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是自我启蒙与联系世界的起点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nfeng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原演化论:重读达尔文《物种起源》
  作者:杨照
  出版社:麦田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查令十字路84号》作者海莲·汉芙在她的这本小书中有一句名言:她绝不买一本没读过的书,因为那就和买衣服不试穿一样冒失。和这句话同样有趣,而且发人省思的是:每年一到春天,她就会大清仓,把一些她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部丢掉,她说,这就跟她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道理。真正需要被保留下来的是那些值得重读的书,这种书按照卡尔维诺的说法就被称为“经典”,所谓的经典,就是我们会一读再读、甚至三读四读,并且在每次的重读中都有新的发现与体会的那些书。
  正是依据“经典需要重读”的观念,麦田近期出版名作家杨照的最新作品《还原演化论:重读达尔文<物种起源>》,将“重读”置放于书名中,并作为这本书的核心概念。《还原演化论》是来自作者在“诚品讲堂·现代经典细读系列”的讲课内容,这个由诚品书店举办的课程在台湾的人文性讲座中一向占有领导地位,这也是“诚品讲堂”首次将授课内容出版成书。此书出版的主要目的其实非常单纯,就是希望在达尔文诞生两百周年的纪念时刻,引起读者对达尔文《物种起源》这部经典的兴趣,一页接着一页,逐字逐句地阅读下去,细究文本内在的条文理路,并回到作品原本所处的历史脉络。
  为什么经典需要重读?杨照在全书的开头开宗明义地对“经典”提出了一个最简单,却也是最精确的定义:所谓的经典,就是“我们谈论得最多,但是读得最少的书”。这是因为教育体系通常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将重要的经典化约成为轻薄短小的内容,即使大家没读过《物种起源》,但人人都能说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于是我们就误以为自己读过了达尔文、读过了演化论,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其实我们所得到的,都是经过诠释、经过简化的版本。因此透过《还原演化论》,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扬弃过往对于达尔文的理解,以全新的态度重读《物种起源》,更贴近真实的达尔文。
  此一“重读”的全新态度意味着“亲炙原典、不带偏见”的阅读。阅读是一种自我启蒙,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摆脱自己招致的未成年状态,一如启蒙必须由自己完成,阅读也总是在独处的状态下进行。莫提默·艾德勒与查理·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谈论阅读方法的著名作品,这本书认为,阅读就是“一个凭藉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强调,阅读是一种不依赖他人、以独力完成的心智活动,这一个看法与英国作家维吉尼亚·伍尔芙不谋而合,她认为,关于阅读这件事,所能给予最好的建议,就是不要给任何的建议,先别管别人怎么说这本书,把它拿起来,自己读就对了。无怪乎诗人罗智成在其《梦中书房》这么说:“不要理会我正编构的瞌睡场景,请轻声推门进来,握着仅有的孤独,谁都知道,孤独是阅读的锁钥”,因为独处与孤独乃是阅读的前提。
  虽然阅读以孤独作为起点,不过这趟旅程并不以孤独告终。刘易斯·布兹比是一个在书店工作了十七年的作家,在他的《如果你爱上一家书店》中,他引用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利亚斯·卡内提的话,卡内提将咖啡馆描述为“在人群中独处的地方”,布兹比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书店。独处而不孤单,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在书店中捧着一本书阅读,就像是手握着一支钓竿钓鱼,为了融入书中的世界,为了不惊动上钩的鱼儿,读者势必要进入一个独处的自得之地。虽然独处,但并不感到慌张,因为仍然置身于人群,与书同在。如同自己身处于波赫士在《巴别塔图书馆》这篇短文所描写的图书馆中,当人们听说图书馆已经收集齐全所有的书籍时,所得到的那种奇特幸福感,这是一种与他人相连的满足与安心,即使我们未曾与任何人交谈。
  布兹比接着说,“书将我们与他人联系在一起,但这种联系建立于独处之中:一个读者独处一隅聆听一个作者的心声”,阅读虽然从独处和孤独出发,却能和整个世界产生联系,因为书中承载整个世界的知识、经验与情感,这个旅程非但不孤单,反而非常地丰富。正如唐诺在《查令十字路84号》一书的序言中所形容,“短短的一道查令十字路,的确只是我们居住世界的一个小小部分,但很多时候,我们却觉得查令十字路远比我们一整个世界还大,大太多了”。这正是阅读经典所能带来的乐趣,因为经典正是每一代人都会不断地重读的书,打开这一部经典,其实也就穿越历史与国境,得以与古往今来的世界人物为友,可以和达尔文一同航行,也可以与马克思本人辩论,或是窥探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这是一个与过去的时间重叠的空间,确实比整个世界还要大。
