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生存的“边缘人”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_an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财主底儿女们》中蒋蔚祖(后文简称“蔚”)的形象,探讨蔚在的“夹缝”中的悲剧命运,进而分析他作为“边缘人”一次次“边缘化”的过程。
  关键词:《财主底儿女们》;蒋蔚祖;夹缝;边缘人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 -17-064-01
  一、特殊的“夹缝”,难逃的长子悲剧
  在“五四”之后的文学作品中,长子的形象往往是读着新书,却过着旧式生活,必须“要做人家要他做的事,他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他做这些事,好像这是他应尽的义务。”[1]长子的结局,也往往是成为旧式家庭的殉道者。蔚虽然也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并且蒋捷三“强力的性格无处不在,使得走进去的人要感到某种寒冷”[2],但蒋老太爷对蔚是最爱的,甚至为了金素痕(后文简称“金”)可以顺从儿子,而被迫顺从媳妇。此外蒋捷三支持蒋淑华自由恋爱,并专程去南京主持婚礼这件事表现了他对新思想的接受,他和新派子女达成了一定的和解,不像传统封建家长一般保守固执。所以传统封建家长的压力,在蔚身上是弱化了的,他个人在父母和同辈之间的矛盾基本消除,但为何他会跳到父亲和妻子中间,重新给自己制造的夹缝,最后难逃悲剧命运呢?
  从表而上看,蔚的确逃离了传统长子的“夹缝”,他面对的矛盾仅是自己婚姻问题——他的一切不幸都来自于妻子的诡计和他的软弱,但从本质上来说,矛盾形式的变化未曾改变夹缝存在的根源,蔚依然是受传统“孝悌”文化最深的长子,他身上残存着旧式读书人的中庸沉滞,无法完全逃脱忤逆父亲的愧意,也更没法做到和弟弟蒋少祖一样与父亲决裂,但在“五四”的影响下,他也难逃新文化的吸引,他疯狂迷恋读《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法学学士”金,表现出他对新思想文化的痴迷。蔚对新旧文化的态度依然是矛盾的,他无法坚决地选择其中任何一方,所以当父亲和妻子都“为了爱情”而锁上蔚时,他只能在矛盾中发疯的、不断的“从这一把锁逃进另一把锁”[3]。金是个有野心、自信、勇于进取的女人,她的出现加速了蒋家旧文化权威——蒋捷三的死亡,从而间接带来了蒋家的变革,但对于蔚来说,旧的一切已随父亲而去,自己却在新的一切而前无法适从,他承受不了对父亲的愧意,也原谅不了妻子的背叛,对他来说,父亲的死并没有导致夹缝的消失,使他不再矛盾、彻底倒向妻子,反倒使他的生活失去了平衡。而他决心追随父亲而死、抗着“二十四孝图”赎罪,也体现出新旧文化冲突中知识分子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回归一面。所以蔚所而临的一直都是自己内心的传统意识和现代渴望之间的矛盾,他依然没有摆脱传统长子作为“历史中间物”的命运,所以他依然只能成为徘徊于新旧文化冲突中的牺牲品。
  二、从被“边缘化”走向彻底的边缘
  蔚的一生有意无意地经历了三次“边缘化”,这三次经历分别带给他纠结、清醒和毁灭,而无论处于哪个阶段,他“边缘人”的身份都未曾改变。
  首先从他娶了金开始,蒋家其他的儿女们就开始有意将他“边缘化”,他们反感“头脑极腐败”[4]的金,进而为了财产“边缘化”蔚,而知道老婆劣迹的蔚怀着复杂的心情,在家庭事务中保持沉默,自愿成为“边缘人”,这种现象在蒋捷三去南京送嫁奁的事上得到了最大体现——蒋家所有人都去车站迎接蒋捷三,但没有一个人通知蔚金二人。
  在妻子出轨、父亲去世之后,发疯的蔚开始自我流放,他在南京的房中营造了“巢穴”,在众人分家的斗争中清醒的嘲弄他们:“奸淫就是爱情呀!抢劫就是孝顺呀!”[5]他避开了所有人,将自己锁在房中,成为侮弃着人间的诗人和工者[6],这种带有自罚性的“边缘化”,意外的使他成为蒋家最清醒的人,他逐渐丰盈的精神抵抗着他的软弱,使他敢于大胆地抨击一切丑陋。回到南京后,蔚选择房子住在下关,继续着自我的流放,他决心“今后唯切实做人而已”[7],这种变化使他和金的位置发生对调,金开始乞求他,而他无所忌惮地嘲笑她恋慕繁华。蔚先前在妻子和父亲之间徘徊已被打破,而为争财产反目的亲人也使他无需保持以往的隐忍,他痛失了爱情和亲情,故而不用忌惮任何人,他这次的“边缘化”不是突然清醒的表现,而是长期压抑心中想法的真实表露。
  蔚的第三次“边缘化”,是从他决定毁灭自己开始的,他烧掉了下关的房子,开始居无定所的流浪,最后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跳江自杀。第二次“边缘化”后的蔚看似是清醒和冷静的,但其实已完全失去了活下来的依据,他无法改变妻子和亲人的所作所为,更法原谅自己对父亲的伤害,他的流浪其实是对父亲的赎罪和对生活意义的找寻,而在探寻无果之后,他的自我毁灭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说蔚的被“边缘化”是因为金的贪婪,是他和其他家族成员无奈的选择,那么接下来的两次自我“边缘化”,则是他直而现实、填补精神空白的探索,只不过他的探索是冷酷和孤独的,最后的结果是悲情的,他的毁灭则是“边缘化”的极致表现,他最终与世界决裂,被活人的世界边缘化,成为了彻彻底底的“边缘人”。
  三、结语
  蒋蔚祖的一生总是充满着矛盾,在新旧文化冲突下,他没有能力和勇气做出选择,故而只好走向“边缘化”,他的灵魂经过疯狂之后必然走向死亡。他不断地在父亲和妻子之间徘徊,并进行了激烈的反抗与挣扎,而这也使得他反抗失败之后的悲剧效果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巴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页。
