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的生物指示物及其监测方法研究

来源 :海洋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feixu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单核素与多核素示踪,从海洋生物对不同浓度放射性核素的吸收和积累及其相关性、海洋生物对积累在体走核素的排出、海洋生物吸收放射性核素达到动态平衡时浓集系数的测定等三方面筛选,可以作为~(137)Cs、~(134)Cs、~(90)Sr、~(65)Zn、~(60)Co、~(59)Fe、~(54)Mn等放射性污染的生物指示物。最后推荐贻贝的足丝、悦目大眼蟹整体,大弹涂鱼的性腺、肌肉、头部,硕大蔗草地上茎等海洋生物或其器官分别作为监测海水、沉积物中上述核素的生物指示物。介绍了生物监测方法,并给出计算时必需的放射性
其他文献
“异常潮位”是指潮位大大高于当时正常潮位,潮汐时间没有明显提前规律的一种突发性潮汐现象。它出现的时间短、范围小、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故常给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为严
根据对1987年8月在南海的镇海湾5个采样点所采集样品进行分析,共鉴定网采浮游植物24属55种和变种。主要种类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本方法采用电位在.025V,富集3min,静止15s,以5mV/s速率扫描的阴极溶出伏安法测定粉煤灰在海水中溶出的Se~(4+),检出限0.05μg/L。在海水中Se~(4+)含量1~3.5μg/L,加入标准Se~(
根据1988年7月对南海广海弯5个采样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的分析,共鉴定网采浮游植物23属54种和变种,主要种类有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unus)等3种角毛藻、透明辐杆藻(B
本文利用作者确定的热带太平洋4个海温信息区SST(海水表面温度)资料,探讨了厄尔尼诺期间和反厄尔尼诺期间SST和SOI(南方涛动指数)的变化特点其相互影响的规律。
黑潮大弯曲与El-Nino事件,本是两种独立的海洋现象,近期,有些学者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企图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作者将1934~1990年间发生的黑潮弯曲现象,与相应期
根据1987年8月对南海水东港4个采样点所采集样品的分析,共鉴定网采浮游植物31属66种和变种。其中S<sub>1</sub>点种类最多,达37种,数量也最高,为1.41&#215;10<sup>6</sup>个/
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铁对海洋硅藻的生物活性形式及其对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铁对硅藻生长的生物活性形式是络合态铁和胶体水合氧化铁的溶解形态,尤其是光诱导还原态Fe~(
基于Taylor(1921)提出的湍流扩散理论,讨论了海洋中湍流的扩散机制,对如何确定海流中的湍流成份进行了论述。利用北黄海5号倾废区定点锚泊连续测流资料,计算了不同时间尺度的
化学需氧量(COD)是评价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化学需氧量超标会造成水体的表观质量下降,程度不同地威胁水体中生物群落的生存.就COD的评测方法而言,碱性高锰酸钾法不受盐类干扰,操作简便,所需时间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水体有机污染的程度,因此已被列入我国海洋监测规范用于测定海水中的化学需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