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儿童、青少年心理初探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54亿元。2001年印度7.9级地震,16480人遇难,约60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46亿美元。2005年巴基斯坦发生7.8级地震,造成约8.7万人死亡,造成的损失超过100亿美元。2008年,我国四川8.0级强烈地震,目前已造成约69185人遇难,374171人受伤。
  地震在带给人们物质、经济损失,对人们的身体、生理造成伤害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精神造成严重的损伤。强烈地震的突然袭击,瞬间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与精神条件丧失,致使维系人们心理平衡的外部条件和感情基础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对正常心理活动的严重的冲击和强烈的干扰,人的精神急剧恶化,人的情感剧烈震荡,一系列消极情绪与负面情感反应随之出现。
  儿童、青少年是地震灾难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面对灾难受到的刺激更大,对刺激所表现出的反应异于成人。地震对儿童、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更严重,若不对这些心理创伤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很有可能造成儿童、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些问题都会成为他们成长的障碍,甚至影响终身。因此对灾区的儿童、青少年应给予特殊的关注。
  
  地震后儿童、青少年主要的心理行为反应
  
  地震后,儿童、青少年无论在生理、心理或行为上,均会产生许多反应。他们对灾难事件的想法与成人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反应也异于成人。儿童、青少年的共同身心反应主要有以下四种:
  1.对与灾难有关事物的恐惧
  形成对地震有关事物的恐惧,是儿童、青少年对地震灾难显著的心理反应之一。由于地震带来的影响,儿童、青少年普遍的表现出对与灾难相关、相似事物的频繁的、强烈的恐惧,常出现对相关、相似刺激的逃避反应。例如:Ponton等研究发现,1989年旧金山里氏6.9级地震后,儿童表现出对巨大的响声、墙体的裂缝、和卡车的恐惧。
  2.行为退化
  儿童、青少年对地震的心理反应还表现在行为的退化上,一些典型的反应包括:依赖、黏人、分离的困难等。在1989年旧金山地震发生的两周后,在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中发现,有67%的孩子较明显的表现出想同父母一起睡觉,黏住父母,不愿离开父母等行为。
  3.睡眠问题
  儿童、青少年在灾后的睡眠问题主要包括不愿单独睡觉、入睡困难、畏惧夜晚、做噩梦和重复与灾难有关事物的梦等。旧金山地震后,有78%的父母反应他们的孩子有睡眠方面的问题,在对社区的抽样调查中,有一半以上学龄前儿童的家长报告自己的孩子拒绝上床、不愿单独睡觉。
  4.丧失上学的兴趣
  重大灾难过后,儿童、青少年可能出现的另一个心理反应的特征就是不愿上学。在以往地震后心理反应的研究中,都有关于儿童、青少年不愿去学校的报告。笔者认为,当儿童、青少年在学校里,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地震带来的残酷、悲惨、血腥的场面,甚至因地震失去了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时,对上学更会出现明显的抵触情绪。
  
  地震后儿童、青少年的PTSD
  
  儿童、青少年期是形成无意识的关键时期,由于没有形成足够的整合能力,在面对重大地震——这种创伤性事件时,还不能很好的把创伤事件进行正确加工,甚至在某些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不能清晰的用语言表达出创伤体验和创伤的过程。若不对这些心理创伤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很有可能造成儿童、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
  1.PTSD定义
  所谓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是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其特点是事过境迁后的痛苦体验仍然驱之不去,持续回避与事件有关的刺激,并长期处于警觉焦虑状态。其主要症状表现在这三个方面: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警觉性增高。
  2.地震后儿童、青少年PTSD的发生率
  Pynoos等报告,亚美尼亚地震后1.5年,对231名8-6岁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发现PTSD(DSM-III-R)发生率为69%;赵丞智等的研究发现,地震后17个月,青少年PTSD(DSM-IV)发生率为9.4%。
  3.儿童、青少年PTSD的症状
  PTSD儿童、青少年会出现反复的有关创伤事件的游戏、广泛性梦魇、心身症状及先兆症状,引起患儿痛苦或功能紊乱。他们会表现出多种精神障碍的综合症,包括:冲动性、攻击性、烦躁不安、情感麻木、社会回避、分离、注意障碍、睡眠障碍、发育的迟缓或退化等。
  Catherine(2004)指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PTSD的典型反应分别为:学龄前儿童的反应:急燥、呆滞、畏惧黑夜和睡眠失调、黏人、发展退化;学龄儿童的反应:拒绝上学、在家或学校出现攻击行为、在同伴中退缩、注意力下降、胃痛、头痛、害怕睡觉、黏人;青春期前和青春期的反应:自我伤害的行为、有自杀的念头、问题行为、分离症状、丧失现实感、物质滥用。
  国内相关研究指出,患有PTSD的青少年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有:重现创伤感受、警觉性过高、强烈的生理反应、强烈的心理痛苦、烦躁、以及反复闯入的痛苦回忆,出现较少的症状是情感的麻木与回避。
  4.儿童、青少年PTSD的远期影响
  对儿童、青少年及其今后一生的不良影响是久远的。它可以改变儿童和青少年对人、社会、生活及未来的看法,他们往往对前途心灰意冷,感到将来是一片堆满瓦砾、布满陷阱、怪物出没、充满恐惧的荒地。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患有精神障碍、多重人格、反社会人格和边缘状态的成人以及犯有谋杀罪的人,在童年、青少年期都曾受到惊吓或虐待。儿童、青少年一系列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可持续多年,有时可转变为成年期的各种行为障碍,与精神疾病的发生也密切相关。
  
