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奢侈品意象,是80后写作中无法避开的一个坐标,因为,现实中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被那么多的“商标”所左右着。□郭敬明一直在让他的读者“看”作品里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在看着。他的读者可能不具备相应的经济能力去消费,但她(他)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解读。
郭敬明,作为80后写手的领军人物,其大作《小时代》一时间惹来网友骂声不断,流俗、物质、拜金之类的标签被一并冠上。不过这一次,销量却和骂声成了正比,仅就《小时代2.0》来说,7天销量突破120万册。要知道,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张爱玲遗作《小团圆》也只不过是半年70万册的成绩。怪不得,有人将郭敬明称为市场春药。
小说以上海这座现代感十足的城市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时尚男女生活中的风光或是不堪……那些主人公们总是活得热烈而丰盈,每天辗转于灯红酒绿、流光溢彩之间。有人富有,他们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奢华到要遭人耳光的华丽生活;有人贫穷,但他们不乏富有的朋友,便每天若即若离地厮混于社会上层人士的圈里圈外。
小说本身的文学性,在这里暂不作评论。但就是这样一部人物繁多、情节混杂、语言戏谑、品牌罗列的小说成为了图书畅销榜上的赢家。郭敬明自己一再强调,自己是在用小说记录这个时代,但稍微懂点历史学和社会学的人都该晓得,此举绝非记录,只不过是在吹制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巨大气泡而已。读者为什么如此买郭敬明的账呢?就是因为《小时代》所展示的“生活”,是与大多数人的生活存在距离感的。都市、时尚、丰富、奢华……所有在现实中可能缺失的元素在他这里都可以得到满足。有一种生活,总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望”的人多了,也就造就出了市场赢利点。
80后,时尚消费生力军
20世纪末,一批70后新生代作家浮出水面,如安妮宝贝、卫慧等,她们在小说中零星提到一些生冷但又熠熠生辉的“大牌”,让很多人眼前一亮,甚至产生莫名的兴奋与快感,算是一场奢侈品概念的启蒙。
在某本杂志上,读到过这样的一句话:“我记得查建英女士在《读书》杂志上分析小说《上海宝贝》(卫慧著),提到里面的CK内裤,查女士说,如果只说内裤不提CK这个品牌,这个小说就没有消费性。正是告诉读者女主角的内裤是CK的,《上海宝贝》才是消费时代的小说。”按照查女士的分析,之所以在这用明显的品牌标识,是与我们所生活其中的这个消费时代脱不了干系的。
80后,是实实在在着陆在消费社会的一代人。随着80后群体逐渐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他们成为了奢侈品消费的一股新生势力,甚至主流势力。很多时候,80后追捧时尚,爱慕品牌也并不是刻意而为之,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从小到大,他们就是被各式各样的商品和物质所包围着,而且愈演愈烈。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波德里亚这样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他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走进商场,灯光眩目,甚至有点富丽堂皇,各色商品仿佛魔力附体,挑逗着你那每一根原本就不堪一击的购物神经;走在街上,铺天盖地,甚至是无孔不入,各种广告牌、广告招贴直逼你的眼球而来,那些平时被你深埋心底的欲望被诱惑得原形毕露;回到家里,打开电视,广告还是挥之不去,声色俱全、精美绝伦,让你总是心怀对于曼妙生活的无限向往。
物质、商品、品牌,成为了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的生存标签。80后们的生活,更是处处需要这些品牌的在场,以彰显出一种生活主张或是态度。2008年,国内老牌文学杂志《人民文学》第600期纪念刊,推出的是“80后新锐专号”,80后文学得到了一次正规而又集中的出场。翻阅全刊,其中郭敬明的《小时代2.0》节选版不用多说,品牌泛滥。除此,三篇中篇小说中的两个,吕魁的《莫塔》和马小淘的《春夕》均几次提到了时尚品牌,来作为小说情节推动或是人物形象塑造不可或缺的写作元素。
有人说郭敬明做作,有人说他炫富,这些我们都不做关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只有这个时代,才能产生一部像《小时代》这样的小说。奢侈品意象,是80后写作中无法避开的一个坐标,因为,现实中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被那么多的“商标”所左右着。
中产阶级的宏大广告
