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多普勒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46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yu1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好发于冠状动脉及脑动脉,危及生命健康。近年来,发病率日趋增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作者自2002——2012年间使用EMS-9STANDARD经颅多普勒彩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46例进行分析,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供参考。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75-01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46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患者多有头晕,心慌,气闷等症状。临床医师拟诊脑血管疾病,申请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查。本组男30例,女16例,年龄34-76岁。我院采用EMS-9STANDARD经颅多普勒彩超诊断仪检测,患者平卧头仰位,常规检查颈动脉根部,主干及其分叉部,颈内动脉.颈处动脉近端和椎动脉外侧段。主要观察血管行走、管壁层次有无斑块及回声类型进行仔细测量。同时观察颅部主要血管血流是否通畅,色彩明暗程度及有无彩色血流充盈缺损的特征。通过观察峰值流速,彩谱形态及Q角度的大小。根据检测的主要阳性发现和数据,参照国内有关文献[1-2]诊断和分析标准做综合分析,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 检测结果
  2.1 临床发病情况 本组46例患者中脑血管病21例;高血压15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3例;颈椎病4例(注:有10例临床有2种疾病)。
  2.2 斑块发生部位 颈动脉主干左侧7例;分叉段31例;右侧主干8例;分叉段15例;颈内动脉左侧15例;右侧3例;颈外动脉各1例;椎动脉颅外段1例。
  2.3 不同回声类型的斑块情况 本组46例发现均匀低回声型斑块31例;混合中等回声型40例;强回声伴声影型16例。
  3 讨 论
  3.1 超声分型意义 本组病例的斑块回声类型,以混合中等回声型较多,有学者将此类型称为软斑,其病理特点为纤维组织增生及钙盐沉积,斑块内出血及血栓形成。所以此类型斑块容易脱落出血,是脑梗塞的主要栓子来源。为此引起临床医师高度警惕,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是有重要意义的。均匀低回声型31例,国内学者将此型称为扁平斑,其病理特点为类脂质沉积。强回声伴声影型较少,是斑块钙化、纤维化所致。临床病程较稳定,危险性小。可见经颅彩超不仅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诊断价值,还可以通过观察回声类型分型及其病理改变性质特征,对病情的发展及预后提供参照依据。
  3.2 斑块好发部位探讨 通过本组病例检测结果不难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左颈动脉最多,右侧动脉次之,椎动脉最少。而斑块部位以分叉部最多见。其原因作者认为与左右颈动脉的解剖结构不同,分叉处血液流动慢、絮乱、容易产生漩涡,使血管内皮细胞不断受到张力性摩擦损伤,脂质易于沉积,而产生斑块。目前从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来看,对椎动脉斑块发生率较低原因,作者初步认为可能与解剖位置和结构特征有关,可能横突的影响,但尚需国内学者进一步共同探讨。
  3.3 临床价值 本组病例中,临床发生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其中10例患有2种疾病。由此可见动脉粥样硬化与上述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联系。心脑血管疾病在国内外发病率日趋增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它们的关系近年国内外学者研究报道较多,研究表明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原因。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存在紧密关系。经颅彩超能够检测颈动脉位置表浅,还可以清楚显示颈动脉管壁、层次、厚度、有无硬化斑块、斑块的回声类型、官腔是否狭窄等。作者认为可作为常规检查首选的主要方法。本方法具有无创伤、无痛苦的特点,因此作为常规检查来预测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其严重程度有重要临床价值。尤其对老年高危人群特别对早期无自觉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采取相对的治疗措施,可有效防治缺血性中风、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生有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唐杰,董宝玮.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2-40.
  [2] 黄铮,龚兰生,施仲伂,等.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及其超声分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6,12(5):35-36.
  [3] Brow PBetal.Degree of cervical carotid wrtery stenosis and himispheric stroke.Duplex US Findings[J].Rediology,1989:170.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微小钙化灶;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60-02  钙化是乳腺癌常见征象,而微小钙化可能是早期乳腺癌的唯一征象[1-2]。由于X线检查技术的不断改进,早期微小钙化(1.0mm,且以高密度为主,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小钙化形态常多种多样,以2种或2种以上多种形态同时出现较多见,亦可以单一形态出现。本组研究中有61例乳腺癌表现为多
期刊
【摘要】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和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医学检验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由于相对不可控,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影响较大。故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分析前检验质量的各个环节,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的全程质量控制,使检验结果能客观反映患者病情,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我院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和处理措施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
期刊
【摘要】 目的 了解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于我院儿科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痰培养标本共计4261例,分离出病原菌926株,阳性率为21.7%,其中G一菌696株(75.2%)、G +菌153株(16.5%)、真菌77株(8.3%)。临床以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讨论梅毒抗体经ELISA法检测后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并探讨其解决方法。方法 选取梅毒患者1620例,将其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对其血清中的梅毒抗体采用ELISA法来进行检测,两组中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再进一步使用TP-PA试剂来确诊。结果 检测出老年组假阳性率为3.4%,中青年组假阳性率为1.2%,两组之间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 年龄为导致ELISA法检测梅毒抗体呈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62例患有乳腺肿块的患者,使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检查病灶部位,并分析乳腺结节的CDFI级别。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总符合率为93.58%;恶性病灶血流信号总显示率(88.57%)明显高于良性病灶的总显示率(51.16%),两者差异显著(χ2=12.3982,
期刊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健康人群颈部超声检测资料的分析,讨论颈部动脉硬化的预防措施。方法 将随机860例进行检测的健康人群分为四组:A组:50岁以下、B组:50岁以上(含)至59岁、C组:60岁(含)至69岁、D组:70岁(含)以上。分别进行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的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以及彩色多普勒成像检测。结果 颈动脉硬化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结论 颈部血管超声检测能对颈部动脉硬化病
期刊
【摘要】 目的 针对VITCK2 Compact在检测奇异变形菌对亚胺培南药敏试验中的局限性,利用纸片扩散法探索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运用VITCK2 Compact AST-GN16药敏卡测定82株奇异变形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按亚胺培南将所测菌株分为三组即Ⅰ组亚胺培南耐药MIC≥16、Ⅱ组亚胺培南耐药MIC=4,Ⅲ组亚胺培南敏感MIC≤1,同时进行K-B法测定奇异变形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结
期刊
【摘要】 目的 了解开封地区儿童末梢血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为儿童喂养及保健管理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1年4至5月进行健康体检的0-16岁儿童2016名,取其无名指指端末梢血,使用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BH5100多通道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微量元素含量,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儿童体内微量元素缺乏情况。结果 5种微量元素含量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元
期刊
【关键词】 血气分析;酸碱平衡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72-01  血气分析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血液检测方法,通过对病人动脉血血液中多项指标的检验,综合分析,用于观察病人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平衡,从而反应机体的呼吸和代谢功能。如: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或者很多情况下两者并存,如: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等
期刊
【摘要】 我中心在一次处理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在井水和粪便里检出人毛滴虫滋养体,确定这起群体性发病是经水传播人毛滴虫感染,引起病人腹痛、腹泻、腹部不适等症状。证实人毛滴虫感染不仅对人有致病作用,引起群体性骤集性感染发病,而且感染性强。但其离开特定的环境,抵抗力弱。回顾这次经过,对人毛滴虫感染途径、致病性、以及检验人员在这次调查处理工作中的作用,提高检验人员在工作中意外发现病原体意识,因此作者认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