其他文献
地处安徽的黄山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徐霞客也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名山之下,勤劳勇敢的安徽人民,创造了底蕴丰富、内涵深广的徽派文化。而今,黄山书社冠以“黄山”之名,从一个地方的小社到如今的全国名社,亦是不辱盛名。  黄山书社,1984年9月成立,为安徽唯一一家古籍文史类专业出版社,目前隶属于安徽出版集团控股的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
期刊
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未来出版的趋势是什么?”近年来,有关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之争的话题沸沸扬扬,但何者为先,却始终无法定夺。然而,作为新兴的出版产业,数字出版已展露出强劲势头,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出于对数字出版的热爱,而且也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用现代技
期刊
人类正处在历史上变化最急遽的时代。从金融海啸发现原来世界经济已经是牵一发动全身;气候变迁、环境问题也不只是开发中国家或是已开发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在这样的时代下,不知未来何去何从、徨徨不安的心灵,确实需要一位大师的指引。  大前研一继2006年底成功预告了“M型社会”的出现,2010年,他提出更令人忧心的警告——“低IQ时代”的来临。  这不仅是他观察日本人、日本社会所发现的
期刊
讲到世界书局,不得不提沈知方。  沈知方(1883~1939),浙江绍兴人,17岁在余姚一家旧书店当学徒,被商务印书馆的夏瑞芳看中,聘为干事。所谓“干事”,只不过是个“跑街”角色。从最底层的“跑街”做起,积累经验之后,沈知方曾创办了几家小型的书局,但仍不满足,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大显身手。  辛亥革命前夕,善于洞察时势的沈知方早就预感到辛亥革命会成功,便暗地与陆费逵等人,合办了中华书局,并陆续推出了适
期刊
书香:您认为,在电子书时代,十万字的东西是没什么人有耐心读完的。可是kindle等手持阅读器其实还原了很多阅读体验,它并没有改变以往的阅读模式。您为什么觉得深度阅读成为不可能?  陈(颖青):我说的不容易读,指的是线上和线下的区别,如果机器是线上的,我觉得仍然是有困难的。像kindle那样的机器,它线上是直接连到amazon书店去下载书,读的时候虽然是线上,但因为它是专用的机器,你只能读书不能做别
期刊
“展万卷书,系两岸情。”当第五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书香还在鹭岛萦绕,当两岸业者交流合作的热情还在升温,当盛会带来的商机还在持续拓延,就在这个秋意盎然的季节,就在这个收获的季节,9月台北,书香蕴涌,第六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着,其盛大开幕,更是让人期待。  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始于2005年,自2005年7月、2006年9月、2007年10月、2008年9月、2009年10月
期刊
初春的午后,走出捷运景美站出口,扑面而来一股生活的气息。我走在蜿蜒的老城区街道,两旁都是商铺,熙熙攘攘。在“车前路2号”前转入一个小过道,搭乘电梯来到七楼。  迎面是门口挂着的一幅对联。上联是:曼妙文采诗书乐;下联为:娟娟巧思翰墨香;横批:小雅美学在堂前。这是张曼娟曾经的学生,现为中学国文老师送来的礼物。  而这闹中取静之地,正是“张曼娟小学堂”所在。  午后的天光投进教室,我端坐在为学生特别订制
期刊
近年来,随着物质水平提升,社会竞争压力也加大,一般大众的生活都进入了一个生活节奏紧凑、饮食无法均衡、运动量不足的恶性循环,造成多数人多少都有身心灵的健康问题,谈不上生病,但就是不对劲,也就是所谓的亚健康。因应这样的现代文明现象,台湾自90年代起,各种健康养生指南书、食谱、经验分享的养生图书就一直是出版市场的长销书种。  台湾的健康养生书在初期多是单纯病理健康为主题的养生书,如各式疾病,糖尿病、高血
期刊
到过东莞的人,几乎无不提起永正;到过永正的人,却几乎无不惊叹于这个“文化海洋、求知天堂”。昔日被称为“文化沙漠”的东莞,何以诞生全国最大的民营书店,谁又是这个“文化沙漠”的垦荒者?  这里,我们将一起见证这位垦荒者的神话。故事,还得从广东永正图书有限公司(原东莞市永正购书中心有限公司,于2008年5月份更为现名,以下简称永正)刘森董事长说起……    从大学教师到清洁工,艰辛的工作历程,是对垦荒者
期刊
张曼娟老师是很难描摩的对象,尽管她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作家、老师、朋友、工作伙伴,许多时候依然觉得她是不容易了解的。  她是最佳游伴,台湾曾经办过一次票选“最想一起旅行的名人”,曼娟老师就在榜上,虽然那时候她还没出版旅行文学《天一亮,就出发》,但她有一种令人心安又自在的特质,若能与她相伴到海角天涯,肯定是丰富喜悦的旅程。  她是美食雷达,不管是在熟悉或陌生的城市,曼娟老师总能寻觅到美味的饮食,当她享用
期刊