我们可以夸张地把《小时代》这样的小说看成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广告。普通广告会为该商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小情节,而这类小说却为诸多商品共同设置了一个长篇故事,以此作为广告背景。这些商品也许本身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问题就在于它们被镶嵌到了一个饱含小资情调的故事当中。商品本身是“点”,作者以点带面,勾勒出的是一幅光彩眩目的中产阶级生活画面。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如果你在“百度知道”上搜索“小蜜蜂LOGO”,会出现如下的内容。问题:有小蜜蜂LOGO的服装品牌叫什么?答案:Dior(迪奥),法国顶级男装,你说的肯定是DIOR的小蜜蜂系列……。细心的读者会留意,文章一开头对于《小时代》内容的引用中有这样一句:那些看起来非常眼熟的有着小蜜蜂LOGO的白色衬衣。这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个“超大规模的广告”的广告效应,我不知道此提问者是否是在《小时代》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这个疑问。如果是的话,可能连郭敬明本人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如此隐晦,但也还是为迪奥做了一次活广告。读者也很是配合,因为他们知道,故事中的人物个个是十足的“小资”,他们的所用当然也就绝非是“等闲”之物,一系列被赋予时尚品位的商品,自然会勾连起他们对于高端生活的一种不由自主的想象。我们流连于小说中提到的各种奢侈品时,就和我们逛商场或是走在街上看广告是一样的。小说的框架情节为这些商品设置好了橱柜,商品被巧妙而又应景地安放于其中。商品,尤其是有点奢侈的商品,对于如今的80后,甚至90后,总是具有着某种让人难以抗拒的诱惑。
“看”与“被看”中的自我想象
广告无外乎从两个方面生效:一是让未消费的人产生消费冲动;二是令已消费的人产生消费荣耀感,继续消费。郭敬明一直在让他的读者“看”作品里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在看着。他的读者可能不具备相应的经济能力去消费,但她(他)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解读。假如你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恰巧也拥有一件标有小蜜蜂LOGO的白色衬衣,哪怕是一套长着怪异黑色长脖子的音箱,你就和其中人物一样成为了“被看”的对象,至少在这一镜头里,你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别人朝思暮想的生活,自豪感油然而生。“被看”,再多都不算多,想象,总会前赴后继。
以上两种情况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读者,《小时代》,或是80后笔下的都市时尚小说,就是如此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绝佳的想象空间。让人迷失,让人疯狂,也会让人唾骂。但不管怎样,你都主动或是被动地在其中想象了一下。
商品早已不是纯物质的对象了,其中还包含有观念性的东西。这一点,在资本主义产生早期就已初露端倪,马克思用著名的“商品拜物教”一语道破天机,在此基础上卢卡奇又发展出了“物化”的概念:“在这里,活生生的人消失了,并最终被物品的崇拜变成了商品,商品化进入人的灵魂之中,使得人成为这种商品意识的猎物。”人们在购买甲克虫汽车的时候,不只是购买了一个代步工具,而同时也购买进了一种风靡于中产阶级、备受世人追捧的生活方式;某个女人在使用CD唇膏的时候,她会想象着,借此自己就会真的拥有高贵典雅的笑容,那是社会上层女性才配具有的。奢侈品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物质形式的商品中附属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态度和文化品位。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内裤,作者在这里就是要强调它是一条CK内裤,而且要在前面缀以“黑色”二字,以彰显CK简单而又高贵的品质。在时尚界,曾经一度以拉低牛仔裤腰线而露出CK内裤标识为潮流。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被看”!就算是“看”也需要学问,那是时尚,而不是露怯。在这里,商品的质地和使用效果都是无关紧要的,“人”和“物”,已经不再单单是“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了。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以给人以某种心理满足和想象,让人找到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优越性。
