的企业运用,都已经在一个以应用为基础的环境,被连接。近几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如雨后春笋一般,
期刊
【摘要】大学生朝气蓬勃,有比较高的知识和文化水平,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人力保障。而高校作为大学生成才的培训基地,要强化和改变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和职能,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保证他们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自媒体;思想政治;微博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很多种载体使得人们能够更自由的表达,更方便的交流,但与此同时,也使得高校的思想
期刊
【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着当下服装设计领域,设计师将中国传统的服饰图案与时尚元素相结合,设计的产品受到人们的喜爱。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服饰图案的价值及发展过程,然后着重论述了中国传统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意义及应用。  【关键词】传统图案;服装设计;运用  1引言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但在“时尚”的道路上却才刚刚起步,纵观中国服装市场已经基本趋向于西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越来越少。我们如何
期刊
【摘要】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科普信息的传播方式主要经历了精英传播、大众传播和个性化传播三个阶段,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科普信息传播的结构、模式和规律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容量大幅增加、传播途径由单向到互动、传播渠道深度融合、传媒环境高度复杂化。  【关键词】新媒体;科普信息;传播模式  科普信息传播是指科学知识及包含科学知识的各类信息,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在社会大众中进行跨越时空的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