  [2][3][4][5][6][7]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第124页,第114页,第262页,第261頁,第307页。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多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横空出世,底层叙事类的电影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受到大众的关注。但是,底层叙事类的电影在叙事和情感表达上流于表面,作家和导演受精英思想的影响无法深入社会底层对现实的底层做出描绘。本文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阐释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底层叙事。  关键词:现实主义;底层叙事;泛道德化  作者简介:辛鑫(1995.3-),女,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西方文学理
摘 要:通过爱伦坡短篇小说分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天使篇,一部分是魔鬼篇,揭示人性的善与恶。  关键词:天使;魔鬼;人性  作者简介:曹静(1981-),女,江苏镇江市人,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国际交流;尹婧红(1976-),女,江苏镇江市人,江苏科技大學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外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
我为什么而活着?  这个问题至今已纠缠我有三、四个年头了,可恶的一串接一串的考试没能让我连续、深入地去思考。2012年10月27日,难得能在月色下冥想一二。  新学马哲,那个德国人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抽象之至,又有说人的全部价值在于奉献。他脑子里全然是共产主义,自然一些理论也超越当世,然而鄙陋的当世之人,又如何去体悟他那句句箴言呢?简言之,满大街的烟尘,夜间野地里的饥饿,公交里窒息的汗臭
基金项目:基于微课的商务翻译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17JGB42)。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影视翻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物对话以突出人物性格、传递人物情感为目的,是影视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影视剧《权力的游戏》中瑟曦·兰尼斯特的对话为例,探讨和研究对话翻译在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  关键词:对话翻译;人物形象;权力的游戏;瑟曦  作者简介:农彧(1997-),
摘 要:渡边淳一的《失乐园》自出版以来,有过多种不同的解读方式,这源于作品自身所带来的双重话语,其中道德话语和人性话语的相互交织和相互冲突构成一种欲望的矛盾。本文试图通过对人性和欲望的探讨,从马尔库塞新感性主义与日本耻感文化视角下去认知分析《失乐园》中关乎欲望、婚姻、爱情和性之间相互的内在联系,并对此做出自己的阐述。  关键词:失乐园;马尔库塞;耻感文化  作者简介:任程宇(1995-),男,汉族
摘 要:凡尔赛宫作为世界五大宫殿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同时也使得诸多文人墨客为之挥洒笔墨。本文着重从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历史学家和游记作家的作品展开分析,研究凡尔赛宫的不同意象。  关键词:凡尔赛宫;意象;浪漫主义作家;历史学家;游记作家  作者简介:王颖(1989-),女,汉族,山西人,法国凡尔赛大学毕业,2012级法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法语专业助教,
摘 要:一本原版小说往往会因为翻译版本的不同而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理解。本文以《简·爱》中罗切斯特的自白节选为例,比较李霁野、祝庆英、喻云根三位译者的译文,发现一些疑点,并作出评析。  关键词:忠实;分歧;译者  作者简介:周樱(1981.4-),女,汉族,苏州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研,研究方向:商务贸易、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作者简介:  胡晓春,男(1982.5.1-),汉族,陕西省榆林市人,讲师,研究生,硕士,2006年7月任教于榆林學院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
摘 要:孝感以孝命名,是中国孝文化之乡。二十四孝中,孝感占有三孝,即人民所熟知的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被和孟宗哭竹生笋。历代的孝子风范汇聚成丰厚的孝文化资源,培养和感染了数代孝感儿女。  关键词:孝;董永;文化资源  作者简介:李国侠(1989.10-),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旅游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 要:兰斯顿·休斯的《早秋》虽故事情节简单易懂,但细读后却能给读者留下极为广阔的思考空间,是进行多维解读的极佳文本。本文将以叙事学理论中的叙事情节、叙事视角为参照,结合笔者发现的诸多细节来对《早秋》进行多维解读。  关键词:《早秋》;叙事学;多维解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1  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