  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反应的因素
  
  主要包括:地震造成的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特征、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三个因素
  1.地震造成的影响
  1)生命的威胁
  灾难对生命造成威胁的严重程度,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对灾难反应剧烈程度的重要因素。地震中,儿童、青少年目睹死亡事件,特别是自己熟识的亲人、同学就在身旁,却无力营救,这样的意象往往盘踞在他们的脑海,形成一种挥之不去的死亡印记,这样的心理症结会成为今后他们成长的障碍。
  2)家庭的完整
  地震灾难会威胁到家庭的完整,在此情况下分离焦虑可能会大大提高。因此,当儿童、青少年可以找到家人或是可以获悉家人的下落,可大大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遭受了剧烈的精神刺激,他们不仅体验了大地震瞬间恐怖性情景,同时又体验了失去父母的巨大心理悲痛。有研究表明,地震后孤儿PTSD患病率高于非孤儿。
  3)躯体状况
  地震中,儿童、青少年的躯体受伤程度,尤其是否导致了残疾,会给他们带来更严重甚至是长期的心理影响。青少年对于身体的状态特别敏感,很在乎别人评价自己好不好看,自己是不是被别人喜欢。此时失去了自己身体的一个部分,对他们来说自我形象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易出现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多疑、依赖、虚狂、过度激动等。
  4)环境状况
  地震后呈出的惨烈景象,给儿童、青少年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常常在很多年以后也无法淡忘,甚至给他们留下终身的影响。以后再次回想,或者接触类似的信息或情景,害怕、担忧、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会再次重现在脑海,绝望等等一系列的消极的负面的心理反应给生活造成负面的影响。
  2.儿童、青少年的特征
  1)年龄
  年龄对儿童经历险境的情况、对创伤的感知和理解、对父母痛苦的感受性、反应的性质、应对的方式与技能,以及对创伤的记忆等都有影响。同时年龄也影响他人对儿童的反应,如低龄的孩子更容易得到保护。
  2)性别
  性别影响儿童、青少年的防御和应对方式,以及灾难后有关症状的性质。有些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多的表现出焦虑、抑郁和PTSD的相关症状;男性比女性更多的表现出攻击性。
  3)创伤经历
  有研究表示,早期的创伤经历与儿童对灾难反应的严重性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儿童说面对当前的灾难事件会让他们重新回想起关于过去发生的创伤性事件。还有研究表示,遭受灾难的青少年的PTSD症状的产生与其早年的创伤史有关。
  3.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
  1)家庭
  儿童、青少年对灾难的强烈反应与其家庭对应激的敏感性相关,他们的表现在受其父母反应的影响,父母的应对方式常被他们模仿。同时,在遭受灾难时家庭对儿童也起保护作用。
  2)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程度,影响着儿童、青少年创伤的形成。社会支持系统是指当事人受到伤害时以及之后,外界(家人、同事、朋友、邻居以及整个社会)所给予的关心、帮助、支持。这个系统越完善,对儿童、青少年创伤的恢复越有利。
  
  小结
  
  地震之后,应给与儿童、青少年足够的关注。要让儿童、青少年了解更多有关地震的知识和信息,坦率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帮助其战胜恐慌;给他们多一些拥抱、微笑,鼓励并倾听他们说话;给予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告诉他们地震就会过去,一切都会好。另外幼儿园、学校恢复正常上课,儿童、青少年在一起上课、玩耍,会使其感受到一切都在恢复正常。并且应更多地对以下这些儿童、青少年给与关注:在地震中身体受伤;以往遭受过灾难或创伤事件;患躯体疾病、残疾,包括有智力障碍的;以前曾经有过情绪、行为问题;有精神疾病家族史。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的崛起使小学美术教育质量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理念桎梏,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呈现落后陈旧等问题,制约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基于这一现状,小学美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内科的危重急症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等特点。据统计,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死亡率为80%,是继发性感染导致,因此,减少继发性感染的发
灾后心理危机的表现会在两三天内出现,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有可能在几个月后产生严重后果    唐山大地震震后二十年,一批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当年的受灾人员进行心理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人当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些人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地震所造成的心理阴影。一位经历了地震的老人现在几乎不敢面对雷雨天气,她像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样,无法从丧子的悲痛和自责中解脱出来,逢人就诉说这段凄惨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