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中学语文课教学应包括知识素质教育、智能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文学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等。语文教学必须从相互联系中来研究这些素质,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规律。
一、知识素质教育
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语文教学必须迅速实现自身的科学化。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中学语文课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主要包括语音、文字、语汇、语法、修辞、逻辑、写作、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是语文本身规律的概括,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为适应信息时代语言交际的需要,语文知识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从当今发展的趋向来看,需要加强听说训练的知识、读书方法指导知识、文学作品鉴赏知识、应用文的读写知识等。特别是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更好地用语言来传播、吸收、储存科技信息,有关科技论文、科技小品、科技幻想作品的读写知识更应加以充实。随着电子计算机处理汉字技术的发展,未来的语文课教学还应包括有关用电子计算机检索汉字、查阅汉语词语的语文教学既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把语文知识运用于语文基本训练。
二、智能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以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要训练他们的智力,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像等一般智力。
1.观察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观察力是整个智力的基础,不进行正确的观察,就无法认识世界,也不可能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反映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能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生动描绘和具体说明中学到观察方法,指导学生实际观察,写观察笔记,则能直接培养观察能力。
2.记忆力。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的基本功能是积累经验、储存信息、促进心理发展,形成个性。语文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词语记忆能力、丰富积累语言材料,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形象记忆、动作记忆和情绪记忆能力,这些直接制约着听说读写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3.思维力。思维是对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在智力结构中,思维是核心因素,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最重要的是必须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进一步加以解释发挥:“读便是学。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把学思结合、读思结合的原理运用于阅读训练,就应实行“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的原则,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智力。
4.想像力。想像是改造旧表象、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再创想像和创造想像。再创想像的特点是根据别人对事物的描绘而在头脑中建立自己未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新形象;创造想像的特点是不依赖别人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学习语文,不仅需要再创想像、创造想像,而且也能发展再创想像、创造想像。
三、思想素质教育
语文教材入选的范文都有一定的思想性,即使是以介绍事物的性质、状貌、成因、功用、历史为内容的说明文,也含有一定的思想性。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能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既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帮助他们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奠定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把情思引上正确轨道。
四、审美素质教育
从美学角度看,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审美的对象包括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选用的教材多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其中占了极大比重的文学作品,又形象地反映了有史以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负载了各中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精神之光,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如《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药》中的康大叔,《祝福》的鲁四老爷等,这些丑类的塑造是对丑的嘲弄和否定,也曲折地反映着作者美的思想。朱光潜曾说:“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使美者愈美,丑者更丑。”作家对丑类现象和本质的揭露和批判,正是从反面激励人们去追求美,否定丑。又如,课本所选的古代写景诗词,艺术性很高,常用精炼的语言和意蕴深厚的意象画出一幅幅鲜明的图画,造成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美好的境界,如王维《山居秋暝》,李白的《蜀道难》等等。美育效果是潜移默化的。对于这些优秀的文学遗产,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仔细领略和品味,让这种诗化的艺术美根植于学生心中。
五、文学素质教育
文学素质教育是指讲授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课文,发掘一般文章中的文学因素,帮助学生学习文学语言,了解一点文学基本知识(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获得理解、欣赏作品的能力,并通过文学因素陶冶学生思想感情,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从认识作用看,文学是认识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文学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讨来扩大视野、洞察社会、认识历史、认识生活、认识人生,获得认识的情趣。
从教育意义看,文学是进行审美教育、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文学作品情节生动、语言优美、艺术形象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审美理想,这些都具有美育的意义。文学作品通过塑造形象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表露作者的爱憎感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具有理想教育、爱国教育的特殊价值,因而具有德育意义,起着思想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知识素质教育
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语文教学必须迅速实现自身的科学化。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中学语文课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主要包括语音、文字、语汇、语法、修辞、逻辑、写作、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是语文本身规律的概括,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为适应信息时代语言交际的需要,语文知识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从当今发展的趋向来看,需要加强听说训练的知识、读书方法指导知识、文学作品鉴赏知识、应用文的读写知识等。特别是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更好地用语言来传播、吸收、储存科技信息,有关科技论文、科技小品、科技幻想作品的读写知识更应加以充实。随着电子计算机处理汉字技术的发展,未来的语文课教学还应包括有关用电子计算机检索汉字、查阅汉语词语的语文教学既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把语文知识运用于语文基本训练。
二、智能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以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要训练他们的智力,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像等一般智力。
1.观察力。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观察力是整个智力的基础,不进行正确的观察,就无法认识世界,也不可能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反映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能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生动描绘和具体说明中学到观察方法,指导学生实际观察,写观察笔记,则能直接培养观察能力。
2.记忆力。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的基本功能是积累经验、储存信息、促进心理发展,形成个性。语文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词语记忆能力、丰富积累语言材料,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形象记忆、动作记忆和情绪记忆能力,这些直接制约着听说读写活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3.思维力。思维是对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在智力结构中,思维是核心因素,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最重要的是必须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进一步加以解释发挥:“读便是学。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把学思结合、读思结合的原理运用于阅读训练,就应实行“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的原则,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智力。
4.想像力。想像是改造旧表象、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再创想像和创造想像。再创想像的特点是根据别人对事物的描绘而在头脑中建立自己未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新形象;创造想像的特点是不依赖别人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学习语文,不仅需要再创想像、创造想像,而且也能发展再创想像、创造想像。
三、思想素质教育
语文教材入选的范文都有一定的思想性,即使是以介绍事物的性质、状貌、成因、功用、历史为内容的说明文,也含有一定的思想性。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能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既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帮助他们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奠定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把情思引上正确轨道。
四、审美素质教育
从美学角度看,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审美的对象包括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选用的教材多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其中占了极大比重的文学作品,又形象地反映了有史以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负载了各中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精神之光,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如《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药》中的康大叔,《祝福》的鲁四老爷等,这些丑类的塑造是对丑的嘲弄和否定,也曲折地反映着作者美的思想。朱光潜曾说:“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使美者愈美,丑者更丑。”作家对丑类现象和本质的揭露和批判,正是从反面激励人们去追求美,否定丑。又如,课本所选的古代写景诗词,艺术性很高,常用精炼的语言和意蕴深厚的意象画出一幅幅鲜明的图画,造成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美好的境界,如王维《山居秋暝》,李白的《蜀道难》等等。美育效果是潜移默化的。对于这些优秀的文学遗产,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仔细领略和品味,让这种诗化的艺术美根植于学生心中。
五、文学素质教育
文学素质教育是指讲授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课文,发掘一般文章中的文学因素,帮助学生学习文学语言,了解一点文学基本知识(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获得理解、欣赏作品的能力,并通过文学因素陶冶学生思想感情,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从认识作用看,文学是认识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文学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讨来扩大视野、洞察社会、认识历史、认识生活、认识人生,获得认识的情趣。
从教育意义看,文学是进行审美教育、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文学作品情节生动、语言优美、艺术形象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审美理想,这些都具有美育的意义。文学作品通过塑造形象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表露作者的爱憎感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具有理想教育、爱国教育的特殊价值,因而具有德育意义,起着思想素质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