小说、品牌、时尚、广告、小资、想象……穿过层层迷雾,仿如一次华丽的冒险,我们从文学到达文化。文学需要不朽的经典,市场需要虚荣的刺激,但如何把握好这二者之间的平衡,能在消费社会这个浮躁的社会留下一些不浮躁的文学,或许是我们需要认真去思考的一个课题。评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郭敬明,作为80后写手的领军人物,其大作《小时代》一时间惹来网友骂声不断,流俗、物质、拜金之类的标签被一并冠上。不过这一次,销量却和骂声成了正比,仅就《小时代2.0》来说,7天销量突破120万册。要知道,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张爱玲遗作《小团圆》也只不过是半年70万册的成绩。怪不得,有人将郭敬明称为市场春药。
小说以上海这座现代感十足的城市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时尚男女生活中的风光或是不堪……那些主人公们总是活得热烈而丰盈,每天辗转于灯红酒绿、流光溢彩之间。有人富有,他们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奢华到要遭人耳光的华丽生活;有人贫穷,但他们不乏富有的朋友,便每天若即若离地厮混于社会上层人士的圈里圈外。
小说本身的文学性,在这里暂不作评论。但就是这样一部人物繁多、情节混杂、语言戏谑、品牌罗列的小说成为了图书畅销榜上的赢家。郭敬明自己一再强调,自己是在用小说记录这个时代,但稍微懂点历史学和社会学的人都该晓得,此举绝非记录,只不过是在吹制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巨大气泡而已。读者为什么如此买郭敬明的账呢?就是因为《小时代》所展示的“生活”,是与大多数人的生活存在距离感的。都市、时尚、丰富、奢华……所有在现实中可能缺失的元素在他这里都可以得到满足。有一种生活,总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望”的人多了,也就造就出了市场赢利点。
80后,时尚消费生力军
20世纪末,一批70后新生代作家浮出水面,如安妮宝贝、卫慧等,她们在小说中零星提到一些生冷但又熠熠生辉的“大牌”,让很多人眼前一亮,甚至产生莫名的兴奋与快感,算是一场奢侈品概念的启蒙。
在某本杂志上,读到过这样的一句话:“我记得查建英女士在《读书》杂志上分析小说《上海宝贝》(卫慧著),提到里面的CK内裤,查女士说,如果只说内裤不提CK这个品牌,这个小说就没有消费性。正是告诉读者女主角的内裤是CK的,《上海宝贝》才是消费时代的小说。”按照查女士的分析,之所以在这用明显的品牌标识,是与我们所生活其中的这个消费时代脱不了干系的。
80后,是实实在在着陆在消费社会的一代人。随着80后群体逐渐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他们成为了奢侈品消费的一股新生势力,甚至主流势力。很多时候,80后追捧时尚,爱慕品牌也并不是刻意而为之,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从小到大,他们就是被各式各样的商品和物质所包围着,而且愈演愈烈。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波德里亚这样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他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走进商场,灯光眩目,甚至有点富丽堂皇,各色商品仿佛魔力附体,挑逗着你那每一根原本就不堪一击的购物神经;走在街上,铺天盖地,甚至是无孔不入,各种广告牌、广告招贴直逼你的眼球而来,那些平时被你深埋心底的欲望被诱惑得原形毕露;回到家里,打开电视,广告还是挥之不去,声色俱全、精美绝伦,让你总是心怀对于曼妙生活的无限向往。
物质、商品、品牌,成为了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的生存标签。80后们的生活,更是处处需要这些品牌的在场,以彰显出一种生活主张或是态度。2008年,国内老牌文学杂志《人民文学》第600期纪念刊,推出的是“80后新锐专号”,80后文学得到了一次正规而又集中的出场。翻阅全刊,其中郭敬明的《小时代2.0》节选版不用多说,品牌泛滥。除此,三篇中篇小说中的两个,吕魁的《莫塔》和马小淘的《春夕》均几次提到了时尚品牌,来作为小说情节推动或是人物形象塑造不可或缺的写作元素。
有人说郭敬明做作,有人说他炫富,这些我们都不做关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只有这个时代,才能产生一部像《小时代》这样的小说。奢侈品意象,是80后写作中无法避开的一个坐标,因为,现实中我们的生活,确实就是在被那么多的“商标”所左右着。
中产阶级的宏大广告
