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何御驾亲征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以万乘之尊,驭百万之师,自然人心踊跃,争效死力,理应具有攻则必克、战则必胜的战斗力。吊诡的是,中国皇帝御驾亲征却屡屡失败,原因何在?
  皇帝上战场不一定都得骑马,也可能是坐车去
  御驾亲征,这种行为可追溯的历史很长,但“御驾亲征”这个词在正统的史书记载中却极少出现。翻遍史书,只有宋代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汇编》提到了这个词。而且,皇帝本人是不会说“朕要御驾亲征”这样的话的,诏书里也不会这么写。
  御驾亲征在史书中最常见的表述方式是“亲……”或“自……”,比如《史记·高祖本纪》中的“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将击之,得燕王臧荼”。和《明史·明武宗本纪》中的“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
  这个词被发扬光大,得等到元明清时期发端民间的大量文学作品出炉。像《三国演义》、《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演义》,都有御驾亲征的描写。
  为什么御驾亲征这个词能妇孺皆知呢?大约是市井街巷里,普通老百姓对于皇帝、战争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和丰富的想象,而“御驾亲征”这个词,高端大气上档次,正好迎合老百姓的心理。
  那么,皇帝上战场,到底怎么去?按说行军打仗当然应该骑马,可皇帝金贵的龙体要是让马给颠坏了,咋办?
  “御驾亲征”给了我们一种解释:皇帝上战场也许是坐车去的,必要时才骑马。“驾”字本义指车乘。帝王所乘的五种车乘被称为五辂,其中革辂就是专门应用于兵戎之事的,比如阅兵、演习之类,亲征当然也属于此。
  不过车驾本身又慢又重,完全不利于行军,主要应该还是应用于出征和凯旋时的一系列仪典。
  繁杂的出征流程一定不会少
  御驾亲征,绝对不会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说国家最大的事就是祭祀跟打仗了。《周礼》将古代的礼仪制度结构划分为“五礼”,“军礼”排在第四。而皇帝亲征,无论从以上哪个角度看,都是一顶一的大事。既然是大事,就一定不会简单。作为礼仪之邦,繁杂的出征流程一定不会少,具体的操作方法始于商周时期,后世历代不断补充完善,主要组成部分有:
  1.相关准备工作。包括军队的戒严、祭祀用品的准备和安放、仪仗队的训练到位等等。
  2.以上天为对象的大型祭祀活动。皇帝是天子,亲征也就是替天行道,因此需要祭告昊天上帝以求得庇佑。皇帝本人及参加的文武百官要事先斋戒,祭祀时则有献酒、献牺牲、献币帛、歃血、烧柴等不同环节,同时穿插皇帝更换不同的礼服、乘坐不同的车辆。
  3.以祖先、土地神为对象的中型祭祀活动和以山神、河神为对象的小型祭祀活动。这些活动的级别相对低一些。尤其是针对河岳山川的祭祀,主要是由相关官员完成,皇帝一般不参加。而且,对河岳山川的祭祀持续于整个出征过程,途径一地,即祭祀当地的名山大川、行道诸神。
  4.点将誓师。由皇帝本人或皇帝委派的官员完成。说明出征的理由、目标,明确军纪。
  5.宣“露布”。后魏时期,皇帝亲征每取得一战胜利,为了周知天下,都把写有捷报的布帛挂到竹竿上,称为“露布”,让士兵举着四处通报。此后,这一活动被沿袭施行。
  6.凯旋,献捷于太庙。皇帝出征,无论打没打跑敌人,只要皇帝本人平安回来了,那都得叫凯旋。所以,礼乐、献俘、论功行赏、大臣上表庆贺之类,必须是御驾亲征的标配。
  御驾亲征为何屡屡失败
  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以万乘之重,驭百万之师,自然人心踊跃,争效死功,理应具有攻则必克、战则必胜的战斗力。
  吊诡的是,隋炀帝三征高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以至于江山易主;唐太宗以盛世雄兵东征高丽,却坐困于“东瀛小夷”,不得已班师而还。讽刺的是,庸庸碌碌的唐高宗李治,竟然成功征服高丽,而他,恰恰没有御驾亲征。亲征之君,出师不利;放权之主,坐取江山,这里面究竟藏着什么玄机?
