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CK2 Compact检测奇异变形杆菌对亚胺培南药敏结果准确性的探讨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weiw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针对VITCK2 Compact在检测奇异变形菌对亚胺培南药敏试验中的局限性,利用纸片扩散法探索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运用VITCK2 Compact AST-GN16药敏卡测定82株奇异变形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按亚胺培南将所测菌株分为三组即Ⅰ组亚胺培南耐药MIC≥16、Ⅱ组亚胺培南耐药MIC=4,Ⅲ组亚胺培南敏感MIC≤1,同时进行K-B法测定奇异变形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结果 Ⅰ组28株VITCK2 Compact结果和K-B法结果均不一致,亚胺培南均敏感;Ⅱ组22株不一致,3株一致;Ⅲ组29株结果一致。结论 对于亚胺培南耐药MIC≥16时可以直接将亚胺培南改为敏感,亚胺培南敏感MIC≤1可借用此结果,MIC=4时需进行K-B法复检。
  【关键词】 VITEK2 Compact;奇异变形杆菌;亚胺培南;纸片扩散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66-02
  奇异变形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可引起泌尿系感染,是仅次于大肠埃希菌的主要病原菌[1],也可引起呼吸道、伤口、烧伤创面或其他部位的感染,以及脑膜炎、败血症等严重性疾病[2]
  VITCK2 Compact作为生物梅里埃公司近年推出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抗生素药敏实验仪器,在当今世界属于最先进行列,但是其在测某些细菌对某些抗生素的敏感性中,存在技术局限性,本文就其在检测奇异变形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中的局限性,运用K-B法同时检测其敏感性,以其寻找不同耐药表型奇异变形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规律,减少VITCK2 Compact用户的工作量。
  1 资料和方法
  1.1 菌株 收集烟台毓璜顶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的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共82株为不重复菌株,菌株均经法国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革兰阴性菌鉴定卡(GN)鉴定,质控菌株为ATCC700324。
  1.2 药物敏感试验 vitek2 Compact药敏为GN16药敏卡MIC法检测15种药物(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替坦、氨曲南、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亚胺培南纸片(30ug)购自OXID。M-H琼脂购自杭州天和生物,结果判定参照2012年CLSI公布标准,并以ATCC25922、ATCC27853作为质控标准。
  1.3 分组 依据Vitek2 Compact药敏试敏结果将所测82株奇异变形杆菌分为三组为:Ⅰ组亚胺培南耐药MIC≥16、Ⅱ组亚胺培南耐药MIC=4,Ⅲ组亚胺培南敏感MIC≤1。
  2 结 果
  2.1 药敏实验结果 82株Vitek2 Compact药敏试验结果见表1。亚胺培南结果存在异议,其MIC值共有三种情况分别为MIC≥16、MIC=4、MIC≤1。
  3 讨 论
  我们实验室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研制的当前世界先进的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仪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但是其采用的药敏卡GN16的说明书中指出在检测奇异变形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时要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测,其实验本身存在方法局限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耐药性分析结果出现亚胺培南高耐药率的原因,鉴于此,我实验室采用K-B法同时检测奇异变形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可以看出Ⅰ组28株VITCK2 Compact结果和K-B法结果均不一致,亚胺培南均敏感;Ⅱ组22株不一致,3株一致;Ⅲ组29株结果一致。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仪在检测奇异变形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时,应同时采用K-B法进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的检测,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结果。不过对于MIC≥16可以直接将亚胺培南结果修改为耐药,而对于MIC≤1Ⅰ可以直接借用无需修改。
  我院从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所检测82株奇异变形杆菌杆菌的耐药率及标本、科室分布和近年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由于光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其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断下降,且产ESBLs率也呈上升趋势[2-4]
  总之具有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仪的医院在检测奇异变形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时,要认识到结果不可照抄,存在一定的误导,对于泛耐药株和野生株外菌株可以同时采用K-B法进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的检测,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倪语星,尚红.临床微生物检验.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田素飞,褚云卓,年华,等.2002至2011年奇异变形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变迁.中化检验医学杂志,2012,35(12):12-14.
  [3] 凌云,叶初阳,何松彬,等.ICU病房变形杆菌检测机耐药分析.医学研究杂志,2008,37:3-35.
  [4] 马巧云,陈群英,何娟妃.132株奇异变形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药敏分析.中微生物学杂志,2012,4:48-351.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对XS-1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复检规则和临床意义做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1000例血液标本,使用XS-1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并分析其复检规则和临床意义。结果 经XS-1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显示,血液标本呈真阳性的有182例,占18.2%,呈真阴性的有706例,占70.6%,呈假阳性的有104例,占10.4%,假阴性为8例,占0.8%,复检率为28.6%。
期刊
【摘要】 对于临床医学检验报告中的检验数据,要求做到及其严格准确,从而为临床医生诊断提供有力地准确证据,确定病人的具体状况,进而为病人选择出最佳的治疗方案,由此可见,检验数据准确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笔者从事临床医学工作多年,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与大家探讨一下,提高检验报告数据准确性的方法。  【关键词】 医学检验;质量分析;控制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62-01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症高血压效果。方法 被试对象80例,实施综合治疗,即改进透析方案+联合降压药物舌下含化+中医穴位埋线。15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患者平均收缩压与平均舒张压的下降幅度比较(P140/90 mmHg)的发生率 >70%,而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控制血压是降低 M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乳腺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来我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163例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并与手术、病理学及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63例患者超声检查共诊断出196个乳腺占位性病变,其中146个实性包块和50个囊性包块,进一步确诊为83例乳腺纤维瘤、45例乳腺囊肿、29例乳腺乳头状导管癌、26例乳腺硬癌、1
期刊
【关键词】 微小钙化灶;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60-02  钙化是乳腺癌常见征象,而微小钙化可能是早期乳腺癌的唯一征象[1-2]。由于X线检查技术的不断改进,早期微小钙化(1.0mm,且以高密度为主,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小钙化形态常多种多样,以2种或2种以上多种形态同时出现较多见,亦可以单一形态出现。本组研究中有61例乳腺癌表现为多
期刊
【摘要】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和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医学检验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由于相对不可控,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影响较大。故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分析前检验质量的各个环节,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的全程质量控制,使检验结果能客观反映患者病情,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我院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和处理措施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
期刊
【摘要】 目的 了解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于我院儿科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痰培养标本共计4261例,分离出病原菌926株,阳性率为21.7%,其中G一菌696株(75.2%)、G +菌153株(16.5%)、真菌77株(8.3%)。临床以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讨论梅毒抗体经ELISA法检测后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并探讨其解决方法。方法 选取梅毒患者1620例,将其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对其血清中的梅毒抗体采用ELISA法来进行检测,两组中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再进一步使用TP-PA试剂来确诊。结果 检测出老年组假阳性率为3.4%,中青年组假阳性率为1.2%,两组之间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 年龄为导致ELISA法检测梅毒抗体呈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62例患有乳腺肿块的患者,使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检查病灶部位,并分析乳腺结节的CDFI级别。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总符合率为93.58%;恶性病灶血流信号总显示率(88.57%)明显高于良性病灶的总显示率(51.16%),两者差异显著(χ2=12.3982,
期刊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健康人群颈部超声检测资料的分析,讨论颈部动脉硬化的预防措施。方法 将随机860例进行检测的健康人群分为四组:A组:50岁以下、B组:50岁以上(含)至59岁、C组:60岁(含)至69岁、D组:70岁(含)以上。分别进行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的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以及彩色多普勒成像检测。结果 颈动脉硬化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结论 颈部血管超声检测能对颈部动脉硬化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