我们可以夸张地把《小时代》这样的小说看成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广告。普通广告会为该商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小情节,而这类小说却为诸多商品共同设置了一个长篇故事,以此作为广告背景。这些商品也许本身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问题就在于它们被镶嵌到了一个饱含小资情调的故事当中。商品本身是“点”,作者以点带面,勾勒出的是一幅光彩眩目的中产阶级生活画面。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如果你在“百度知道”上搜索“小蜜蜂LOGO”,会出现如下的内容。问题:有小蜜蜂LOGO的服装品牌叫什么?答案:Dior(迪奥),法国顶级男装,你说的肯定是DIOR的小蜜蜂系列……。细心的读者会留意,文章一开头对于《小时代》内容的引用中有这样一句:那些看起来非常眼熟的有着小蜜蜂LOGO的白色衬衣。这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个“超大规模的广告”的广告效应,我不知道此提问者是否是在《小时代》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这个疑问。如果是的话,可能连郭敬明本人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如此隐晦,但也还是为迪奥做了一次活广告。读者也很是配合,因为他们知道,故事中的人物个个是十足的“小资”,他们的所用当然也就绝非是“等闲”之物,一系列被赋予时尚品位的商品,自然会勾连起他们对于高端生活的一种不由自主的想象。我们流连于小说中提到的各种奢侈品时,就和我们逛商场或是走在街上看广告是一样的。小说的框架情节为这些商品设置好了橱柜,商品被巧妙而又应景地安放于其中。商品,尤其是有点奢侈的商品,对于如今的80后,甚至90后,总是具有着某种让人难以抗拒的诱惑。
“看”与“被看”中的自我想象
广告无外乎从两个方面生效:一是让未消费的人产生消费冲动;二是令已消费的人产生消费荣耀感,继续消费。郭敬明一直在让他的读者“看”作品里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在看着。他的读者可能不具备相应的经济能力去消费,但她(他)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解读。假如你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恰巧也拥有一件标有小蜜蜂LOGO的白色衬衣,哪怕是一套长着怪异黑色长脖子的音箱,你就和其中人物一样成为了“被看”的对象,至少在这一镜头里,你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别人朝思暮想的生活,自豪感油然而生。“被看”,再多都不算多,想象,总会前赴后继。
以上两种情况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读者,《小时代》,或是80后笔下的都市时尚小说,就是如此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绝佳的想象空间。让人迷失,让人疯狂,也会让人唾骂。但不管怎样,你都主动或是被动地在其中想象了一下。
商品早已不是纯物质的对象了,其中还包含有观念性的东西。这一点,在资本主义产生早期就已初露端倪,马克思用著名的“商品拜物教”一语道破天机,在此基础上卢卡奇又发展出了“物化”的概念:“在这里,活生生的人消失了,并最终被物品的崇拜变成了商品,商品化进入人的灵魂之中,使得人成为这种商品意识的猎物。”人们在购买甲克虫汽车的时候,不只是购买了一个代步工具,而同时也购买进了一种风靡于中产阶级、备受世人追捧的生活方式;某个女人在使用CD唇膏的时候,她会想象着,借此自己就会真的拥有高贵典雅的笑容,那是社会上层女性才配具有的。奢侈品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物质形式的商品中附属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态度和文化品位。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内裤,作者在这里就是要强调它是一条CK内裤,而且要在前面缀以“黑色”二字,以彰显CK简单而又高贵的品质。在时尚界,曾经一度以拉低牛仔裤腰线而露出CK内裤标识为潮流。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被看”!就算是“看”也需要学问,那是时尚,而不是露怯。在这里,商品的质地和使用效果都是无关紧要的,“人”和“物”,已经不再单单是“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了。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以给人以某种心理满足和想象,让人找到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优越性。
小说、品牌、时尚、广告、小资、想象……穿过层层迷雾,仿如一次华丽的冒险,我们从文学到达文化。文学需要不朽的经典,市场需要虚荣的刺激,但如何把握好这二者之间的平衡,能在消费社会这个浮躁的社会留下一些不浮躁的文学,或许是我们需要认真去思考的一个课题。评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