  公元612年,隋炀帝以高丽王“藩礼破阙”,决定备兵讨之,化“蛮夷之乡”为“冠带之境”。次年,天下雄兵如期集结,这时,隋炀帝问后来官至太史令的庾质对战局的看法,庾质说战之必胜,但是只有一条,皇帝不能亲征。隋炀帝闻之不悦,悻悻地说,你要是害怕,自可留此。遂决意亲征。
  庾质担心的事情,果然马上就发生了。大军进渡辽水,围辽东城。隋炀帝临战下了两道诏书,一曰“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庸专擅”,相当于夺了将军的兵权,违背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统兵原则;一曰“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这是摆高姿态,我王者之师,吊民伐罪,非为杀戮。
  两道诏书铸就了高丽人的护身符。结果,最初九军渡辽30万众,班师回朝时只剩下2700人,损失不可谓不惨重。
  公元644年,唐太宗率大军亲征高丽,一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眼看就要直抵平壤城下,不料大军在安市这个地方受阻,一时无法前行。这时有高丽俘虏进谏说,安市人顾惜其家,未易猝拔,乌骨城守将垂老,不能坚守,不如移兵进攻乌骨城,朝至夕克,其他小城,必然望风投诚,然后收其钱粮,鼓行而前,直指平壤。这本是曲线救国的一招妙计,诸将也欣然同意。
  唐太宗将从之,长孙无忌独曰:“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侥幸。”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怎么能做出趁人之危这样令人不齿的事情呢?一番道德说教,唐太宗遂放弃曲线救国,并力攻城。结果,安市久攻不下,顿兵日久,粮食将尽,而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将士多不适应,于是不得已铩羽而归。
  御驾亲征是否一定导致失败?从史料来看,这样的例子的确很多。因而,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这样结论,“天子讨而不伐”。
  当然,御驾亲征也还是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失败的例子仅仅显示出御驾亲征的某些弊病。
  相比于国外,中国的皇帝并不热衷于御驾亲征
  事实上,中国皇帝并不热衷于御驾亲征。除了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需要靠亲征来实现统一,后继的皇帝们基本都是不带兵的。反观欧洲世界,皇帝们的战斗热情就充沛多了。往远了说,希腊、马其顿作战都是国王挂帅。近一点的有欧洲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皇帝、国王领兵出战。
  所以,同样是皇上,打起仗来这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原因可以有很多解释,历史、地域、民族都是理由,不过最本质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制度的不同。
  中世纪的西方国家多是封建制,国王有国王的軍队,诸侯有诸侯自己的军队。诸侯的军队只听诸侯而不听国王的,一旦发生战争,封建制的国王作为诸侯共主,要作为诸侯领袖带领诸侯打仗。所以,西方君主御驾亲征多是迫不得已,起到监督诸侯军队的作用。
  而中国在古代是中央集权的国家。皇帝是一个国家最高统治者,军队不归将领所有而只归皇帝一人所有,所以皇帝只要派出将领去管理军队指挥即可。一个杰出的皇帝,最重要的是驭人,是把合适的人应用到合适的位置上,形成巧妙的制衡让所有人都听命于己。
  至于具体操作层面的内容,则完全不是皇帝应该考虑的问题。所以,除了情况确实危急、需要皇帝亮相表态,或是皇帝本人有军事方面的特殊爱好,御驾亲征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必要性。
  而且,在中国的语境下,战略战术的最高级别一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比起纯粹的武力,外交上的纵横捭阖、政治上的以德服人更受推崇,或者至少这些手段在表面上看起来更加冠冕堂皇。
其他文献
上世纪80年代担任美国国务卿期间,乔治·舒尔茨每周都会抽出一个小时用于静思。他坐在办公室里,拿着本和笔,关上门,告诉秘书只有两个人的来电可以打断他。“我妻子或者总统。”舒尔茨回忆道。  如今已经96岁的舒尔茨对我说,唯有通过这独处的一小时,他才能从战略层面去思考自己的工作。不然,他就会不断被一个又一个即时发生的具体问题纠缠,永远无法着眼大局。  无论在什么领域,要出色完成工作,都必须有时间思考大局
期刊
秦商也称陕商,被认为是中国按地域亲缘关系最早出现的商帮,历史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走西口”这些家喻户晓的词都是因秦商而来。同时,正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让周莹一路逆袭,成为清末女首富。  最近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正在热播,让清朝秦商这一群体走进了大众视线。孙俪在劇中饰演的女主角周莹不仅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全剧也是根据发生在陕西泾阳县安吴堡村吴氏家族的真实故事改编。然而,艺术来源于
期刊
“八路军四处潜伏,气氛令人可怕……他们挖有地道,地道四通八达,甚至还有地下集合场所。我军总像是在和鼹鼠作战一样,旷日持久,真想举手投降服输”。这是抗战时间,日军对八路军的评价,那么八路军对日军又是如何评价的?  “八路军非常勇敢,讲究战术细节”  抗战期间,山西太原祁县(太原南约60公里),属于日军势力之下,这里相应也建有亲日政权的地方,而中共地下组织很快就潜入了这座县城。当时潜入该地的工作人员,
期刊
在这场实力相差悬殊的较量中,越南游击队靠着被美军视为“土得掉渣”的武器,进行了无数次神奇的伏击战,让美军深陷越战泥潭。正如西方军事专家所认为的,“这些伏击战每一次都是‘自由世界’的小小灾难”。  “原始武器”的“魔鬼伏击”  越南游击队的伏击战常常出其不意,令美军西点军校出身的军官们防不胜防。  然而,越南游击队的伏击武器却是“土里土气”的,往往是陷阱、竹签、铁蒺藜与土造地雷、AK-47等齐上阵。
期刊
因为电影的缘故,“泰坦尼克”号之名,家喻户晓。但这部电影重在讲述爱情故事,“泰坦尼克”号成为一件豪华道具。关于它的悲剧故事,其实要从电影之外说起,从它的老板——白星公司说起。  后起之秀  “大航海时代”的出现使得一些航运公司应运而生。英国乃当时列强之首,殖民势力极盛,航运最为繁忙。在美国独立之前,英国政府就开创了跨北大西洋的官方定期航运服务,用船只运送一些达官贵人和邮件,后来又有私营公司纷纷介入
期刊
史料记载,古代中国既有女兵,也有女兵部队。由于我国传统思维强调“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只有在非常时期,女性才会出现在战场,战场上的中国女性博得了一个亮丽的名字叫“巾帼英雄”。毛泽东也曾说:“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中国历史上的女将数不胜数  中国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将,是商高宗武丁的王后妇好,她带兵东征西讨,鼎助夫君将商朝版圖扩大了数倍。妇好不仅善战,还掌管着祭祀与占卜的权力,连武丁都怕
期刊
日前,基辛格盛赞中国成就,他认为,当中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时,中国会比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强大。谈及中美关系,他表示这将是21世纪“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大国关系,中美之间的摩擦对于整个世界都会是一个灾难,两国应该携手共进。  9月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和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承办,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支持的“中美大学校长和智库论坛”在美国纽约市哥
期刊
最近,越来越多的国外专家、学者频繁来华,试图定义世界新的未来。他们一致认为,中国正站上浪潮之巅,成为全球新浪潮的引领者。而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则坚信,2050年中国将取得全球中心地位。  “中国浪潮”来了  古代的唐朝曾一度堪称世界的中心。由于唐朝经济稳步发展,文化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国家,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愿意到唐朝、到长
期刊
做人做君子,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是每个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信条。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  什么是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使其基本骨架、内在气质和俊彦
期刊
小河弯弯向东流,故乡的小河是我魂牵梦萦的乐园和天堂。  春江水暖,万物复苏,沉默了一冬的河水渐渐地丰满起来了,清澈碧绿的水面也渐渐地亮丽起来了。  那玉带似的河水舒缓地从我家屋旁环绕而过,熹微的晨光照耀河面,碧绿的豆麦,金黄的菜花,婀娜多姿,竟相簇拥河岸两旁。河面上氤氲着轻纱似的薄雾,缓缓地升腾,仿佛宇宙中的星辰飞速地旋转,河面水波粼粼,宛如吹皱晶莹的碧玉。  儿时的我们常常在绿草如茵的河岸放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